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欧元区经济在低迷中艰难前行

发布时间:2024-05-01 16:49:08 来源: sp20240501

新华社布鲁塞尔1月30日电 题:欧元区经济在低迷中艰难前行

新华社记者康逸 单玮怡

欧盟统计局1月30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经济环比零增长。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欧洲经济虽然勉强避免“技术性衰退”,但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货币紧缩持续、全球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下,2024年前景难言乐观。

引擎失速

数据显示,德国去年第四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3%,法国经济增长停滞。分析人士指出,作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德法两国经济低迷,拖累欧元区整体表现。

德国素有“欧洲经济火车头”之称,去年却成为主要发达经济体中表现最差之一。德国工业和进出口在2023年均呈现负增长;个人和政府消费也未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支撑作用,其中政府消费支出更是出现近20年来首次下降。分析显示,能源密集型产业成本攀升、熟练工人短缺、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投资不足等因素影响德国经济增长。

荷兰国际集团宏观研究主管卡斯滕·布热斯基认为,由于地缘政治风险、经济周期性问题及内部缺陷交织,德国经济仍在衰退与停滞边缘。德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所也表示,贸易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动荡、货币政策紧缩背景下,德国经济还将继续萎缩。

由于国内需求疲软,法国去年第四季度消费、家庭和企业投资等下滑,拖累经济环比零增长。荷兰国际集团预计,今年法国经济增长率将比去年更弱。荷兰国际集团高级经济学家夏洛特·德蒙彼利埃分析,高利率、高通胀、购买力下降以及企业需求疲软等因素将持续影响法国2024年经济增长。

信号不明

观察人士指出,如果通胀未能进一步下降,欧洲中央银行或无法通过降息刺激经济,可能引发通胀持续上升、增长长期疲软的“滞胀”现象发生。

安盛投资管理公司分析师雨果·勒·达马尼和弗朗索瓦·卡博呼吁,欧洲央行降息“宜早不宜迟”。他们认为,紧缩政策导致经济下行,应高度关注即将公布的欧元区通胀数据,这对于“确定宽松周期的开始”至关重要。

也有市场人士表示,为避免通胀重新加速,欧洲央行会采取较为谨慎的做法。德国莱布尼茨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海涅曼说,欧洲央行可能因经济形势不理想做出快速降息的决定,但前提是通胀必须实现2%的中期目标。

欧洲央行1月25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继续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其最新货币政策决议和声明未就降息提供明确线索。欧盟统计局1月5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去年12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9%,高于11月的2.4%。

目前,市场对欧洲央行降息的预期不一。部分机构押注欧洲央行将在今年春季首次降息,但也有机构预测欧洲央行会把降息时间推迟到6月。

尚未触底

展望2024年,不少分析人士表示,欧元区经济已陷入长期疲软停滞,近期拖累欧洲经济增长的因素仍存,其负面影响甚至会比去年更为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预计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长0.9%,较此前预测下调0.3个百分点。

市场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经济学家杰克·艾伦-雷诺兹近日在分析报告中指出,从2022年第三季度天然气价格飙升、欧洲央行加息开始,欧元区经济一直萎靡不振。报告说,由于欧洲央行货币紧缩政策影响持续显现、财政政策更加严格,预计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表现依然难有起色。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欧洲经济面临的压力持续增大。近期,中东地区重要石油运输线路红海航线面临的地缘政治冲突风险骤然升级,可能再度加剧通胀。

牛津经济研究院一些经济学家表示,最新数据“不表明欧洲经济会有显著改善”,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可能还会出现小幅萎缩。荷兰银行金融市场研究部也认为,今年欧洲经济不会大幅反弹。

德国贝伦贝格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格·施密丁强调,欧元区经济“仍在努力探底”。

(责编:于洋、崔越)
“初冬体感”上线,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 证监会坚持“零容忍”执法 集中处理多名从业人员违法炒股

“初冬体感”上线,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发布时间:2024-05-01 16:49:09 来源: sp20240501

  ■本报记者 李晨琰

  寒风瑟瑟,昨天早晨上海气温创新低,个别郊区最低气温低于4℃。路上,不少行人已穿起羽绒服。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测,近期全国范围内将迎来两股冷空气影响,本市所处的南方地区气温将持续走低。此轮冷空气影响过后,今日气温有所回升,到周四前后将有新一轮冷空气“补货”,本市将再次迎来降温、降水和大风过程。

  “初冬体感”上线,加上秋冬本就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忽高忽低的气温“过山车”也让心脑血管疾病有了可乘之机。记者从申城几家医院获悉,自这轮降温以来,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就诊量有抬头趋势。对老人、小孩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医生提醒,近期一定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房间适当通风,身边备好常用药,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突然降温易诱发慢性病急性发作

  张老伯患有“老慢支”(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时一直很注意保养,无奈近期气温变化大,让他感觉有些吃不消了,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只好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

  “气温变化,人的呼吸道最易感知,近期因呼吸道疾病来就诊的患者确实有一定增加。”市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谢国钢告诉记者,感冒、流感、鼻炎、咽炎、老慢支等均是秋冬易发作的呼吸道疾病,许多老人本身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病,随着降温容易出现气道收缩或感染,从而诱发慢性病的急性发作,严重者需要住院治疗。

  “老年人体弱,急症起病凶,不要有‘扛一扛’的想法。”谢国钢建议,老人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近来,感冒、咳嗽的患者不少,临床上还有部分患者明明有咳嗽症状、但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异常,这是为什么?“许多呼吸道疾病有季节性,咳嗽也不例外。”谢国钢解释,这往往与干冷空气刺激、过敏性咳嗽、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他提醒,患者可从饮食起居入手,如少吃海鲜、羊肉等发物,注意保暖,保持居室通气,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做好防护以降低疾病发作。

  心梗伺机而动,切忌“要风度不要温度”

  除呼吸道疾病外,秋冬同样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尤其是本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更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

  “降温后人体血管骤然收缩,带来最直接的‘后遗症’便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了起来。”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北院)主任张奇告诉记者,从近期门急诊接诊数据看,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

  就在前几天,张奇刚接诊了一位患者,70多岁的胡老伯在晨练后突然出现胸闷的感觉,休息了一天也得不到缓解,就到院就诊了。检查显示,胡老伯是急性心肌梗死,因在家“闷”了一天,已发展成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情严重。好在团队第一时间为他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目前,胡老伯情况稳定,已回家休养。

  复盘胡老伯的发病过程,张奇找到了一个关键细节,患有高血压的胡老伯锻炼前后未能及时穿脱衣物,冻着了。“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如果着凉受寒,容易发生心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随时做好保暖工作,切勿‘要风度不要温度’。”

  回顾近几个月接诊的心梗病例,张奇表示,5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占了近六成,年纪最轻的刚三十出头。“即使是平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人群,包括中青年,一样可能突发心脏疾病,一定要提高警惕,‘保身家’。”他特别提到,不少人到了秋冬习惯在洗澡时将水温调高,洗澡时间也比较长,“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水蒸气,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适人群就会出现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意外。所以,洗澡别太久,10到20分钟为宜。”

  医生同时提醒,除做好保暖外,慢性病患者身边要备好常用药,忌擅自停药。随意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可能引发生命危险,慢病患者也可在家自备血压计,随时监控血压情况。(文汇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