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家长要注重孩子自立能力培养 职涯规划教育要前置

发布时间:2024-04-24 05:16:03 来源: sp20240424

  家长要注重孩子谋生和自立能力培养

  专家建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前置,从幼儿园到大学一体化

  高中阶段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也会对未来的个人发展形成初步规划。如何对高中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怎样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点规划未来生活?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毕业去向及职业准备比较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请她就报告中的数据发现以及青少年职业规划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解读。

  要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一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们关注到您之前也从事过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这次的调研报告显示,近九成受访中国高中生想做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在四国高中生中比例最高,但同时,受访的中国高中生中对未来想从事职业有确定想法的仅有四成多。您认为怎样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转化为更为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

  孙宏艳:多年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时,就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置,希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以贯之,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能够形成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在不同阶段接受到不同侧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也是参考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他们在幼儿园就开始了职业启蒙教育。咱们国家的小学、幼儿园也有这方面的启蒙,但还不算是一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为我们没有形成体系,也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这导致孩子到了高中后对未来职业没有想法,缺乏职业意识与规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职业规划有哪些侧重点?

  孙宏艳:不同阶段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等有所侧重。如果形象地描述,我觉得幼儿阶段就是种下一颗颗小种子;小学阶段就是开始长出绿芽;初中阶段长出了小苗,并且开始逐渐长高;高中阶段就是长成了小树,这棵小树开始往土壤里深深扎根,往高处生长;大学阶段,就是开始长成一棵职业的大树,根基更深,枝叶更茂。

  在幼儿园阶段,主要是做职业规划教育的准备。通过“过家家”等游戏,让孩子了解超市、医院、邮局、消防员、售货员等与职业、职场有关的内容,让孩子在游戏中初步形成与职业相关的概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更重视感性认知。这时主要要给他们进行职业启蒙,通过一些游戏、故事、活动等,使他们对职业形成好奇心和初步印象,激发他们对职业的兴趣。

  到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更为敏捷,思考问题也更系统、理性、深入和辩证,这时学校和家庭就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如带着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活动,然后引发学生对职业的思考,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职业观。

  到了高中,就要以职业实习为主,要进入模拟职场的阶段,毕竟高中毕业后有些学生可能直接就进入职场了。这时,需要通过职业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对职业进一步确认,不再仅仅是兴趣。同时,要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这样才能选择更合适自己的位置。另外,要引导高中生了解高考改革、大学专业设置、就业形势、科技发展等国内国际环境,使学生做到知己知彼。还要多创造机会让高中生进行职业体验,虽然高中阶段学业很忙,但是如果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职业启蒙不够,就需要在高中阶段多弥补,这样才能对自己和职业有精准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

  到了大学,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化阶段,学生不仅更了解和理解了职业,也更了解和理解自我,不仅形成了职业价值观,也形成了职业精神和更长远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家长要调整育人目标,注重孩子谋生能力、自立能力的培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报告中提到高中生与家长讨论未来就业去向的比例比较少,但是家庭对孩子的职业规划也有很大影响。您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家庭在青少年职业规划上的作用?

  孙宏艳:家庭和家长对孩子职业规划的影响非常大。调查发现,高中生都认为对他们择业影响最大的是家长,但是和家长去讨论这个话题的还是太少了。家庭一定要做好对孩子的职业启蒙教育。平时家长要多和孩子聊聊自己在职场的感受、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等,也可以带着孩子去体验不同的职业。比如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小学里,设有“职业日”,学校会邀请家长来为学生介绍一些职业,使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等。瑞士也设有“子女节”,在这个节日里,孩子可以到家长工作的岗位去体验家长的工作。

  我认为家长最重要的是要有职业启蒙的意识,在日常生活里给孩子一些引导。家长要调整育人目标,孩子不是一定要考名牌大学,而是注重孩子未来的谋生能力、自立能力的培养。家长要有长远眼光,要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家长可以利用“双减”后的时间,带孩子到社区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体验不同的职业感受。家长也要用尊重的理念去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孩子的个性特征、行为爱好,尊重孩子的职业兴趣与选择,把对孩子的职业引导贯穿在家庭生活的细节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着现在各类新职业、新业态的发展,父母辈与孩子在就业观念上、职业选择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启蒙时,如何正视这些差异?

  孙宏艳: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对待职业的看法与家长可能会有代沟。比如有的青少年想做主播,还有的希望将来做个电竞选手。家长既要正视这种代际差异,也要奋起直追,跟上青少年的脚步。这些新业态、新职业非常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家长要多去了解,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听孩子的想法就生气,要把这样的话题作为亲子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交流的基础上,家长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既帮助孩子发现新兴职业的机遇,也帮助孩子了解新职业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需要的不同素质等,为孩子解决后顾之忧。

  “学历是敲门砖,能力是压舱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显示,超八成中国高中生希望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现在在就业市场上,围绕学历问题也时常引发讨论。对于求职者来说,有时追求学历成为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没有好的学历可能没法通过简历关,很难获得面试机会。但另一方面,在职场中,学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能力,可能高学历者的工作能力并不一定突出。您认为应该怎么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学历问题?

  孙宏艳:学历和能力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帮互助的关系。获得高学历有可能让青少年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锻炼、眼界更开阔等,因此也会获得更强的能力。而且能拿到好成绩,这本身也确实是能力的一部分。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因果关系,不是获得了高学历,就一定能力强。相反,在职场上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些高学历的人,动手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自控能力、合作能力、参与能力等都较差,不能跟上职场的要求与发展。

  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学历,既要努力考到好学校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源,也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提升。尤其是前面提到的各种能力,很多属于情商范围,需要不断地在课堂和校园外去体验和实践,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和教师也要改变对青少年的评价标准,不要唯成绩论,当家长总是把别人家孩子的成绩挂在嘴上,当教师总是拿成绩去评价学生,想让青少年理性看待学历是很难的。成年人要给孩子传达正确的成才观,使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二者的辩证关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社会层面来看,在人才评价中怎样能不唯学历论?

