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创新川菜与上门代厨走热 团圆饭吃出“心意”

发布时间:2024-04-28 12:14:50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社 成都2月9日电 (王利文)每到新年,川菜传统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天福都会用创新川菜,把新春祝福传递给食客。

  只见他把滋滋作响的排骨从油锅中捞出,搭配上黄花菜、木耳等食材,再放进蒸笼猛火蒸制。不一会,“酥碗”层次丰富的香味随热气升腾,轻轻咬上一口,酥香和肉香顷刻化于嘴中。

2月2日,四川成都,川菜传统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天福正在制作创新川菜。 中新社 记者 王磊 摄

  年夜饭作为春节的重头戏,承载着浓浓的年味与亲情。如今,这份传统的仪式感在创新川菜与上门代厨等形式中,增添了新活力。陈天福所做的“酥碗”,灵感来自四川地区传统田间宴席“九大碗”中的香碗,不仅是川菜咸鲜味的代表,亦是四川人传统宴席的重要菜品。

  为了寻这口团圆“丰味”,食客刘大华特意选择了这道寓意丰收的“酥碗”,端上家庭团圆宴的餐桌。“比传统香碗香味更浓郁。炸排骨被蒸得肉质香糯,汁水丰盈,唇齿留香。”他认为,这类菜不仅软糯清鲜、老少皆宜,还承载着童年记忆,“有沉甸甸的乡愁”。

2月2日,四川成都,川菜传统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天福正在制作创新川菜。 中新社 记者 王磊 摄

  “忙了一年,就等着这口家乡味。”春节返蓉的22岁小伙陈俊杰早早在点评软件上做好攻略,提前两天预订了一家“评分高、环境好、服务好”的新式川菜餐厅,带上家人前来体验。在他看来,怪味猪肝、年糕豆瓣鱼等菜品极具“烟火气”,又在食材或口味上创新,很符合年轻人“打卡”和“尝鲜”的需求。

  连日来,预订创新川菜作为团圆饭的食客络绎不绝。陈天福透露,“下手”早的市民提前两三个月就已预订,大包厢都“名花有主”,现在只有大厅席桌能“捡漏”。春节期间,他创办的多家川菜门店几乎都被订满,仅除夕当天已接到约300桌订单。

  当下,团圆饭选择更加多元化,除了火热的创新川菜外,不少家庭选择省心省力的上门代厨,让传统“到店”就餐,转向新颖的“到家”服务。

  抱着“在家吃饭更亲切”的想法,市民王鸣瑞多方联系上门代厨,没想到都吃了闭门羹。“代厨师傅比饭店包厢还火爆,离春节还有一周多,就已经订不到了。”

  成都专业从事上门代厨服务的“干饭集团”近日亮出“爆单预警”:从除夕夜到正月初八的代厨师傅均被“一抢而空”。负责人张要红告诉记者,针对不同用餐人数,团队推出了多档新春团圆饭套餐,厨师还可以根据顾客需求进行定制。

四川成都一上门代厨厨师为顾客制作团圆饭。(资料图)陈选斌 摄

  “看到大家吃得开心,我们服务也快乐。”已是第二年在春节期间上门代厨的团队厨师余恺锋观察到,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在聚会中解放双手。在年夜饭餐桌上,松鼠鱼、珍珠糯米丸子、海鲜大满贯则是“热门”,它们不仅造型好看、老少皆宜,还寓意年年有余、团团圆圆、富足圆满。

  往年被年夜饭“困在”厨房中的市民周凯伦首次做起了“甩手掌柜”。他提前一个月预订代厨师傅上门,为一大家人制作14个菜品。“既省去了耗在厨房里的精力,价格还略低于餐厅。”他坦言,这项服务让全家吃得既放心又温馨,把宝贵团聚时间从买菜、做饭、洗碗中解脱出来,专注陪伴家人,真正实现了“年夜饭自由”。(完)

【编辑:刘欢】
课堂设在工厂 人才一线培养(深阅读·关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 杭州发现两个全球新物种

课堂设在工厂 人才一线培养(深阅读·关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4-04-28 12:14:51 来源: sp20240428

  走进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忙碌的景象映入眼帘:教师通过演示和示范,引导学生熟悉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构造原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汽车组装、维修等技能。

  这里是由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联合24家企业、13所院校共同成立的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

