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鹅、赏民俗 朝阳北票第二届天鹅节启幕

发布时间:2024-05-01 08:43:32 来源: sp20240501

   中新网 朝阳北票3月16日电 (记者 韩宏)在位于辽宁朝阳北票的南八家子乡红村天鹅湾,成群结队的白天鹅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水中嬉戏,为万物复苏的春天带来勃勃生机。

  2024春游辽宁暨朝阳北票第二届天鹅节于3月15日至3月16日举办,以“山海有情,天辽地宁,天鹅有约,朝阳花开”为主题,让人们观天鹅、看节目、品美食、赏民俗,促进区域旅游市场合作和天鹅经济发展。

2024春游辽宁暨朝阳北票第二届天鹅节于3月15日至3月16日举办,人们在这里观天鹅、看节目、品美食、赏民俗。北票市委宣传部供图

  源于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白天鹅、窦雁、赤麻鸭等候鸟从北票市天鹅湖景区至北票市红村天鹅湾景区的大凌河流域停留栖息,最多时可达8万余只,其中,在北票红村天鹅湾景区,有400多只白天鹅选择在这里越冬“过年”,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天鹅越冬栖息地,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在辽宁朝阳北票,成群结队的白天鹅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水中嬉戏,为万物复苏的春天带来勃勃生机。  北票市委宣传部供图

  本次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朝阳市委、朝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朝阳市委宣传部、朝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中共北票市委、北票市人民政府承办,天鹅节期间,精心编排了专场文艺演出,邀请辽宁芭蕾舞团举办“中外芭蕾舞精品荟萃”惠民演出,组织文化志愿者团队进行多场不同主题和特色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开展非遗项目展示展演。

在辽宁朝阳北票,成群结队的白天鹅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水中嬉戏,时而高飞,为万物复苏的春天带来勃勃生机。  北票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南八家子乡红村天鹅湾、凉水河湿地天鹅湖观赏区可以看到,木质结构观鸟平台、木栈道、防护栏均已铺设完成,为游客近距离观赏天鹅提供安全保障。景区游人如织,有的驻台观鸟,有的拍照打卡,形成了一幅人与天鹅和谐共生的唯美画卷。红村天鹅湾天鹅雕塑、民俗区已经安装、建设完毕,在一旁新设立的天鹅湾市集上,萝卜干、豆角干、红枣、小米等农家特色商品琳琅满目,让游客休闲惬意观赏天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别样风情。

春回大地,天鹅北归。眼下,大量的白天鹅降临在辽宁省北票市,为万物复苏的春天赋予了勃勃生机。北票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介绍,为进一步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擦亮景区品牌,天鹅湾景区所在地的南八家子乡还积极申请辽西北融入京津冀快速先导区项目建设,在2023年分别建成了1.07万平方米停车场、1.1万平方米商铺区、1.1万平方米生态区和游客中心、观鸟平台、木栈道等设施,规范完善了10家民宿,在景区设置了农产品展销处等,目前,北票红村天鹅湾景区已经获评国家AAA级景区。

  第二届天鹅节期间,通过进一步建设主场区、观鸟区、展览区、民宿区等场所,带给市民、游客丰富的旅游和休闲体验。聚集北票特色美食、农产品展销、老字号巡展等传统消费领域,举办了农特产品展销会、朝阳旅游“后备箱”工程展销、天鹅湾大集。同时,于3月15日至3月31日开展天鹅季惠民消费活动,激发消费潜力。(完)

【编辑:唐炜妮】
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外媒体感受“何以中国” - 云南统战部长会议:着力促进“两个健康” 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外媒体感受“何以中国”

发布时间:2024-05-01 08:43:34 来源: sp20240501

   中新社 北京2月28日电 题: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外媒体感受“何以中国”

  作者  曾玥

  2月2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组织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并举行专题讲座,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活动吸引46名中外记者参加,其中包括来自16个国家25家外国媒体的33名记者。不少外媒记者在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何以中国”。

2月27日,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曾玥 摄

  沿着中国考古博物馆中轴线的历史大道,“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徐徐铺开。

  马车、玉玦、陶器……芬兰广播公司记者亨图宁(Mika Hentunen)缓步游览,时而停下聆听讲解,时而举起手机拍照。“我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非常感兴趣。”他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强大吸引力,“我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我想要深入了解更多知识,这就是我来参加本次活动的原因。”

  置身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外媒体记者迎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物盛宴。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国祥介绍,这是中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展出的出土文物精品全部来自考古田野挖掘一线,展出的珍贵古籍全部为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珍藏。”刘国祥说。

  正值中国农历龙年,龙元素文物颇受中外记者关注。

  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其上有2000多片形状各异、色彩鲜明的绿松石“龙鳞”,吸引中外记者仔细端详。在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彩绘龙纹陶盘前,外媒记者对盘内的朱红色龙纹很感兴趣,纷纷询问了解细节,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华记者阿斯加尔(Muhammad Asghar)在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表示,此行令他对中国历史道路和文明发展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出土文物和一手史料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动证明,龙元素文物及其溯源让他更进一步理解龙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2月27日,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专题展厅内,中外媒体记者通过智慧屏了解大口陶尊。 曾玥 摄

  在“文明起源”专题展厅内,阿联酋中阿卫视驻华记者蔼霖娜(Helena)伸手触摸包裹着大口陶尊的智慧屏。这尊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文物,在智慧屏上投出数字影像,又在观众的指尖捏合中展露纹路细节。

  她用中文对记者说,“通过这样的数字技术,我们可以把文物放大,了解里面的细节。把传统的古代文物同现代化的数字技术融合在一起,非常有趣,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

  刘国祥表示,科技为文物赋能将是今后的重要建设方向。“作为一家考古博物馆,我们将利用科技手段来展示文物、揭示文物内涵和价值,甚至展现考古发掘的背景、遗址的复原。”

  “‘何以中国’,中国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特色。”当日参观结束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举行专题讲座。他说,考古发现,中华文明在早期便形成了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断的三大特质。

  王巍表示,通过考古,可以更加全面、详细地揭示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了解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看到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很重视考古国际合作,愿意与世界各国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活动结束时,蔼霖娜感触良多。她结合自身经历说,“媒体的作用是桥梁,我们可以让公众更多地了解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文明与文化。”

  自6岁学习中文以来,她一直对中华文化保持关注,并喜欢在工作之余游览中国各地的博物馆,希望增进自己对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理解,“我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完)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