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新格局,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4-04-28 15:17:17 来源: sp20240428

  新华社南京11月16日电 题:融入新格局,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综述

  新华社记者陆华东、赵博、何磊静

  南京,扬子江畔。初冬时节,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如约登场,讨论热烈,收获满满。

  两岸企业家峰会发端于南京,是具有重要影响力凝聚力的两岸企业界高端交流合作平台。本届年会主题为“新格局中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约800位两岸各界嘉宾与会。两天交流探讨,与会人士汇聚共识:新格局蕴含新机遇,两岸融合发展和携手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传统领域“升级攀高”,“新赛道”上寻新机

  对于本届年会主题,恒驰环保设备(南京)有限公司业务副总经理萧凯嘉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2001年他的父亲刚到大陆创业时,客户主要是当地台企,营业额只有几百万元。2012年以来,大陆提出新发展理念,环保产业迎来发展“风口”,企业迎来腾飞机遇。

  “2022年,公司营收超2亿元,近两年营收年增速超20%。如今,我们的大陆客户越来越多,涉及光伏、化工等行业。”萧凯嘉说。

  上世纪90年代,台企“大茂车灯”追随摩托车厂商来到江苏常州,发现市场遇冷后迅速转型做汽车车灯配套,一跃成为全球汽车车灯领域一流供货商。近年来,这家台企又“嗅到”大陆新能源汽车发展商机,改造新能源汽车配套产线,投建研发中心,如今近60%的销售额来自新能源领域。“我们果断‘拥抱’新能源车企,这一步走对了!”大茂伟瑞柯车灯有限公司高级项目总监朱建州说。

  本届年会上,从主旨演讲、专题论坛到场外采访,这样的台企成长故事常被分享,各有各的精彩,呈现出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场景。

  与会嘉宾列举的统计数据,也不断彰显两岸融合发展的成色。10年来,两岸贸易总额接近翻倍,由2012年的1689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3196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累计增至720亿美元。

  “台湾对外贸易约四成依靠大陆,两岸经贸往来非常重要。”台湾商业总会主席赖正镒连续10年参会,他坚信只有在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台湾才会有更好发展。

  既深耕内销市场,也携手共拓海外市场

  年会上,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协同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共同应对国际贸易挑战,成为两岸与会人士的共识。

  南京南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扎根大陆发展已近20年,与大陆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共同成长,目前年整体营收超2亿元。总经理张育玮介绍,公司正与相关大陆企业和其他台企商量,把台企的外销经验与大陆企业的技术和成本优势相结合,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南京金箔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江楠认为,两岸携手可以为世界提供更好的产品。“台湾的文创设计好、海外行销经验丰富,我们希望能与台湾伙伴更紧密合作起来,打造可以跟世界级IP相合作的文创产品。”

  “近年来,大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致力于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科技创新和供应链自主,带来了两岸企业携手合作、共创新局的契机。”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表示,台湾在5G通讯设备零组件、工业互联网、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竞争力。台商可与大陆企业深度合作,满足全球客户高品质、多样化的新需求。

  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指出,支持台企融入大陆内需市场,支持两岸企业携手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两岸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合作、融合发展,既有利于两岸企业共同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又有利于台企加快转型升级、共享发展红利。“这也是我们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积极举措。”

  青年“接棒”,持续提升融合发展水平

  本届年会,青年企业家报名踊跃。在14日的两岸青年企业家论坛上,约100名两岸嘉宾围绕“同心同梦同行 共享共创共赢”主题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希望能在携手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创辉煌,提升中华民族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

  谈及参加论坛的原因和感受,萧凯嘉直言是为了走出“舒适区”,希望接触到更多不同行业优秀企业家,求解公司未来发展新路。“希望类似的经贸交流活动可以经常举办,把大陆的好政策、好机遇及时传递到岛内,推动两岸产业合作更加紧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年轻一代既有活力与闯劲,也有做企业的务实与韧劲。祖国大陆为两岸青年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舞台。”创业台青、苏州淘憩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雅雯说,两岸青年企业家应当勇于“接棒”、携手合作,努力提升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15日下午,在峰会8个产业合作推进小组召集人报告全年主要工作和明年的工作设想后,一批新成果现场发布。为进一步发挥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示范作用,总结大会上,峰会理事会宣布在常州设立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并授牌。

  双方理事长共同建议: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并由双方组成工作小组协商制定方案,加以推进。

