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融合是孕育新发现的“摇篮”

发布时间:2024-04-26 00:06:27 来源: sp20240426

原标题:交叉融合是孕育新发现的“摇篮”

近年来,随着全球基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领域原创性成果频出。如何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如何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和建设高水平支撑平台,促进基础研究在交叉融合中取得颠覆性进展?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医学基础学科发展大会上,多位院士专家围绕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等方面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指出,医学融合了多学科的“基因”与“骨血”。应当全面加强医学与理学、工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联系与研究,形成融通局面。

颠覆性医学基础研究成果的产出与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息息相关。“在具体研究中,我们要面向前沿、抓住共性难题开展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认为,得益于基础理论的突破、知识的革新、手段的提升,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趋势向前发展。

以走入临床阶段的治疗性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为例,这些为医疗行业、医药产业带来变革的技术中凝结着大量跨学科、多领域基础研究新发现。

交叉融合是医学基础研究中孕育新发现的“摇篮”。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学看来,搞基础研究要从学术角度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遗传学专业的研究人员不能只懂遗传学。例如,研究神经系统遗传病,还要懂电生理和发育生物学。因此,应形成跨学系、跨学科的联合研究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构筑跨学科人才基础是实现医学与多学科深度融通的关键。王辰表示,协和医学院采用“4+4”医学教育模式,并与其他大学合办“协和医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医学教育中体现多学科融合,在医学发展中体现医学的多学科性。

为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在实施。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临床医学人才评价试点改革等举措,营造鼓励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的良好学术生态,探索我国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基础研究的融合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的支撑平台。为进一步促进医学基础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建设实验细胞、人脑组织、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三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平台在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国民健康调查和国人生理参数、遗传病基因鉴定与诊断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持续推进基础与临床交叉融合,产出多项“从0到1”的医学创新成果。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医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加强学科融合、形成合力挑战前沿难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催生更多科研成果,形成“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良好学术体系。

(记者 张佳星)

(责编:郝孟佳、李昉)
中国代表向联合国会员国介绍中国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工作 - 李强同比利时首相德克罗会谈

中国代表向联合国会员国介绍中国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工作

发布时间:2024-04-26 00:06:29 来源: sp20240426

新华社联合国11月30日电(记者尚绪谦)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11月轮值主席。11月30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主持召开总结会,邀请马耳他、莫桑比克常驻代表共同向联合国会员国吹风,介绍安理会本月工作。100多个国家代表参加。

张军表示,担任轮值主席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方本着负责任、建设性态度,同安理会成员和广大会员国一道,致力于聚焦重点问题,增进团结合作,保持公正开放,积极进取有为,尽一切努力履职尽责,推动安理会发挥应有作用。本月安理会举行30多场会议,通过了7份决议。在当前形势下,这些成果来之不易。

张军表示,巴以冲突是安理会本月最紧迫的议程。在巴以问题上,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公道一边、站在良知一边,积极推动安理会采取负责任、有意义的行动。中方同安理会成员一道努力,推动通过了第2712号决议。这是2016年底以来安理会首次就巴以问题通过决议,是10月7日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通过的第一份安理会决议。11月29日,王毅外长主持安理会巴以问题高级别会议,全面阐述中国立场主张,推动各方朝着重建和平的方向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张军表示,根据中方倡议,安理会于11月20日举行了主题为“共同发展促进持久和平”的公开辩论会。这次会议进一步深化了各方对发展促和平的认识,达成很多共识。

马耳他、莫桑比克、巴勒斯坦、斯里兰卡、摩洛哥、俄罗斯、巴基斯坦、土耳其、叙利亚等多国代表纷纷祝贺中国主席月取得圆满成功,对中国在应对巴以局势等问题上展现出的公正立场和建设性作用表示钦佩,对中国秉持包容、透明、务实、高效的工作方法表示赞赏,高度肯定中国为加强安理会工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的重要贡献。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