  孙宏艳:我们不能否认,学历的确是进入职场的敲门砖,拥有高学历就仿佛拿了块金砖。但“学历是敲门砖,能力是压舱石”。作为人才的评价者,也要用复合多元的标准去评价青少年。比如,家长不要只看孩子的学习,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是头脑灵活、爱交流、爱劳动,这些都是优点,家长要看得到、多表扬。同样,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用能力评价学生。招聘单位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要改变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理念,为不同岗位选择合适的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用人标准,就是一个好的导向。我们国家也在这方面作了努力,比如要求事业单位招聘不得限制毕业院校,要给普通院校学生平等的竞争机会等,这些都是树立科学用人观念,改变“唯学历”论的做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本次调研也关注了年轻人未来的工作地选择问题。近几年围绕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您认为在引导年轻人选择未来工作地乃至定居生活的城市上,学校、家庭及各地方还可以怎样做?

  孙宏艳:首先,学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部门,学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搞好了,学生能对自己和职业有准确的认知和定位,他们自然会选择合适的职业和工作地。从这次的调查数据看,中国高中生已比过去更理性了,就业地首选已从北上广这样的国际大城市到所在地中心城市了。未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推进和城市的发展,青年也许会更愿意到所在地县镇村等基层去工作。这不仅依赖于政策和城市的发展,更依赖于青年对自我和职业的准确定位。

  其次,青少年的选择受家庭影响很大。家长要改变孩子只有到北上广或出国才是成功的观念,可以利用假期带孩子外出走走,让孩子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到不仅有北上广的繁荣与发展,也有县镇村的青山绿水。家长和孩子聊天、旅游、看电视或刷短视频时,多给孩子提供多元的选择。家庭和学校给孩子的爱国教育,不仅是爱大城市,更要爱家乡,从爱身边的环境做起。这样让青少年从小就有为国家、为家乡、为自己的城市努力的愿望。

  各地方政府要有政策举措去支持青年择业就业,例如创建青年发展型城市、友好型城市等,把青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婚育、住房、文化、健康等方面的普惠政策和保障体系,优化青年人才政策,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成长为奋斗的一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陈文韬】

(乡村行·看振兴)“露营基地”点亮信阳“茶旅融合”发展路 - 日本撞机事故调查:客机飞行员称相撞前感到异样

(乡村行·看振兴)“露营基地”点亮信阳“茶旅融合”发展路

发布时间:2024-04-24 05:16:04 来源: sp20240424

   中新网 信阳10月26日电 题:“露营基地”点亮信阳“茶旅融合”发展路

  作者 杨大勇

  霜降节气,有着“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的河南信阳秋色宜人。在该市浉河区浉河港镇何家寨露营基地,点点白色帐篷掩映在碧绿碧绿的茶山上,满载游客的观光车在山间的观光道上忽隐忽现。这是信阳以露营基地为业态的茶旅融合模式在当地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的写照。

图为何家寨的露营帐篷。杨大勇摄

  信阳地处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被誉为“中国茶都”,鲜嫩肥厚、色泽碧绿、白毫显露的信阳毛尖久负盛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如何利用好当地丰富的茶资源和自然资源,让茶旅融合激活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何家寨露营基地项目负责人冯俊坦言,信阳是自己的家乡,希望把露营基地这种旅游业态在信阳做个示范,让信阳茶叶和这里的自然禀赋得以充分利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冯俊曾在欧洲多个国家闯荡多年,对这些国家的自驾游、露营基地等业态有所了解。回国后,他对这些旅游业态精心研究,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并积极推动露营基地建设。

图为点缀在山间的露营帐篷。杨大勇摄

  2018年,冯俊选择了位于信阳市南湾湖畔浉河港镇的何家寨,这里是信阳毛尖的核心主产区之一,万亩茶园连成片,拥有真正的原生态茶海景观。更难得的是,这里茶文化底蕴深厚,为研学会议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何家寨露营基地开业后不久便宾客盈门,还接待不少香港、澳门等地的游客。”冯俊介绍,自打这家露营基地开业后,信阳依托当地自然资源,露营基地渐渐多起来了,如今成为信阳茶旅融合发展一个新的亮点。

  露营基地作为信阳茶旅融合新崛起的业态,给当地带来看得见的实惠。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在何家寨露营基地附近,民宿、农家餐馆多起来了,生意也好很多。

  “我们这里生意原先不太好,自从何家寨露营基地开业后,这里的餐馆生意好了,民宿在旅游旺季‘一房难求’。”当地一家民宿的老板向记者介绍。

  在何家寨露营基地工作的沈女士表示,她在这里工作一年多了,刚来时,很多事都不懂,经过培训和锻炼,现在能够给游客讲解,知道如何为游客着想,让游客满意。“我们在这里工作,不仅收入提高了,还提高了自身素养。”

  其实,露营基地带动的不仅仅是周围村民的增收,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信阳露营基地的发展壮大,息县户外装备产业、淮滨户外服装产业、新县研学产业等产业也开始兴起。”冯俊介绍,他正在思考,如何让茶产业科技化、工业化,进一步提升茶的利用率,增加茶产业的附加值。

  近年来,露营热度不断攀升,蓝天白云、草地溪流、帐篷天幕已成为不少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以信阳浉河区为例,该地抢抓露营旅游新风口,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截至目前,浉河区已建成露营基地31处,约600顶帐篷,日可接待人数约20000人。(完)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