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推动贸易数字化和绿色化升级

发布时间:2024-05-02 01:57:08 来源: sp20240502

原标题:稳外贸稳外资 建行在行动

建设银行积极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外贸外资工作部署,印发金融支持稳外贸稳外资专项工作方案,从支持中间品贸易和外贸新业态发展,推动贸易数字化和绿色化升级,助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方面出台25条措施,掀起外贸外资企业服务热潮。

银政合作 共谋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

建设银行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发挥双方合力,提升稳外贸稳外资行动影响力。4月中旬,福建省分行联合福建省商务厅举办“开放融合 善建未来”中国建设银行服务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活动,建设银行总行、境内外分行和福建省委金融办、福建省发改委、福州海关、中国信保福建分公司以及福建省近90家外贸外资企业共聚一堂,共商发展。安徽省分行深度参与服务安徽省“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出台“徽动全球”出海行动金融服务方案,主动联系境外机构,对接我国驻外使领馆、境外商协会、投资机构等方面资源,做好省内政府境外招商、参展等服务对接,建立“列名单、建台账、勤走访、有回访”的全流程服务模式。山东省分行携手省商务厅举办“好品山东、鲁贸全球”活动,对全省57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企业境外市场开拓需求进行摸底调研,为企业探寻跨境贸易商机提供新渠道。

创新服务 促进当地特色贸易高水平发展

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贡献了我国外贸总量的50%左右,建设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在同业率先推出“跨境快贷”系列大数据产品,截至目前,累计为1万多家小微外贸企业提供300多亿元资金支持。2024年,建设银行与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创新“跨境快贷-外贸贷”,根据进出口报关等外贸数据为企业核定额度,无需抵质押、支用简便、利率优惠,助力纾解小微外贸企业融资难题。深化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合作,建立“联合展业、联合开发、联合维护、联合风控、联合培训”的“五联合”合作机制,扩大保单融资规模,精准服务外贸企业融资需求,贸易险项下融资增信保额连续五年居同业首位。

作为广交会的战略合作伙伴及重要金融服务商,建设银行与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致力在招商招展、金融专属产品、线上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自第127届广交会以来,建设银行累计邀请客户近1.2万户,助力境内外企业供采对接,创新“广交结算通”“广交融资通”等专属产品,以优质金融服务惠及广大展商客商。在今年第135届广交会期间,广东省分行启动了“广交会展客商专属金融服务月”活动,推出广交“融通宝”“融资宝”“融智宝”“融商宝”4大类28项金融服务产品,并将举办助力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暨服务广交政银企对接会,持续打造“遇建广交 融通全球”服务品牌,协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为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注入建行力量。

浙江是全国跨境电商孵化地,跨境电商生态丰富。浙江省分行依托总行跨境电商金融产品优势,积极服务当地跨境电商平台和企业,助力贸易新业态快速发展。对接金华市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为平台卖家提供收结汇服务;持续推进与义乌商城旗下电商平台合作,推动沙特站跨境电商收款产品上线,实现中小外贸客户便捷收汇。

广西是我国边贸大省,边民互市贸易额常年居全国第一。广西自治区分行积极对接当地政府智慧互市平台“互贸通”,成功上线边民互市线上金融服务系统“互市通”,实现互市贸易业务支付结算线上化处理,促进当地互市贸易健康发展;创新落地“八桂农担贷-边民互市贷”服务,为边民开展和扩大互市业务提供融资支持,支持当地互市贸易扩大发展。

跨境协同 助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跨国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涉及面广、个性化强。为提升跨国企业金融服务质效,建设银行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提供本外币境内外一体化服务,通过提高服务层级、总分行协同、境内外联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跨境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动跨境投融资综合金融服务优化。

依托长三角地区“走出去”企业富集优势,协同全球建行机构,为“走出去”企业出谋划策,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4月上旬,江苏省分行成功举办“苏企出海 善建偕行”全球建行助力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合作论坛。建设银行总行及新加坡、约翰内斯堡、东京等16家境外机构,江苏省贸促会,中国信保江苏公司和70余家“走出去”企业代表现场参加,助力省内知名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上海市分行连续举办“丝路扬帆 启航东南—长三角丝路企业沙龙”等3场高质量客户服务活动,与外贸外资客户共同谋划未来发展,打响建行“链动全球 融智融通 开放创新”服务品牌。

绿色金融是建设银行高度重视的服务领域。山西省分行与欧洲巴黎分行通过境内外联动,敏锐发掘法国某绿色高新技术企业来华投资商机,组织法方客户与中方合作企业、政府部门、税务机关等开展多次对接,为法方客户在企业开户、资本金登记、结售汇政策、资金清算路径、电价优惠和税收制度等方面排忧解难,促成法国绿色技术企业在我国设立独资企业,以国际铝土矿循环提纯技术,助力国内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

