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瑞金出发的“卫生小学” 中国医科大学赓续“红医精神”92载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3:46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沈阳11月20日电(记者 王景巍)九十二载弦歌不辍,红医精神薪火相传。11月20日,有“红色医生的摇篮”“新中国的救护先锋”之美誉的中国医科大学迎来92周年校庆。

  92年前,1931年11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成立。次年的2月22日,在江西于都一个老旧教堂,从200多名战士、通讯员、看护员中招考录取的25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第一批学员,这个被毛泽东称为“卫生小学”的我党历史上第一所医学院校,从此开启了荣光熠熠的红医传奇。

1941年,学校第十四期,即更名后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的毕业证书。辽宁省教育厅 供图

  走进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巨幅弧形浮雕墙映入眼帘:最左侧的一间小教堂,是学校最早的校址和临时教室。回忆当初,从全部家当用一匹马就可以拉走的“马上卫生小学”,到培养30万余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19位两院院士的巍巍学府;从长征路上二万五千里的漫漫跋涉,到红色医生送医革命老区人民;从“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光辉题词,到培养“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心医者”殷殷嘱托;从抗美援朝战争中屡立战功,到逆行奔赴承担救治任务……中国医科大学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和人民之盼“同向同行”,和人民之心“同频共振”。

  据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郭秀芝教授介绍说,建校之初,战事频起,办学条件也异常艰苦:用墨汁涂成黑板,碎砖乱石砌成桌椅,几个会点木匠手艺的学生,除了修理好门窗外,还打了两只解剖课盛尸体用的木盆;教材由教员自编,讲义由学员自刻蜡版、自己油印,仅有的教学设备是几张挂图、一具人体骨骼标本和两台显微镜。所有这些家当仅用一匹马就可全部驮走,当时的军医学校被戏称为“马上学校”。

中国医科大学赓续赓续红色基因92载。辽宁省教育厅 供图

  1933年4月,第一期学员毕业,朱德总司令在接见学员时高兴地说:“你们毕业了,好啊!我给你们一个名字:红色医生。”

  第一期学员毕业后迅速奔赴前线,不少人战死沙场。范同麟曾任江西省军区卫生部部长,在梅岭被俘后死于敌人牢狱;胡云庚曾任红军第十军团卫生部部长,在赣东北被俘后,壮烈牺牲于雨花台;石大祥曾任红一团卫生队长,长征到陕北后在消灭胡宗南一个旅的战斗中牺牲……这些红色医生的种子,深植在革命前进的道路上。

  在校史馆的玻璃橱窗里,中国医科大学木制校牌格外引人注目。“校牌虽然是新中国成立后制作的,但学校的校名早在1940年就有了,是毛泽东亲自提议的。”郭秀芝介绍,长征后,毛泽东曾7次到访中国医科大学,其中有6次都发生在延安,也是在延安,毛泽东为学校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全国医务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小我就听父亲讲过毛主席给学校题词的故事。我父母都曾在延安时期的中国医科大学学习,亲自见证了题词的过程。”学校第十四期毕业生林春芳之女林朝胜说。

  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当下,在92周年校庆当日,中国医科大学的师生召开了总结大会、举办红医论坛、师生共享9.2米校庆蛋糕……校园处处流淌着校庆的喜悦氛围。

  中国医科大学校领导表示,站在崭新的起点,中国医科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十四五”改革发展纲要为蓝图,加快推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型医科大学建设,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八大工程”和“三年行动”各项目标落实落地,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完)

【编辑:张子怡】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校企合作 - 同江口岸与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口岸气垫船旅客运输线开通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校企合作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3:47 来源: sp20240429

  近日,鲁北技师学院智能制造系与山东滨州盟威戴卡轮毂有限公司举行了一场招聘签约仪式。该系技术应用专业预备技师班92名学生共同签约,被盟威戴卡轮毂公司一次性接收,实现了入校即入岗。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企业将派出技术骨干到校带徒,为学生传授一线的经验知识,为企业量身打造“来即上岗、无缝衔接”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为了更好培育、输送技术技能人才,鲁北技师学院坚持‘技工教育融入区域发展’这一理念,立足地方人才需求,围绕产业办专业,在实践中形成了入校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的模式,打造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鲁北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刘长海说。

  在盟威戴卡轮毂公司制造管理部机加工生产线上,鲁北技师学院2016级智能制造系数控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王浩,已经是带班组长。在校期间的岗前实训,让他熟练掌握了岗位所需技能。两年来,王浩已从一名“小学徒”成长为“小专家”,班组里技术问题、质量问题都找他咨询。

  企业发展急需高技能人才。对此,滨州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科教融汇,促进政府、院校、企业和行业抱团发展。鼓励校企双方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在人才培养、技术改造、科研创新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近年来,滨州举全市之力推动“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推进落实制造强市三年共建行动计划,开展10万名技能人才梯次培育行动,实施渤海工匠、首席技师、技术能手选育工程。对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获得金、银、铜牌和优胜奖的选手给予奖励,向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毕业生连续3年发放生活补助,为新晋技师、高级技师发放一次性补助资金,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加全面的政策保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3日 12 版)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