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解读微生物间的“谈话”

发布时间:2024-04-28 10:14:58 来源: sp20240428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搜索工具,利用由全球研究人员整理的超过6万种微生物的数据库,可立即将微生物与其产生的代谢物进行匹配,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相关论文5日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上。

  这项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将微生物与它们产生的新陈代谢特征相匹配,代表着在理解微生物与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复杂关系方面取得了重大飞跃。

  有益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人体微生物群落的破坏与一系列疾病有关。微生物也是重要环境过程的核心,例如碳循环和氮循环。当参与这些过程的微生物群落被破坏时,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可能变得更困难。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挑战之一是,很难分辨哪些微生物在产生哪些分子。如果将微生物群落看作是一场拥挤的聚会,聚会中有很多人在说话,群落中很多微生物在“交谈”。此前的实验只能录制嘈杂的声音。但是在新研究中,科学家找到一种方法来解读音频,可以找出是谁在“喋喋不休”地说什么。

  这种突破性的工具被研究人员称为microbeMASST。他们从来自世界各地的6万个不同的微生物样本中收集了超过1亿个数据点。这个数据库包括来自植物、土壤、海洋、湖泊、鱼类、陆地动物和人类的微生物数据。

  通过将实验样本与这个庞大的微生物库进行交叉对比,microbeMASST可检测到样本中存在哪些微生物。这是首个可做到这一点的工具,且仅在几秒钟内就能完成。

  研究人员相信,该技术的应用可扩展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如水产养殖、农业、生物技术和研究微生物中介的健康状况。未来,microbeMASST或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界的变革性资源。

(责编:张泰运、姜洁)
兰州大学:黄河之畔,日月星云自强不息 - “四下基层”在宁德:光伏+菇棚,古田脱贫的“菌”秘诀

兰州大学:黄河之畔,日月星云自强不息

发布时间:2024-04-28 10:15:00 来源: sp20240428

原标题:兰州大学:黄河之畔,日月星云自强不息

四月,万象更新,屹立在黄河之畔的兰州大学春色无边。

迈进校门,三棵苍翠坚劲的松树映入眼帘。作为迎新校车停泊点,三棵松是兰大人大学生活的起点,也是毕业照中的“常客”。它静静伫立,默默守候,迎来送往,生生不息。

校门两侧,如果说齐云楼镌刻着兰大人的凌云之志,那么观云楼则记录着生态气候、自然环境等学科的发展变迁和历代兰大人取得的杰出成就。

校门一侧的黄河巨石是校训石,“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激励着兰大学子在西北大地上行稳致远。另一侧的冰川擦痕石上镌刻着的“读万卷书穷通世理,行万里路明德亲民”,源自曾获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他带领的一批学生成为我国地理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创造了“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佳话。

巨石旁,鹅黄的小花随风摆动,为校园点亮一抹春色,掩映着其后的红色墙体——这里是校友墙,镌刻着1909年建校以来到2018届约37万校友的名字。穿过拱顶,行至校友广场,“1909法政学堂纪念柱”“1946国立兰州大学纪念柱”“1949兰州大学纪念柱”以兰州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串联起百余年悠长奋斗岁月。

校友广场旁的运动场上,学生们跃动着书写青春诗篇。毓秀湖流水潺潺,游弋的鱼群为春色浸染的钟灵园增添一丝生机。桃花杏花竞相绽放,晕染出一片烟霞。鸟语花香中,校史馆巍然屹立,静待来访的客人。

行至校友道路尽头,图书馆积石堂肃穆沉静。古人将积石山视为母亲河的源头,历史学家、兰大著名校友顾颉刚先生曾作《积石堂记》,阐明“求学证道、获取真知之源头在图书馆”的道理,饱含对兰大人的殷切嘱托。建筑中央的塔尖上,四壁图案分别取用日、月、星、云的美好意象,隐含着“时空变换,光阴荏苒,珍惜时光,早日成才”的深远含义。

花自吐芳鸟争鸣,正是好时节。从峥嵘历史中走来的兰州大学,今年将迎来115周年校庆,一代代兰大人将在建设兰州大学、发展西北、报效祖国的接力赛中矢志不渝,向无限的未来奔赴。(记者宋喜群、王冰雅 本报通讯员买天长)

(责编:方经纶、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