(责编:曹淼、李源)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用文化之光点亮美好生活——总书记挂念的百姓身边改革事之文化篇 - 吉林省政协原副主席张晓霈被公诉 另有多名落马者被逮捕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用文化之光点亮美好生活——总书记挂念的百姓身边改革事之文化篇

发布时间:2024-05-02 01:57:09 来源: sp20240502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用文化之光点亮美好生活——总书记挂念的百姓身边改革事之文化篇

新华社记者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一系列改革举措密集出台,一项项改革任务蹄疾步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深入向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神州大地上的文物古籍“活起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建使山野乡间的文化活动“火起来”,文旅融合发展推动“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实现更好联结……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正在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

【实践故事】“让文物说话”的三星堆

“我们过去确实没有想到,游客对近距离观看文物修复这么感兴趣。”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笑着说。

冬日的成都平原天气寒冷,但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依然十分热闹。自2021年12月开馆以来,这里已是游客热门打卡地。

一道玻璃墙分隔开文保工作区和游览参观区。玻璃墙内,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全神贯注,有的手持毛笔等工具,像艺术家般对文物进行细致修复,有的在操作电脑,记录下一串串复杂的数据。玻璃墙外,好奇的游客向内观望着,热烈地讨论着。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内,工作人员在对文物进行清理。新华社记者刘坤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内,工作人员在对文物进行清理。新华社记者刘坤 摄

“看到文物保护与修复馆这么受欢迎,我们特别欣慰。”雷雨介绍,自从2020年9月三星堆遗址启动新一轮考古发掘,文保工作者就开始思考如何呈现最新文物修复保护成果,如何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如何让广大游客充分通过文物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和久远。

“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把先进的文保设施以及保护修复技术近距离展示在游客眼前,使游客能和文保人员一起,第一时间见证文物保护修复的最新成果。”雷雨说。

我国国宝文物馆藏众多,许多却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指引广大文博工作者不断打开工作思路。

建设新馆便是三星堆博物馆创新展陈、活用文物的又一重大举措。

今年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启动运行。完整的1号青铜神树和2号、3号青铜神树的“零件”在同一空间陈列,令3000年前的铸造工艺一目了然;月亮湾古城墙剖面巨幅展示,再现三星堆古老神秘文化;通过裸眼3D技术还原的考古“方舱”,让参观者得以和考古队员在同一视角、相同距离,沉浸式体验文物出土的精彩瞬间……全新的展陈、酷炫的技术,令游客们全方位、近距离感受到数千年前的文明智慧。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裸眼3d技术还原的考古“方舱”。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裸眼3D技术还原的考古“方舱”。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太震撼了!我们坐了4个小时的飞机,值了。”一对来自新疆的父子正在拍照留念。他们是第一次来三星堆博物馆。父亲说,希望带着儿子近距离接触祖国各地文化遗产,从小就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未来我们将尝试用更多手段实现三星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雷雨期待,人们能在更鲜活、更亲切的三星堆汲取历史智慧、增长自信力量。

【记者观察】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绵延赓续,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古老的智慧丰盈当代文化建设,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途上的必答题。放眼新时代,从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到部署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再到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重大工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积淀起前所未有的自信力量。

(二)

【实践故事】“门前十小”聚文气

“没想到我们当年的‘门前三小’现在已经变成了‘门前十小’,家乡群众文化生活真是越来越丰富了。”说起过去自己在家乡建农家书屋、开养生讲堂和现在村里的文化生活,湖南科技大学退休老教授夏昭炎直言“变化太大了”。

2009年,退休的夏昭炎和老伴儿决定回到老家湖南株洲攸县谭家垅村养老。很快他发现,村里人的物质条件虽然变好了,但是文化生活却很单调,农闲时,乡亲们吃完早饭就互相招呼着围坐在牌桌旁打牌,一打一整天,不少留守儿童也凑在牌桌旁无所事事。

于是,老两口盘活了周边6间闲置老屋,将家中藏书搬进去,建起了农家书屋,开起了养生讲堂、道德讲堂,后来又鼓励村民成立文体队,以水泥坪为展示舞台。

夏昭炎夫妇在谭家垅村的小书屋辅导小学生。(刘峰 摄)

夏昭炎夫妇在谭家垅村的小书屋辅导小学生。(刘峰 摄)

一间小书屋、一个小讲堂、一方小广场,服务村民文化生活需要的“门前三小”由此而生。

“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村里的风气转变很大,打牌的少了、读书的多了,邻里间的关系也变得更融洽了。”谭家垅村党支部书记夏耀宗说。

2017年,“门前三小”经验开始在全县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也从群众自发、自我供给,变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随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需求又萌生了更多期待。不少村民提出:“我们想多看几场戏、想有专人来组织活动、想了解更多政策和时事……”

