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寰宇平)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8:08 来源: sp20240429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塑造的世界,保护主义改变不了经济全球化大势。着眼于引领经济全球化行稳致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国际社会应携手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近年来,由于一些国家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堵点增多、国际贸易疲弱等因素,国际上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悲观论调时有出现,一些人甚至宣称世界已经告别经济全球化的“黄金阶段”。

  面对世界经济出现的多重问题,担忧可以理解,悲观大可不必。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尽管出现了很多逆流、险滩,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面对挑战,各国需要共同科学回答: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近年来出现的曲折?如何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出当前逆风逆水期?在这些问题上拨开迷雾、形成共识,不仅关乎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也关乎国际格局稳定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一)

  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必须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回望历史,科技和产业革命大大降低了全球货物运输、信息传播和人员流动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深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覆盖全球的国际分工体系最终形成,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劲动力。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繁荣、投资便利、人员流动、技术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带动了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数据显示,1992年至2022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从约25万亿美元升至约101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659美元升至12647美元,直接投资净流出从1863.6亿美元升至1.74万亿美元。1992年至2019年,全球贸易额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由40.15%提高到56.33%;全球贫困人口比例由36.5%下降至8.5%,人口预期寿命由65.6岁增加至73.4岁。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斯·本·哈穆和安德烈·卡塔帕尼认为,经济全球化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减少了世界上的贫困,也减少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不平等。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曲折,主要是因为一些西方国家政策转向。这些国家曾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但如今却密集推出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政策。这种转变既有经济动因,也有政治操弄的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内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政客借此做文章,煽动民粹主义,企图搞内病外治、转嫁矛盾,导致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个别西方国家近年来执迷于地缘博弈,将经济全球化塑造的国家间普遍经济联系视为安全威胁,大搞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企图人为斩断各国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关系。从“关税战”到“去风险”,从“脱钩断链”到“小院高墙”,从“近岸外包”到“友岸外包”,名目层出不穷,实质都是“为实现权力野心而将经济工具化、贸易武器化”。

  国际机构将保护主义上升视为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严重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各方对市场割裂、去全球化和“近岸外包”等的担忧急剧上升,一些国家限制贸易、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的措施将威胁全球繁荣、加剧世界动荡,阻碍各国开展多边合作、提供关键公共产品。该机构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任由经济碎片化继续,最终可能会使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损失7%,大致相当于法国和德国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世界银行发布报告指出,地区冲突升级、贸易割裂等构成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全球需要合作,采取促进贸易一体化等措施来应对挑战。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塑造的世界,保护主义改变不了经济全球化大势。从全球范围看,虽然面临地缘冲突的飓风、阵营对抗的漩涡、经济衰退的暗流,经济全球化依然在曲折中前进,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现实并没有改变。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2023年全球贸易总额下降约2万亿美元,但货物贸易量走势平稳,展现出韧性。同时,全球服务贸易额增长500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分量更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渐成全球潮流,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如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所言,世界经济仍是一个一体化的故事。

   (二)

  经济全球化既带来发展机遇,也面临复杂挑战,弥补公平赤字是各方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

  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著名学者布兰科·米拉诺维奇曾以欧洲足球联赛来揭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欧洲大牌球队在全球范围招揽优秀球员,比赛成绩因此得到确保;但随着欧洲各大联赛逐渐“全球化”经营,能够跻身欧洲精英行列的球队总数不断减少,穷国或者小国的球队,几乎再也无法复制布加勒斯特星队(罗马尼亚)、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塞尔维亚)曾经的辉煌,赢得欧洲冠军似乎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从国家间层面看,发达经济体利用其领先的经济、科技优势和对其有利的国际经济规则、国际经济秩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受益者。一大批新兴经济体过去几十年抓住了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推行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成功推进了本国发展。然而,也有一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低收入经济体、最不发达经济体,由于在发展资源、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加之不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国际经济秩序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相对较少,甚至被“边缘化”。

  近年来,全球南北差距、复苏分化、技术鸿沟等问题更加突出,不少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发展失衡背后,是权利的不公平、机会的不公平、规则的不公平问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国际金融机构的现有架构和规则“不公平地偏向于”发达国家。新冠疫情期间,七国集团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总计相当于2800亿美元的资金,而人口远超七国集团的一些最不发达国家获得的资助总计只有约80亿美元。

  从国家内部层面看,一些发达经济体内不同群体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受益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美国,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资源赚得盆满钵满,一部分普通民众却成了“时代的落伍者”,实际生活水平出现了下滑。美国政府受制于资本对政治资源的垄断,对贫富分化束手无策。一些民粹主义政客利用部分民众的不满心理,到处找替罪羊,无端指责其他国家,试图把民众注意力从国内引向国外。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相互交织,导致个别国家近年来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炮制歧视性、排他性的标准、规则。这些做法非但没有解决这些国家自身面临的挑战,还扰乱了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认为,经济全球化在一些国家面临“领导力赤字”。