  如今,重庆聚焦职业教育新模式、“双师”型授课老师、培养高端制造业人才等方面,分级分类组建12个产教联合体,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设工匠学院,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去年4月,重庆工贸技师学院设立璧山现代智造工匠(产业)学院。“学院位于璧山高新区,毗邻许多企业,学院的学习和企业的实习可以更加紧密地配合。”璧山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黄宝剑说。

  2023年12月,工匠学院揭牌。刚刚开学,学院已经和18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在重庆腾晟的电子科技厂,记者见到了尹传明,他是工匠学院高二年级的学生。生产线上,尹传明动作娴熟,将一个零件打磨成型。“原来在课堂上学过,没想到真正操作时有这么多技巧。”尹传明说。

  “别小看这样一个小零件,在打磨时要通过仪器校验数值,尽可能接近零误差。”拿起尹传明打磨的零件,生产线线长张杰嘱咐。

  在工匠学院,这样的课程设置并不鲜见。“高一的学生主要学习理论课与技能课,高二就会安排学生们去实习。”工匠学院院长岳文全介绍,“我们要培养的是一线技术工人,这种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学院还配备了和产业一线相适应的教学设施。”

  前不久,尹传明代表学校参加了区里的职业技能大赛,“我获得了荣誉奖章,很有成就感。”

  近年来,“巴蜀工匠”杯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大赛、“璧山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在重庆举办,带动更多劳动者学习技能、掌握技能、提升技能。“在比赛期间,相关企业负责人也在现场观摩比赛,他们都表达了对人才的需求。”璧山区人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雷介绍,“工匠学院成立后,我们的技能大赛会更多地面向在校学生,根据他们学习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比赛项目。”

  请“双师型”教师,课程有理论更有实践

  天空放晴,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附近的半山腰上,人工智能学院的老师刘振湖和学生开始了教学。

  “如果在这里建基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翻书可找不到答案。”刘振湖说,“虽然‘三扇区’是标准架构,但是考虑到重庆是山城,存在信号遮挡,在这就要进行‘五扇区’装置。”

  作为科技公司的网络优化工程师,刘振湖来到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授课已经两年多。在重庆市永川区,像刘振湖这样既有企业实操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老师还有很多。

  永川区西部职教城里,坐落着8所中职院校、5所高职院校、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和2所成人教育学校,在校师生约20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约5万名技术技能人才。2023年9月,依托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

  产教融合,如何走向更深入?懂理论,更懂实践,这样的“双师型”教师,正是永川区职教培养所需要的力量。

  作为永川职业教育中心的实训教师,杨扬每学期都要根据学校安排到企业锻炼学习。

  换上工装,杨扬坦言刚开始还有些不适应。“现在生产水平发展太快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方法有些已经不适用于实践。”杨扬说,“现在的工艺水平提升了,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前的东西给学生讲,就会和实际生产情况脱节。因此,产教融合十分必要。”

  像杨扬这样,每学期“做回学生”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将业界前沿技术与案例融入教学。“这样的顶岗锻炼需要教师真正地走进车间,参与到项目中。”杨扬说。据了解,2023年,永川区的职教院校选派1000余名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聘任6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深度实现产业、职教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

  创建创新工作室,培育工程师型人才

  “在甲醇合成工艺仿真练习时,压缩机的转速设置给团队带来了难题。”对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学生常雨琴来说,去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最开始,压缩机的转速正常,但考虑到设备运行需要更加符合工厂实际,就要考虑压缩机的运转安全。”常雨琴和队友在临近比赛的前几天,还在思考如何攻克这个难题。

  “打电话咨询了正在一线操作压缩机的工程师,我们找到了调试转速的方法。”常雨琴和队友依靠实践中的经验,攻克了难题。

  “我们不仅培养一线工人,更希望培养一线工程师。”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马昱博告诉记者。

  产教融合,工程师型人才如何培养?在重庆市长寿区,创新工作室成为培育工程师型人才的一个平台。

  “我们的培养体系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推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产业工人’。第二阶段会在线下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最后阶段则是根据‘现场工程师’的目标,让同学们加入创新工作室中,实现会管理、能创新。”马昱博介绍。

  常雨琴常去车间,在一线了解工厂的运行。今年是她在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就读的最后一年,根据学校安排,她来到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有一对一的老师带我进行系统学习,能学习到很多高端工艺。”

  如今,以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长寿区将2个政府部门、4所中职院校、7所高职院校、6所普通本科院校、12家科研机构和平台以及长寿区77家新材料领域规上企业纳入其中,成立了重庆市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

  聚焦先进制造业,让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目前,重庆在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方面,努力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机制,提高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探索企业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发展新路径,实现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7日 04 版)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