2021年,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攸县相关部门推动下,“门前三小”迎来提质升级。在“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的基础上,又陆续增加了“小戏台、小法制宣传栏、小体育健身设施、小型数字文化服务设备、乡风文明理事小组、小业余文艺队伍、小文旅志愿服务队伍”等,建成“门前十小”。

攸县各村遵循就地取材原则,充分利用家族祠堂、祖屋、闲置民房、旧村部、老学校等场所建设“十小”,且建设灵活机动,有条件的建“十小”,条件暂不成熟、不充分的可先建设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等,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村民在菜花坪镇菜塘村弄堂文化广场观看电影。(谭德乐 摄)

村民在菜花坪镇菜塘村弄堂文化广场观看电影。(谭德乐 摄)

如今每到寒暑假,在外教书的贺春雷等老师们就会回到石羊塘镇洲上田村,义务给孩子们教授《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课程,每周末还有武术教师来开办武术课堂。今年暑假,几名乡贤代表出资对村里的旧小学进行了装修,计划开办兼具劳动教育、亲子研学等功能的孔子学堂,与“门前十小”形成合力,提升当地文化氛围。

“小广场舞出大健康,小讲堂讲出大道理,小书屋读出大世界”。在攸县的乡村走访,不少地方都有这样一句标语。文化的力量最是润物无声,文化的振兴最是生命力旺盛。

如今,“门前十小”正从攸县走向更多地方。2021年以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工程为契机,在全省组织开展“最美潇湘文化阵地”创建。三年来,共有12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候选单位参与,创建了210个“最美潇湘文化阵地”。

【记者观察】

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湖南的“门前十小”、北京的“27院儿”、成都的“留灯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全国已超过3.35万个。这些新空间贴合百姓需求,颜值高、内容多、运行灵活,一改公共文化设施按照行政层级来安排的情况,同时体制上也有突破,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点燃了百姓文化乡情,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

【实践故事】长安十二时辰:从“看景”到“入景”

“开市喽……”上午10时,随着迎宾侍者一声高呼,青瓦红柱的唐式建筑大门缓缓开启,身着唐装汉服的人们鱼贯而入,一场盛唐“穿越”之旅自此开启。

来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脚下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中式建筑雕梁画栋、盛唐歌舞洋溢古风、唐朝“名人”穿梭互动……唐元素全方位融入沉浸游戏、小吃餐饮、主题文创、换装街拍等文旅业态中,游客不仅在景中游,更成为景区的一部分。

打造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是西安旅游从“走马观花”向“深度参与”转型的一次创新。

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唐风演艺《长安百艺》。新华社记者邹竞一 摄

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唐风演艺《长安百艺》。新华社记者邹竞一 摄

主题街区项目负责人邹林丰介绍:“唐代上元佳节的热闹、‘万国来朝’的震撼、盛唐诗坛巨匠的风采,这些原本只能通过文字或语言传达的内容,如今通过一场场旅游演艺生动展现在游客面前,这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产物;从游客的热捧来看,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旅游活动更富底蕴、更具体验性的要求。”

旅游之变,来自理念之变。

“传统的游山玩水、观景打卡已经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高品质文旅需求。国家的部署、主管部门的推动、市场的发展都在敦促我们把文化更好地融入旅游、让旅游更有内涵,同时满足游客对‘诗’和‘远方’的向往。”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建设运营方、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涛说。

重看景,更重入景;造景观,更造氛围。为了让唐文化成为景区真正的一部分,最大程度打造沉浸式文旅新空间,设计团队依托专家资源,对唐风唐俗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唐食、唐饰、唐乐、唐俗、唐礼、唐舞等十几类内容。

“这个街区原本是个普通商场,如今变成体验唐文化的热门景区,太惊喜了。”西安市民刘瑞说,“在这里,我们仿佛是盛唐长安城里的普通人。穿越的奇妙感受和周遭热闹的场景,让我感慨旅游原来也可以这么富有内涵、值得回味。”

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唐风演艺《大唐曲艺》。新华社记者邹竞一 摄

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唐风演艺《大唐曲艺》。新华社记者邹竞一 摄

由“看景”变“入景”,旅游体验的升级不只发生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在西安,从城墙的科技展示到永宁门的开城仪式,从大明宫的考古探索到大唐不夜城的互动演艺……依托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文物遗存,文化和旅游在此深度联结,古城更见底蕴、文化更堪亲近。

“旅游为体、文化铸魂,通过现代手段创造出符合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旅游产品,是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卢涛说。

【记者观察】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融合自此步上快车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从主管部门到行业一线,文化和旅游从业者们以人为本、勇于创新,“爆款”文旅产品竞相涌现,“诗”和“远方”“融”得越来越自然、“合”得越来越协调,激发崭新动能、满足人民需要。(记者 刘紫凌、张亮、徐壮、康锦谦、刘芳洲、蔡馨逸)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