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

发布时间:2024-04-28 13:38:30 来源: sp20240428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基于新时代实践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升华,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创新特征,不仅是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方向的深邃思考,也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对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问题的当代思考,具有鲜明的理论主题。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构成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鲜明理论主题。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首要任务就是深入理解这一思想的理论主题,不断增强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意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系统深入地回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规律角度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始终是中心问题。只有从中华文明的深远历史纵深出发,才能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增强历史主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夯实道路自信的根基。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之一,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不仅是理解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关键,更是理解未来中国的精神密钥。中华文明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我们才能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掌握历史主动。从世界历史发展基本经验看,文化自信是掌握历史主动的前提。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强大力量。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整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坚持大历史观,才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历史的积淀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历史的流变中掌握历史主动。从这个角度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系统阐明了文化在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意义,深刻揭示了掌握历史主动的重大价值。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由此亦敞开了其在世界现代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新时代接续奋斗中的独特价值,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宏大历史谱系出发把握中国道路的来龙去脉,为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提供了更加宽广和深远的历史纵深。因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朱熹园时进一步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进一步强调了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特别是从中华文明所塑造的“中国特色”的视角出发,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必然性。文化自信不只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经验的概括,而且是基于文明发展一般规律和当代世界发展趋势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个原创性的重要表述,强调了道路选择、制度构建与历史文化传统的联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2.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使命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特别是在当前民族复兴伟业进入不可逆转的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就更加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不断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创新突破,成功地推动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内核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深层动力和可贵品质。

  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前提。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之所以不断从逆境中走出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危机中涅槃重生、从磨难中奋起,既是中华民族从“亡国灭种”走向民族复兴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从“文明蒙尘”走向文明复兴的过程。今天,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和充满风险的外部环境考验,特别是世界文化激荡态势不断增强,更加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自信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这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现实背景,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致力于实现的文化发展目标。

  文化繁荣兴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仅要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也要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文明不断丰富发展,与此同时精神文明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更加多元、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从社会的持续发展角度看,精神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意义也愈发凸显。为更好适应这一新的客观社会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既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又围绕文化建设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的文化思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这一思想是以对文化、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认识作为前提,也是对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作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内具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从总体上是源自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庄严责任,具体到文化上则归源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扎根本土与胸怀天下的有机统一,始终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当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绝非返回书斋的抽象思辨,而是深刻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造。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不是消灭古老文明,而是扎根文化传统、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其所实现的是文明更新而非文明断裂。同时,从世界现代化的比较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凸显了基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中国特色,其超越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的抽象文明观,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图景。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光明日报)

  (作者:胡大平,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编辑:于晓】

(人权行动看中国)河南许昌“山沟沟”逆袭:荒沟变绿沟,穷沟变富沟 - 英航天局与美商业航天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人权行动看中国)河南许昌“山沟沟”逆袭:荒沟变绿沟,穷沟变富沟

发布时间:2024-04-28 13:38:32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许昌11月22日电 题:河南许昌“山沟沟”逆袭:荒沟变绿沟,穷沟变富沟

  作者 王宇 经晓佳

  “这是刚摘的金丝皇菊,经过了72小时慢烘干,泡出来的茶口感好,品相也好。”11月21日早晨,天刚蒙蒙亮,河南省许昌市禹州鸠山镇闵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建恩就开始了当天的网络直播。

  杨建恩介绍,目前,闵庄村主导经济是杏树种植和销售,今年收获了大概100多万公斤甜杏,早已销售一空。当下,主要在销售金丝皇菊、花椒、黄桃脯和冬瓜条等。

禹州市鸠山镇闵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建恩介绍杏树种植情况。  王宇 摄

  闵庄村地处禹州市西部,属于伏牛山余脉。20世纪90年代,村里有近10个矿井,井下采掘、煤炭运输是当时全村的主导产业。

  “对于当时的村民来说,成也煤矿,败也煤矿。”杨建恩介绍说,因守着煤矿,村民只要肯出力,就能赚到钱。煤矿全部关停后,由于谋生技能太单一,村民们收入锐减。

  为避免在产业发展上“瞎折腾”,闵庄村利用村里的4条沟、5座山头、1条河道,决定走生态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自2015年起,闵庄村连续举办9届杏果采摘旅游文化节和杏花观赏节,年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激发了村民特色种植的积极性。

  “一拳打得百拳开,没想到,闵庄村这个穷山沟变成了幸福沟。”杨建恩介绍,目前,闵庄村种植杏树4200余亩,花椒450余亩,金丝皇菊120余亩,其他果树300余亩,合作社年均用工2600余人次,全村人均收入增加3000余元。

  如今的闵庄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河南省特色旅游村”,还是“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

李金寨村党支部宣传委员李发志介绍“幸福树”。  王宇 摄

  无独有偶,在距离闵庄村20公里外的鸿畅镇李金寨村,正在实现“荒沟”变“绿沟”的逆袭。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李金寨村党支部宣传委员李发志告诉记者,早些年,由于李金寨村地处采煤区,常年被煤尘笼罩,人居环境堪忧。2007年前后,李金寨村整村搬迁,家家户户住上二层小楼,道路修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李金寨村村委一面墙上,一棵高达3米的彩绘“幸福树”引人注目。

  李发志介绍,树上红叶代表共产党员家庭,粉叶代表最美乡贤家庭,紫叶代表好婆媳、好妯娌家庭,绿叶代表文明户、五美示范家庭,蓝叶则代表一般农户。“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幸福树’每年会定期调整,这也是为了激励更多村民参与其中。”

  据了解,李金寨村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现已整修道路11.5公里,安装路灯200余盏,建成休闲游园5处、文化健身广场3个,还有篮球场,农户房前屋后都修建了“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

  据介绍,“沟域经济”正在成为李金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该村“沟域经济”建设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带动发展4家钧瓷企业。2020年伊始,村里又引进了精品水果种植项目,20亩试验田已初见成效。

  地处伏牛山区深处的鸠山镇天垌村,一村跨三县,在老一辈村民眼里,曾经是穷乡僻壤,而如今,这个小山村也通过“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天垌村现存古民居16处,保存较为完好的6处,是中原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群。2019年6月6日,天垌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为了盘活“沉睡”山沟里的资产,当地引资200多万元,对古民居“汪家大院”进行了修复,目前已修复瓦房21间,石窑洞6间;投资180万元的古村落“李家大院”修复工程也已完工。整修后的天垌村,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往“打卡”。(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