【新闻随笔】守正创新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24-04-29 10:26:51 来源: sp20240429

  作者:秦汉、温翊亮(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统计数据显示,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稳步增强,文娱休闲行业快速恢复。当前,全国文旅市场一片火热,文化经营性企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文化产业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做大做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数据显示,2023年,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7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速明显快于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整体水平;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比重为52.3%,占比高于上年2.7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85.4%。这些耀眼的数据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的生动体现。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有序、文化供给不断丰富。近年来,《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引领推动了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文化产业提质升级以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异常火热,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体验。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此外,入出境旅游约683万人次,其中出境游约360万人次,入境游约323万人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地举办“村晚”、戏曲进乡村、图书馆里过大年等群众文化活动约15万场次,线上线下约6.69亿人次参与;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63万场,同比增长52.10%;票房收入7.78亿元,同比增长80.09%;观演人数657.65万人次,同比增长77.71%。亮眼的是,人们庆祝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云逛庙会、春节观影、逛博物馆、冰雪旅游、团购送礼成为人们过年的新习俗。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应持续发力,以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只能坚持向改革要效益,进一步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路径,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时下,大数据、云计算、AR/VR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有力助推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的革新。它们推动了新的消费方式的形成,并壮大了消费主体,而新的市场需求也催生了元宇宙文旅、博物馆文创等新业态,特别是网络文学产业近几年来实现内容精品化,现实题材创作多样化,IP不断融合发展,掀起出海热潮。此外,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还将促使文化生产要素不断实现优化组合,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26日 02版) 【编辑:李岩】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丰硕(锐财经) - 调查指台湾逾24%女性感到忧郁 专家吁陪伴“三不三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丰硕(锐财经)

发布时间:2024-04-29 10:26:52 来源: sp20240429

  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来自北京的设计图纸,不断变为一列列崭新的地铁列车并下线投用。图为工人在该基地生产车间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京津冀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图为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口腔诊室,来自北京的专家为患儿诊治。   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2月2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是夯基垒台、落子布局,重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将加快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27日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规划政策框架搭建形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

  看重点区域,北京和河北联合成立了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10多家北京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取得实效,2023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箱,比2014年增长58%。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加快建设,成为区域空气质量最优城市。唐山提前完成了单位GDP能耗下降“十四五”目标任务。

  看重点领域,交通一体化网络加快构建,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2023年区域PM2.5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持续强化,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已达1万多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亿元。

  “此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郭兰峰说,各种显性隐性壁垒正在破除,京津冀推出了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相互认证,230余项高频特色便民服务实现了“自助办”,自贸试验区51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

  京津冀三地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不断取得新突破。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介绍,十年间,北京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人均GDP、劳动生产率、万元GDP能耗水耗等多项指标在全国省级地区一直处于最优水平,走出了一条减量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夏林茂表示,北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还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如医药健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提升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在全国率先形成了服务业占GDP比重在80%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80%以上的“双80%”服务经济发展格局。

  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介绍,天津与北京、河北联合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包括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天津纳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5家。全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57%,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有效实施。

  “我们依托丰厚的文旅资源,聚焦京津及周边省份重点客源市场,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让河北文旅出圈又出彩。”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成中说,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达到8.4亿人次,其中京津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比持续提升。今年春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别比2019年同期日均增长38.6%、53.5%。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接下来怎么干?郭兰峰表示,中央区域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和三省市一起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具体工作有5个方面——

  围绕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抓住疏解这项工作不放松。当前,疏解的第一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将实施新一批具备条件的疏解项目。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北京“新两翼”,培育区域的增长极。北京市“新两翼”就是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对雄安新区来讲,经过几年建设有了雏形,但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已有很好的基础,科技创新、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功能还要加强。

  促进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以点带面助力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制定出台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做好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持续推进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抓好唐山高质量发展方案落实。

  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向规则协同并重转变。一是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融合,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这个区域内落地。二是推动自贸区等开放平台加强制度创新合作,共同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三是深化市场一体化改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区域内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北京、天津和河北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强化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政策协同。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这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让京津冀的天更蓝、水更清。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