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旗袍文化节厦门秀华服风尚

发布时间:2024-05-01 15:27:33 来源: sp20240501

   中新网 厦门12月3日电 (杨伏山 陈雨晴)“彰中国情怀展国粹之美”第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旗袍文化节暨全球华服风尚盛典2日晚在厦门举办星光红毯颁奖盛典,来自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旗袍佳丽和旗袍爱好者秀出自我,展现独特的东方之美。

星光红毯颁奖盛典2日晚举行。 中新网 记者杨伏山摄

  为期4天的这场关于旗袍的交流对话、华服的展示演绎及国粹的传承发扬活动,让每一位女性都得以在此舞台上散发出自信之美。

  台湾创意珠宝设计师协会创会会长王月要在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称,这个活动的举办,能够激励更多女性从家庭走到舞台走向社会,“魅力太强大了”。

  由厦门市妇女联合会指导、厦门市委台港澳办公室和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支持,由厦门国际时尚联合会、厦门市旗袍文化协会主办的本届盛会,以“中国情怀·国粹之美”为主题。当晚的星光红毯颁奖盛典,对本届大赛最终评选出的华服设计赛、旗袍亲子秀、个人赛、旗袍团体赛等4个奖项金银铜奖进行了颁奖。

  主办方说,在当天举行的跨界论坛中,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设计师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计文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刘葆发,台湾创意珠宝设计师协会创会会长王月要,厦门国际时尚联合会副主席蔡丽娟,厦门市旗袍文化协会会长韩淑芹等嘉宾莅会,共同探讨旗袍文化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与精神,旗袍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时尚创新与传承弘扬,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话题。

  担任第五届海峡两岸旗袍文化节评委的王月要认为,无论团体赛或个人赛,选手都是老中青皆有,有年轻化趋势;旗袍带给每一位女性美的一个视觉响应,让每一位女性由内而外散发出不同的独特的魅力,显得非常自信,非常的棒。

台湾创意珠宝设计师协会创会会长王月要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中新网 记者杨伏山摄

  王月要在台湾从事旗袍推广与传承已长达20多年。她说,文化节的举办,对两岸旗袍文化的交流、推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希望能藉此让两岸爱好旗袍的女性,能够让旗袍来强化两岸同胞情,让旗袍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扬。

  此次文化节盛典期间,华服设计大赛登场,专业旗袍专家、新锐设计师同台竞技,将传统华服结合新时代的风尚,创新设计为传统华服注入现代化的时尚元素。

  由海内外旗袍佳丽们带来的旗袍个人大赛、团体大赛,以最优雅的姿态,别开生面的演绎,向观众展示着独属于东方传统与时尚的韵美,诠释典雅曼妙的风姿。

盛典之前现场排练。 中新网 记者杨伏山摄

  在旗袍亲子秀环节,亲子组合上场展示演绎秀美旗袍,展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韩淑芹对记者说,这是一场汇聚海峡两岸乃至海外华侨同胞的旗袍盛会,通过不同的活动赛事环节,集结文化、国粹、时尚、美学等诸多元素,让传统华服以全新的形式亮相,激发人们对传统旗袍文化的热爱,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旗袍佳丽和旗袍爱好者们秀出自我,展现独特的东方美。

  经过五年孕育,海峡两岸旗袍文化节现已成长为厦门地标性国际文化盛典和城市多元文化展示平台。韩淑芹表示,将持续办好海峡两岸旗袍文化节,将品牌IP和文化内涵延续下去,将中国传统服饰融入城市形象名片,连接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民族情缘。(完)

【编辑:曹子健】
探访南昌“小巷里的南侨机工纪念馆” - 一个连队党支部寄出60多封“家信”

探访南昌“小巷里的南侨机工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4-05-01 15:27:34 来源: sp20240501

   中新社 南昌11月29日电 题:探访南昌“小巷里的南侨机工纪念馆”

  作者 王剑

  “落成一年以来,先后有各地数十批次、数千名师生、干部、职工前来参观、学习南侨机工精神,大家都说这是‘小巷里的南侨机工纪念馆’。”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南钢街道和睦社区,藏着该省首个以“南侨机工”历史故事为主题的街区。

  和睦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罗园表示,“南侨机工”主题街区承载着街道社区的专属记忆,闪耀着抗战历史的光辉。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1939年,先后有9批共计3193名南侨机工响应爱国华侨陈嘉庚发出的号召,带着“期盼中国独立富强”的共同愿望,告别平静生活,回国担负起滇缅公路抗日军运任务。有三分之一的南侨机工牺牲在了滇缅公路上。

  从城市主干道穿过几个巷口,南侨机工主题街区闪耀红星的装饰格外吸引眼球。20平方米的室内展馆,分为“星光熠熠,社区锦绣”和“凝聚侨心,共圆梦想”两个板块,展示了南侨机工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和曾居住在此的南侨机工——李飞鹏的个人故事。

11月29日,南昌市南钢学校40多名五年级学生参观南侨机工主题街区。街区室外的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墙约80平方米,手绘墙还原了南侨机工们在滇缅公路疾驰的战斗场景。王剑 摄

  “千里路,热血铸。滇缅路,功勋著。中华抗战运输线,一路洒下,南侨机工,忠魂骨。”室外的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墙约80平方米,手绘墙还原了南侨机工们在滇缅公路疾驰的战斗场景。

  “天上,日军飞机成群结队狂轰滥炸;地下,丛林道路泥泞不堪满是瘴气,”29日,南钢学校40多名五年级学生在班主任吴方来的带领下参观主题街区。南侨机工李飞鹏的女儿、77岁的李雯湘为孩子们讲解南侨机工支援中国抗战事业的功绩,情到浓处,眼眶湿润。

  “我的父亲李飞鹏生于1916年,由于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在南昌就读交通学校时被一位英国籍老师赏识,教授他驾驶与修理技术,很快就成为一名出色的汽车驾驶员,拥有精湛维修技术。20岁时,这位英国老师将他带到缅甸工作,后侨居仰光。”李雯湘告诉记者,1939年,父亲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报名参加了第四批回国南侨机工,响应祖国召唤共赴国难,利用自己娴熟的驾驶技术在滇缅公路上开车运输军需物资。

11月29日,南昌市南钢学校40多名五年级学生参观南侨机工主题街区。南侨机工李飞鹏的女儿、77岁的李雯湘为孩子们讲解南侨机工支援中国抗战事业的功绩。王剑 摄

  滇缅公路是当时世界最险恶的运输线,李飞鹏所在的运输大队,每一次运输物资都要面对恶劣、危险的环境。雨季道路泥泞难行,疾病肆虐。李飞鹏数次躲过日军轰炸机的炸弹,感染瘴疟疾病后死里逃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飞鹏在江西省交通厅担任工程技术员。1956年6月,被委派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系统学习。学成后,回到江西参加了江西汽车制造工作,分配在南昌汽车修理厂,参与研制出江西省第一代三轮汽车。

  “父亲常常教导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父亲一辈子都在用行动践行的准则。”李雯湘说,南侨机工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在如今亦显珍贵。(完)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