  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指出,“经济全球化及其不满情绪所传达的主要信息是,问题并不在于经济全球化,而在于如何管控这一进程”。面对经济全球化遇到的挑战,因噎废食不是出路,善加引导才能趋利避害,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经济全球化的信心。

   (三)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不久前呼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危机管理,还要寻找当前问题的根源,共同建设更有希望的未来。”着眼于引领经济全球化行稳致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国际社会应携手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应当是普惠的,就是顺应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使发展既充分又平衡,推动形成有利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的全球化。在相互依存已无处不在的今天,各国既要发展好自己,也要思考如何同世界的发展平衡共进。要共同做大并公平分好经济全球化“蛋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都能参与并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

  面对全球发展鸿沟不断加剧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要坚持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发展问题重回国际议程中心位置,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走在前面的国家应该真心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都应为全球发展事业尽心出力。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困难特别大的脆弱国家,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经济全球化应当是包容的,就是支持各国走出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携手推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要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抵制歧视性、排他性的标准、规则。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各方互谅互让照顾彼此利益关切,破解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难题,保持全球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个别国家出于霸权思维,难以接受其他国家发展得好,动辄就要使绊子。事实表明,以邻为壑的逆全球化做法不仅解决不了自身的沉疴痼疾,而且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导致各国利益受到损害。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也不能阻挡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世界各国都应恪守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尊重国际产业分工的客观规律,拒绝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狭隘政策,抛弃垄断发展优势的片面做法,拆除割裂贸易、投资、技术的高墙壁垒,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唯有各国共同坚持拆墙而不筑墙、开放而不隔绝、融合而不脱钩,才能开创世界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展望未来,经济全球化始终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国际社会应携起手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人民日报) 【编辑:曹子健】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 两岸艺术家春联展在台北举行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8:10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1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蒲淳说:“经营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其活力的有效激发、发展内生动力的充分释放,对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蒲淳说:“市场监管部门是广大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者,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将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

  深化改革创新。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完善准入准营规则和市场退出机制,为经营主体办理业务提供更多便利。综合运用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方式,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效能,营造无事不扰、有需必应的良好环境。

  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大力破除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保障经营主体自主经营权。依法查处各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既发挥好大企业的规模优势,推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又保护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活力。

  严格规范执法。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快完善市场监管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建立和推行案例指导制度,防止“小过重罚”“类案不同罚”等问题。更好运用提醒告诫、行政指导等方式,耐心做好沟通说明,积极争取理解支持,在依法履职中体现执法温度。为广大经营主体营造更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完善帮扶措施。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与经营主体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在守信激励、质量技术帮扶、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等方面,研究制定更为务实、更加暖心、更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加大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力度,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规范市场秩序。对违法者的查处就是对守法者的保护,是对激发活力的有力促进。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坚决保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同时,推动在重点领域加快完善合规管理体系,促进经营主体提升合规意识、诚信水平,实现更加规范、更可持续、更有活力的发展。

  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局长刘三江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充分发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的作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我们将在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质量标杆和先进标准。”

  在树立质量标杆方面,从“点线面”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

  遴选一批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更好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中的作用。聚焦质量技术创新、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质量品牌竞争力增强等方面,在信息通信、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选树一批精益求精、质量卓越的领军企业。

  启动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更好发挥质量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重点产业链,绘制产业链质量图谱,形成质量问题清单、攻关清单、政策清单,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

  培育一批质量强县、强区、强镇,更好发挥质量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县域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县(区、镇)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实施城市质量发展战略,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工具,促进城市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发展,夯实质量强国的基层基础。

  此外,在增强标准先进性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将提高一批技术、排放、能耗标准,更好发挥标准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力争以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更好发挥标准在国际竞争合作中的作用,为完善国际标准体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实施一批标准稳链重大标志性项目,更好发挥标准在产业稳链中的作用,加快推动自主技术向自主标准转化,构建与产业链相适配的标准体系。

  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调整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数字经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执法二司司长徐乐夫说:“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具体到平台经济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监管领域,我们稳步推进事前合规、事中审查、事后追责常态化监管思路。”

  “事前合规”是指事前聚焦合规倡导,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指引》出台后,平台企业特别是大型平台企业合规意识大幅提升。2022年8月1日新反垄断法施行以来,还没有发现平台企业新增的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的问题。

  “事中审查”是指事中聚焦审查服务,提升审查质量效率。2023年从受理到审结经营者集中案件的平均审查时间约为25.7天,其中简易案件为17.7天。

  “事后追责”是指事后聚焦执法威慑,强化责任追究。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制定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以及《未达申报标准但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案件处理工作规则》,对“掐尖式并购”行为加强监管。

  近日,新修订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公布实施,对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进行调整。徐乐夫介绍,2008年《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颁布施行,1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旧标准已逐渐不适应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新申报标准有利于降低企业投资并购交易成本,也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申报标准提高后,企业投资并购效率将大幅提升,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