  峰会台湾方面副理事长陈瑞隆表示,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企业界、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和使命。“让我们携手同心,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而共同努力!”(参与采写:陈圣炜)

(责编:牛镛、白宇)
“创新引擎”动力足(新气象 新作为) - 《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布:数字社会建设成果亮眼

“创新引擎”动力足(新气象 新作为)

发布时间:2024-04-28 15:17:18 来源: sp20240428

  大图:沈阳高新区。   资料图片   小图:位于沈阳高新区的沈阳创新天地。   资料图片

  “从确定办公厂房位置,提供装修方案,到拎包入住千级、万级超净间,只用了3个月时间。”在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沈阳高新区)中日产业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向记者说,团队科研成果很快在沈阳落地转化,成立了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其温控器件月产能已突破30万枚。

  199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9年6月重组后的沈阳高新区,“创新引擎”动力足。区域内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2022年,沈阳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注册832家,总数达到2518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61家,总数达到1448家。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强势突破,沈阳高新区在振兴发展的新征程上,蕴蓄、释放出强劲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

  跑出深化改革“加速度”

  在沈阳高新区政务服务平台“浑南会客厅”,一张圆桌格外引人注目——贴有“区行政审批局”的透明玻璃罩下,整齐摆放着25枚曾经使用过的审批用章。

  2020年8月,沈阳高新区将15个职能部门的25枚审批用章全部封存,代之以“一枚印章管审批”,即涉企审批事项288项,只需加盖“行政审批专用章”一章即可办妥。同时,承载“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服务平台——“浑南会客厅”正式启用。

  封存25枚印章,锁定的是企业“办事难”、项目推进慢等症结背后深层次的问题。“以前跑一个工程手续,需要走发改立项、规划审批、施工审批以及质量备案、安全备案等一系列环节,涉及10多个部门。”浑南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周洁说,“‘一枚印章管审批’模式下,所有相关部门都集中到‘浑南会客厅’,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审批事项整合和缩减,最大限度节省企业办事的各方面成本。”

  取消排队叫号,让审批人员与企业以会客的形式面对面交流,所有事项按“一件事”模式提供全科、全流程无差别综合受理服务……“浑南会客厅”改变固有的行政审批大厅运行模式,在国内首创“围坐交流”“全程领办”的服务模式。“真正地实现了‘会客厅’外无审批、审批局外无盖章。”周洁说。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审批变得越来越便捷。如今,扫描“审批业务二维码”,就可将繁多、冗长的政务服务信息,进行“标准化”“碎片化”“颗粒化”处理,每个审批事项对应一个二维码,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让企业少走弯路。申请人只需打开会客厅微信公众号或厅内现场扫描事项二维码,就可以清晰了解业务办理一次性告知单、所需填报空表、表格模板、填报要点及说明。“审批业务二维码”共包含二维码147个,涵盖进驻“浑南会客厅”办理的所有高频审批事项,让企业少跑腿、不求人、快办事。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实现当年购地、当年开发建设、当年竣工,沈阳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施工手续办理速度令人惊叹!”沈阳数字经济产业园董事长赵久宏激动地说。

  “提前介入”“分阶段审批”“分区域验收”“以函代证”……今年以来,一系列持续深化工程审批制度的改革举措在沈阳高新区落地生根,项目开工建设到竣工全流程审批手续办理跑出了“加速度”,真正实现了“一件事一次办”和“只提交一次材料”。

  在沈阳高新区,各类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戴上安全帽、围着工地跑,成了周洁的工作日常。“重点项目,尽快落地。我们要不断提供升级服务。”周洁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呼哧带喘地说,“我们专门组建了VIP服务团队,为每一个重点项目配备服务专员。”

  针对企业办事过程中上哪儿办、怎么办、找谁办的普遍问题,沈阳高新区为每个项目量身定制审批计划,成为项目的“百事通”“大管家”。目前,VIP团队跟踪服务337个重点项目,提供帮代办服务1126次,解决问题707个。

  聚焦技术创新,沈阳高新区在全国首创“BIM智能审批平台”,能够实现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同步审批、同步办结,审批时限由原来的45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提高审批效率60%以上,并通过视频及无人机技术结合,打造全新高效踏勘模式,解决以往踏勘审批排队预约、流程复杂等问题。

  建设浑南科技城——

  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四面环山的辽宁省北票市小塔子乡,人口不足1万人,执业医师仅有几个人。“去最近的镇上要一个多小时,碰上雨雪天气就更麻烦了。”农民徐国辉说,能在家门口看病,是他长久以来的期盼。

