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劈波斩浪中坚定前行

发布时间:2024-05-02 06:51:35 来源: sp20240502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年终将至,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团队测算得到了这样三根曲线,2023年,全国工业生产效率指数、重点新产品发展指数和创新驱动指数均一路向上,持续增长。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中国经济这张成绩单格外来之不易。

  今年以来,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面对新的激流险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2月,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东至长三角、西至新疆、南至广东、北至黑龙江,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跨越大江南北,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深入考察调研,提出明确要求,推动中国经济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2023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崭新气象。

  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2023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完成第500次发射任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探月和行星探测工程全面推进,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运营并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中国人圆了“大飞机梦”。“深地一号” 向地下9472米挺进,刷新亚洲最深油气钻井纪录。世界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主线贯通。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有望跃居全球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新材料一个产业的总产值就超过5万亿元,一条条新赛道正塑造出中国经济新优势。

  绿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清洁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在全球市场占比达到70%,追“风”逐“日”,低碳转型,全国各地绿色发展势头正强。

  高水平开放向纵深推进,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2023年,自贸试验区升级扩容至22个,共建“一带一路”开启新的金色十年。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总量达到91.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基于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多家国际组织近来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2023年,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前十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超3.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429个城市完成“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编制,实现地市级全覆盖。全国超过15万个乡村快递服务站点,编织出一张全新的运输网络。从大山深处到海滨渔村,更多的特色农副产品借助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走向全国,助力缩小城乡差别。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经济在劈波斩浪中坚定前行。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团结奋进、苦干实干,锚定目标,化压力为动力、积优势为胜势,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砥砺奋进,定能长风破浪、行稳致远,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央视网)

【编辑:张子怡】
中国古代人群新石器晚期迁徙与融合 奠定中华文明生物学基础 - 特稿:从“进博会时间”看开放中国的全球魅力

中国古代人群新石器晚期迁徙与融合 奠定中华文明生物学基础

发布时间:2024-05-02 06:51:37 来源: sp20240502

   中新网 上海12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古代人群经历了怎样的起源、迁徙和融合、形成的过程?这个议题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王明辉副研究员认为,人骨考古学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人群间的迁徙与融合,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生物学基础。之后历经夏商周时期大规模迁徙、交流与融合,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人群的基因和体质形态基本稳定,推动形成并确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王明辉副研究员发表《中国古代人类的起源、迁徙与融合》主题演讲。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12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举行,王明辉在论坛上发表《中国古代人类的起源、迁徙与融合》主题演讲并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在奠定中华文明的生物学基础之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古代人群开始出现南北分化现象;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古代人群南北分化进一步加剧,并出现融合和互动。夏商周时期尤其是东周时期,人群间大规模的频繁迁徙与融合使得中国古代人群的基因重组、体质形态发生改变,实现了现代中国人群的基本定型。

  系列研究实证中国现代人起源的连续性

  王明辉介绍说,关于晚期智人的起源问题,学界存在单一地区起源论、多地区起源论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吴新智院士参与提出现代人起源多地区进化假说,并提出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多年来,中国古人类学家发表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实证中国现代人起源的连续性。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中国出土的古人类化石上呈现出系统性明确的在时序上连续性的形态特征,包括面部在水平方向扁平、上门齿呈铲形等;中国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为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现代人过渡提供了证据;中国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出自非洲说”设定“早期现代人群”到达中国地区的时间节点;古DNA研究表明,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将东亚现生本土人群的直系祖先追溯到4万年前的北京“田园洞人”。

  其中,中国学者发现距今12万-8万年的“道县人”化石,提供了迄今最早现代类型人类在华南地区出现的化石证据。而根据现有化石证据,最早现代类型人类在西亚和欧洲出现的时间在4.5万-5万年前,从而证明人类在东亚大陆出现时间比欧洲和西亚要早至少3.5万-7.5万年,这项发现对于探讨现代人在欧亚地区的出现和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强化了中国本土人群连续演化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群新石器中晚期加速分化融合

  王明辉指出,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古代人群南北分化进一步加剧,并出现融合和互动。内蒙古兴隆洼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人骨考古学研究发现,公元前7000-5000年,不同地区考古学文化不同的人群颅面形态已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群间的迁徙与融合加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生物学基础。根据对目前已发现的古代人骨初步研究结果,可将东北亚大陆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古代居民划分为7个基本的古代人种类型,其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黄河、西辽河、黑龙江三个主要流域的古代人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区别,西辽河最早的古DNA数据位于黑龙江流域古代人群和黄河流域古代人群的中间,其中红山文化人群受到了黄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古代人群共同的遗传影响。

  夏商周至秦汉时期现代中国人群基本定型

  王明辉表示,夏商周时期尤其是东周时期,人群间大规模的频繁迁徙与融合使得中国古代人群的基因重组、体质形态发生改变。

  二里头时期,二里头遗址人群来源比较多元,约有30%左右属于外来移民,多数人的体质特征属于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主体的体质类型“古中原类型”;初步的古DNA研究显示,二里头人群与东亚人群非常接近,与现代山西、河南、山东汉族等黄河中下游地区人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商时期,偃师商城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主体属于“古中原类型”,这种体质特征的人群在史前至汉代一直是中原地区古代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代表了当时中原地区古代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殷墟中小型墓葬绝大多数人骨颅面形态特征上颇为一致,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最相近似。

  人骨考古学研究表明,先周人群与晋南有密切关系,同时与陕北地区人群关系也较近。在东北地区,夏家店上层人群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群和游牧人群的混合。

  春秋战国时期,人骨考古学研究表明,楚国贵族与当地人口的体质特征不同,可能是在分封后从中原迁来,这种大规模移民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繁荣,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奠定基础。

  山西上马墓地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人群的体质类型主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接近,但也包括某些北方或南方蒙古人种因素,显示该人群与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前期居民在体质上存在延续的关系,但可能已融合某些来自北方地区居民及少量南方移民的遗传基因。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古人骨资料基本体质特征显示,其以现代东亚蒙古人种为主,同时不同地区兼有北亚、南亚等体质特征因素,现代中国人群的基因类型和体质特征格局由此基本确立。

  中国古代人群与西方人群有交流但非主流

  王明辉总结指出,经过几代中国学者的不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证明,中国历史包含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针对中国先秦时期人骨标本开展人骨考古学研究表明,中国大陆是蒙古人种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他强调,对人类化石和人类骨骼的研究证明,中国古代人群体质特征上的连续性及其发展序列比较清楚,所呈现的差异基本是单一蒙古人种下的地域性人种差异,中国古代人群与西方人群有过交流但不是主流,因此,中国古代人群的体质发展过程,遵循着一种连续进化兼具融合的模式,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类学基础。(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