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一带一路”让世界共享生态红利

发布时间:2024-04-29 10:21:08 来源: sp20240429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拓展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提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绿色化水平,让世界共享生态红利。十年来,中国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各领域,既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搭建了新平台,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给出了中国方案,持续造福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为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发展质量作出重要贡献。

  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基底

  生态环保合作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要求。从外在发展环境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东段的东亚经济圈经济发展迅速,西段的欧洲经济圈经济发达,而两者中间的广大腹地国家虽然拥有较丰富的资源禀赋,但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治理难度较大。从内在发展条件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破解资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推进节能减排等任务紧迫。历史教训与现实需求都使我们在共建“一带一路”时必须通盘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近年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同时,带动沿线国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一是制定《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二是大力推动清洁能源革命,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稳慎推进在建境外煤电项目,帮助沿线国家落实减排目标,提高电气化水平。三是开展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设计研究,将减排、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目标融入“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携手沿线国家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风险。

  依托“五通”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十年来,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凝聚发展共识,依托“五通”播撒绿色果实。

  推动绿色政策沟通。契合广大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和环保诉求,主动对接各国发展战略,制定“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绿色澜湄计划”等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将绿色低碳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贯彻到重点项目中,引导沿线国家开展绿色产业发展、清洁能源革命、绿色技术创新、气候治理和生态城市建设等广泛合作。

  推动绿色设施联通。制定“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环保责任,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中充分考虑生态影响,实现绿色低碳运营管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解决民众当务之急的饮水、用能、供电等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实践典范。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年均新增装机将超过8000万千瓦,成为全球电力增长最快的区域。

  推动绿色贸易畅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沿线经贸合作,推动绿色技术交流合作。一方面,与共建国家合作开展蒙内铁路、中老铁路、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建成印尼青山工业园、老挝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一批绿色低碳标杆项目,构建绿色价值链,避免“污染跨国转嫁”,带动当地实现绿色产业转型。

  推动绿色资金融通。充分发挥丝路基金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建设。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发行首只“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绿色债券,并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相关成员共同发布“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指数,募集资金用于绿色项目建设。在促进绿色投融资的同时,加强绿色金融监管合作,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

  促进绿色民心相通。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项目和活动,推进科学研究和人才的跨界交流合作,协同沿线各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增加各国民众对生态环保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以人才培养为例,中国政府启动“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已为1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3000人次绿色人才,共同研究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路径和方案。

  构建全球多边环境治理机制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开展经贸往来活动,积极寻求与沿线国家的“最大公约数”,在低碳技术、能源转型等方面寻求战略合作,携手沿线各国解决环境、气候、扶贫等问题,为全球多边环境治理体系提供重要支柱。

  在具体合作机制上,历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专设绿色发展分论坛,从居民绿色家电、企业绿色投资等贴近生活、影响深远的领域入手,落实生态环保法律和准则,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承担社会环保责任。同时,“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定位于推进政策沟通、促进绿色技术交流、凝聚绿色发展共识,成为沿线国家分享绿色发展经验的重要渠道。此外,“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等平台和机构,则为生态环保信息分享、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绿色金融合作等提供了专业化指导。

  事实证明,中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丰富实践正沿着“一带一路”跨越山海,通过一个又一个绿色项目助力当地发展,为融合不同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架起了“绿色桥梁”,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和实现共同繁荣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编辑:钱姣姣】

钟声:人文交流助力扣好中美关系“第一粒纽扣” - 默默坚守 铺就温暖旅程(权威发布)

钟声:人文交流助力扣好中美关系“第一粒纽扣”

发布时间:2024-04-29 10:21:09 来源: sp20240429

  透过中美关系经历的风风雨雨可以看到,战略认知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必须扣好的“第一粒纽扣”。双方应坚持以和为贵、以稳为重、以信为本,切实落实两国元首共识,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

  过去几个月,在中美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的战略引领下,中美关系出现企稳态势。“共同促进人文交流”是“旧金山愿景”的重要内容。从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中学首批学生到北京、河北和上海等地进行交流访问,到华盛顿州林肯中学和斯特拉孔中学的20多名学生参访北京、湖北十堰、广东广州和深圳等地,再到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人士在春暖花开之际访华……两国各界人士来往、交流增多,有助于为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积累共识。

  中美关系史是一部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过去靠人民书写,未来更要靠人民创造。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时指出,中美关系的根基是由人民浇筑的,中美关系的大门是由人民打开的,中美关系的故事是由人民书写的,中美关系的未来是由人民创造的,强调汇聚起两国人民的力量,赓续中美友谊,推进中美关系,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主席的演讲道出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根基所在和未来方向。

  作为中方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项目的“友好使者”,美国艾奥瓦州和华盛顿州中学生来华参访,有助于为中美关系发展架设起面向未来的心灵桥梁。马斯卡廷中学访华代表团学生在访问结束后致信习近平主席,讲述访华之行的喜悦心情,对邀请他们来华交流访问表示感谢。林肯中学和斯特拉孔中学学生通过访问,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变得更为丰富而立体,返回美国后纷纷同亲友、同学和媒体分享在中国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友谊!在中国最大的收获绝对是友谊”“带回家最珍贵的是友谊”……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既为当下双边关系发展积聚更多理性、积极的声音,也为双方面向未来树立正确认知打下基础。

  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两国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倾心浇筑。诸多美国企业高管到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星巴克公司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来华推广新品,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上海见证亚洲最大苹果零售店开业……美国工商界人士密集来华,成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的生动注脚。“美中经济关系紧密依存,两国唯有和平共处,才能实现各自发展繁荣”“美中必须合作,必须找到正确相处之道,这对两国和世界都很重要”“两国间的经贸关系格外重要,脱钩绝非正确道路,我们应该继续寻求合作,从而实现双赢”……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人士的话清楚表明,中美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搞“脱钩断链”、以“去风险”为名制造风险,不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这几年,中美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也遭遇过严峻挑战,其中的教训值得吸取。透过中美关系经历的风风雨雨可以看到,战略认知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必须扣好的“第一粒纽扣”。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必须共同树立正确战略认知。中方始终认为,中美这样两个大国,不能不来往、不打交道,更不能冲突对抗,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美方不应执意将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定位为最主要竞争对手、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等,执意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剥夺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而应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探讨中美两个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共同为两国人民交往提供更多支持和便利,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承担大国责任。

  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中美双方应顺应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期待,坚持以和为贵、以稳为重、以信为本,切实落实两国元首共识,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加强对话,以慎重的态度管控分歧,以互惠的精神推进合作,以负责的担当加强国际协调,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责编:张泰运、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