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李戈:迈着“前进的步伐”,享受着“收获的快乐”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9:31 来源: sp20240429

  近日,“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大连举行。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荣获2023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公司的技能大师李戈,作为《轮式起重机伸缩系统电缆卷筒及自动伸缩控制方法研发及应用》项目主创人员,拿下的又一个重磅荣誉。

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荣获2023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李戈是解决问题的人,是一个牛人

  2019年,公司为了提升了大行程油缸平稳性及安全控制技术,自主研发了起重机伸缩系统控制电缆卷筒。然而产品投入市场后,由于使用过程中的工况较为恶劣且作业环境变化大,造成该控制电缆频繁出现卡滞、断裂的情况,一时之间,公司的品牌形象受到重创。

  接到反馈后,负责该项目的技术人员带领其研发团队在实验室反复实验、计算,可是始终无法复现出实际故障现象,得出的结果仍然是零部件没有问题。找不到改进方向的技术人员找到了调试经验丰富的李戈。当时,公司55-130吨的起重机都是采用的该部件,市场问题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关注。巨大的压力面前,李戈没有退缩:“他们能来找我,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和信任,我不能辜负。”

  为了能快速找到问题所在,李戈前往现场去操作施工车辆,他还钻进了吊臂里,在油缸和电缆卷筒上装了摄像头,以便近距离观察卷筒的实际状态。李戈白天实操感受吊车性能,晚上就一帧一帧地反复研究视频:“仔细看这里,吊臂抖动的时候,电缆线出现卡滞!”只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李戈就发现了故障频发的根源所在。找到问题后,李戈将长期在一线工作中得出的实践经验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提出了加固支架、优化滑轮材质、加大导向行程等改进措施,快速协同技术人员,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实验,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让卷筒这一关重零部件真正地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李戈是技艺高超的人,是一个奇人

  作为调试工人,秉承着工匠精神,李戈在调试之路上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凭借着娴熟高超的调试技能,公司的第一台单缸插销式起重机、第一台400吨起重机、第一台带超起的起重机……诸多颠覆性的“第一台”,均由李戈之手调试完成。技能的提升绝非偶然,同为起重机技能工人的父辈,给李戈留下了“传家宝”——十几本起重机调试笔记,这些,李戈早已烂熟于心。然而理论知识再丰富,没有实践的检验依然等于零。文质彬彬的李戈伸出双手,指尖手背都布满老茧,这些厚厚的胼胝之上,记载着他与起重机多年来的“相濡以沫”。

  调试工人要不仅会调,也要具备高水平的操作能力,而李戈的起重机操作水平,一直都保持在顶尖的水准。2004年,公司推出单缸式起重机。相较传统式的绳排式起重机,单缸式起重机性能提升了30%-50%。然而单缸式起重机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放眼整个行业,会操作的人都屈指可数。当时,李戈为了快速了解产品,掌握操作要点,找到技术人员,查询到了几十页的相关论文,李戈将几十页的枯燥论文仔细研读,一个字一个字地摸清吃透,并对照着论文所写,摸索出了单缸式起重机的操作方法。李戈笑着说:“公司里会开的两三个人,领导都当宝贝似的。”正是李戈在不为人知处下的苦功夫,让他成为了“宝贝”之一。2017年,李戈在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中的惊世“三连吊”,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传奇。

  李戈是不断超越的人,是不倦的人

  “在工程机械里面,起重机涉及到的技术领域是最广的,比如控制、液压、电气……而且起重机技术发展非常快,相信很快就会步入3000吨级,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节奏。”技能强国的声声号角之下,面对未来,已是技能大师的李戈一刻也没有松懈。为了能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李戈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他总是看完书,又去把自己的见解讲给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听,请他们为自己答疑解惑。如今,对于许多的技术人员来说,李戈是老师,也是学生,是工作中的好伙伴。李戈说,“起重机线性化调试”这一变革,就是他去找公司应用所的技术人员聊天聊来的。

  将近30年的调试生活,李戈将朝阳与落日、风霜和雨雪一一收藏,如今的他,正致力于“装调一体化”的攻关,好把调试人员从“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泥”的处境中解放出来。他还在进行起重机质量改进提升、故障处理、结构优化创新等等突破性的工作,迈着“前进的步伐”,享受着“收获的快乐”。“技能强国不是一句空话,需要企业搭建平台,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技能工人脚踏实地地去践行。”李戈说。

【编辑:付子豪】
中国科学家获国际血液病学奖项 - 三亚往返阿斯塔纳国际航线恢复

中国科学家获国际血液病学奖项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9:32 来源: sp20240429

  黄晓军(左)领取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颁发的杰出服务奖后发言。   新华社记者 徐剑梅摄

  骨髓移植供者匮乏一直是世界级医学难题。人人都有骨髓移植供者,是全球血液学家的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创建了被称为“北京方案”的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半相合)骨髓移植疗法,让全世界20余类、70余种血液病的患者拥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近日,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向黄晓军颁发杰出服务奖,以表彰他创建半相合骨髓移植“北京方案”,为国际血液病学做出杰出贡献。

  2024年度移植与细胞治疗会议近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举行。会议期间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迈克尔·弗内里斯说,黄晓军创建了一系列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半相合)骨髓移植关键技术,并逐渐发展成基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北京方案”。这一创新疗法使接受半相合移植的白血病患者3年生存率从约20%提高到约70%。基于“北京方案”的关键技术现已推广到韩国、意大利、法国等许多国家。“北京方案”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疗效最佳的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系统。

  黄晓军说,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本人及其团队工作成果的认可,也是对快速发展的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激励。他将努力为促进中国血液学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血液学界的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黄晓军今年60岁。从1987年进入北大人民医院,他已当了37年临床医生,迄今仍每周坚持两个半天门诊,到三个不同住院病区查房。“我每天基本上大部分时间在临床,”他说,“临床医生始终是我对自己的定位。”

  总结创新经验,黄晓军说,科学有其基本逻辑、基本方法和基本标准,任何创新也都有其局限和时限。如果没有国际交流,创新停留于自身,很可能昙花一现,活力难以持久。

  据悉,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始建于1972年,旨在推动这一领域的全球数据和专家协作。目前,它与全球约350家血液和移植中心合作,并从2010年起每年颁发杰出服务奖。

  (据新华社美国圣安东尼奥电  记者徐剑梅)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