  徐国辉所在的小塔子乡,有着城里人艳羡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但却面临每逢看病“跑断腿”的窘境,乡卫生院购置的医疗设备也往往因为医生经验水平不足,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或者诊疗效果不佳。

  “村民生病后第一反应就是‘熬着’,或是买点药对付一下。”北票市小塔子骨结核医院院长王秀华说,“实在熬不住了才去医院,很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期。”

  一家来自沈阳高新区的高新科创企业,改变了小塔子乡的诊疗条件。东软医疗的一朵“影像云”飘到小塔子乡,背靠大山的农民,足不出乡就能享受到城里医生的诊断服务。2019年,小塔子骨结核医院引进了第一台CT设备,但缺少具备影像诊断能力的医生,于是医院选择接入了东软医疗智能影像平台。给患者拍完片子后,医院通过平台远程求助三甲医院的医生,在1小时内即可收到诊断报告,并据此进行针对性治疗。

  高质量的基层首诊在小塔子乡成为现实。“东软医疗智能影像平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诊断和服务。”王秀华兴奋地表示。

  在东软医疗远程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公司生产的影像医疗设备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情况和运行状况。“从过去单一的大型医疗设备,到现在的医疗场景运营,我们试图打破医疗行业中的‘最后一公里’。”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说。

  截至目前,东软智慧医疗平台已连接近4000家医疗机构,委托管理影像数据700余万组,累计提供影像诊断服务超330万次。200多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权威影像专家,在线提供远程诊断服务。很多患者不用到大医院排队挂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越来越多的高新科创企业聚集在沈阳高新区,让这里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发动机”和示范区。2021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部署,集全国之智、举全省之力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总面积91平方公里,围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文创等5个主导产业,开展创新引育、成果转化。”沈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闫占峰说。

  去年9月5日,沈阳浑南科技城迎来了高光时刻。辽宁省委、省政府在此与大连市同步举行辽宁实验室揭牌仪式,其中,辽宁材料实验室和辽宁辽河实验室均坐落于沈阳浑南科技城。

  辽宁材料实验室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材料研究机构为宗旨;辽宁辽河实验室支撑辽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依托两大实验室,沈阳浑南科技城发挥其策源地效应,深入谋划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初步形成“2+4+N”的创新平台建设体系,为辽宁省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搭建创新平台——

  一批高科技企业茁壮成长

  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大厅里,一架架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排列有序,默默诉说着无距科技的发展历程:从2015年底成立至今,不到8年时间里,无距科技完成了产品从雏形到广泛应用的蜕变,企业迅速成长为集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无人机整机及无人机大数据监管云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无距科技创始人苏文博带领着年轻的团队,开启了创业之路。有成果、有能力、有拼劲是他们的优势;如何选准赛道,找准定位,让市场主体了解自己,却是他们的短板。但这群30岁出头的年轻人如同带了节拍器一样,每一次抉择都踩在了高新区鼓励科技发展的节点上。

  “2016年,我们刚组建公司就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经过从区到市到省,再到国家的层层比赛选拔,最后硬是拿了国家优秀奖。”苏文博回忆说,正是这次创新创业大赛让他们声名鹊起。

  “专项经费不仅仅解决了我们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确定了符合市场的研发方向。”苏文博说,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外部专家评审,客观分析产品竞争力,让企业在读懂政策的同时,也了解了市场需求。

  2018年,无距科技遇到发展中的第一个瓶颈,但是这一年,公司在沈阳高新区的支持下拿到了政府引导资金3000万元,撬动了金融市场上7000万元风险融资。“无距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支撑以及良好的创业环境。”苏文博说,“我们恰好站在了风口上。”

  在沈阳高新区,诞生了一批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众多领域创造多个全国第一,企业品牌度、技术首创性居全国前列。

  作为中国“2022年最具活力软件园”之一,沈阳国际软件园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其中不乏近年来迅速成长的美行科技、创展宏图等业内头部企业。

  从人才洼地走向“人才乐土”,从企业屈指可数到产生聚集效应,赵久宏深有体会:“国际软件园已经有1500多家科创企业,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48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106家,超过50家的高层次人才和科学家创业的企业。”

  今年前三季度,沈阳高新区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71家,注册总数超过3100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65家,总数超过1377家;新培育雏鹰、瞪羚企业88家,总数超过754家;新增上市公司1家,总数达到13家。近年来沈阳市上市企业均出自沈阳高新区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