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

发布时间:2024-05-04 09:32:34 来源: sp20240504

  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

  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突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明确要求“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进一步突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系统性、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紧迫性。

  回顾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科技和人才总是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思想解放、教育兴盛、创新活跃、文化包容的国家和地区集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我国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教育能否优先发展,科技能否自立自强,人才能否引领驱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系统坚强的教育科技人才保障。

  以更大力度办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教育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测算,我国2023年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2年的9.9年提高到2022年的10.9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30%提高到59.6%,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其中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形成了庞大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要把自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一体推进科教创新与人才培养。改革人才选拔方式,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培养方式,形成贯通培养、分类指导、宽进严出的研究生成长路径,打造基础厚实、特色鲜明的基础研究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以更大力度兴科技。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党中央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3.09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4%,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已连续4年超过6%,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要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任务。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科技治理机制,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集聚优势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依托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更大力度育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党中央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作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据全球化智库《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我国人才竞争力指数在38个国家中排名第八位。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机构的报告,我国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从2013-2018年第49名上升到2019-2023年第40名,2023年在“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名第八位。2022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2亿人,比2012年增加1亿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635.4万人年,是2012年的1.96倍。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建设人才强国,必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系统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院士、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等“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提升战略人才体系的整体效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万劲波 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综合集成部部长、研究员) 【编辑:张燕玲】

为促进马来西亚东西海岸互联互通贡献力量(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 - LPR连续两月不动 短期调降迫切性不高

为促进马来西亚东西海岸互联互通贡献力量(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

发布时间:2024-05-04 09:32:35 来源: sp20240504

  在马来西亚彭亨州关丹市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马东铁)项目铺轨基地,巨大的黄色铺轨机缓缓运行,将长钢轨稳稳地架设到路基上。这条全长600多公里的铁路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建)承建,是中马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承建的最大单体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之一。项目设计客运列车时速160公里、货运列车时速80公里,建成后将马来西亚的4个州连接起来,成为连通马来半岛东西海岸的“陆上桥梁”,将助力提高沿线地区互联互通水平。

  “实现了中国标准和当地标准的融合”

  记者乘坐的汽车行驶在彭亨州的深山中,道路两旁的棕榈树十分茂密。来到马东铁项目云顶隧道的建设工地,一个硕大的“家伙”映入眼帘。这个主机长度达25米、整机重达1600吨的机器,根据云顶隧道特有的地质条件量身定做而成,是目前中国出口海外直径最大、具有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敞开式硬岩隧道掘进机。

  云顶隧道全长16.39公里,为双洞单线隧道,复杂的地质环境给施工带来很大挑战。项目第七分部工程部副部长李想介绍,在马来西亚,常见的隧道施工方法是钻爆法,云顶隧道首次采用技术水平领先的掘进机作业。“它的功效是传统钻爆法的3至5倍,大大缩短了工期。”

  在项目现场的监控室里,通过大屏显示,隧道施工的细节清晰可见。李想指着屏幕介绍,通过这套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掘进参数。它还可以在掘进机穿越安全风险较大的地段前发出预警。李想说:“这台机器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都是中方自主完成的。”

  项目总经理孔琦说,项目土建部分以中国标准为基础并结合马来西亚标准,钢轨、机车车辆、信号系统等使用中国标准。“马东铁项目实现了中国标准和当地标准的融合,为中国标准走出去积累了经验。”

  “(铺轨机组)预计每天铺设1.5公里的铁路,这是非常快的速度。”现场观看铺轨机作业后,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陆兆福表示,从中国引进的先进铺轨设备极大提高了铁路建设效率。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表示,马东铁项目在推动该国东西海岸经济均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带动投资和商业活动,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优质培训,推动东海岸经济区制造、旅游等行业发展。

  “这是我们向中国朋友学习铁路建设经验的好机会”

  在登嘉楼州世良田县,宽阔美丽的登嘉楼河穿过卡姆朋村,一个个巨大的桥墩矗立河中,这里是项目施工地之一。

  64岁的村长切恩邦几乎每天都要往工地上跑。他告诉记者,从登嘉楼到吉隆坡坐巴士要7个小时左右,等铁路通了,坐火车只要4个小时。“村里人都盼望着铁路早日通车,以后我去看望在吉隆坡工作的儿子就更方便了。”

  在村里幼儿园的墙壁上,有一幅切恩邦手绘的火车图画,寄托着老人乃至全村人对这条铁路的热切期盼。这里的村民大多以贩卖水果等农产品为生。项目开建后,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切恩邦说,现在节假日期间,有很多游客来这里,村民们开发了游船项目等。项目竣工后会吸引更多游客,村民们可以开店,集市等也会兴旺起来。“以后这将是登嘉楼州最美的一座桥,这里会越来越热闹。”

  彭亨州马兰县珍诺村村长塞欣同样对项目赞不绝口。“村里遇到洪涝灾害时,项目团队运送援助物资,还帮助维修村庄道路。我们还时常与项目建设者举办足球友谊赛等活动。”他说,当地很多年轻人在项目上工作,有了稳定收入。“未来铁路通车了,必将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截至2023年10月底,马东铁项目已为马来西亚及周边国家创造超过1.8万个就业机会,招录属地员工累计超过6500人次,合作的当地企业超过1900家,培训了约1100名学员。

  西亚赫明是项目第六分部现场工程师,他刚毕业没几年就被选拔进入中马铁路“人才培训合作计划”。“对于我这样的行业新人来说,能够参加建设这样一个重大项目,真是非常幸运。这是我们向中国朋友学习铁路建设经验的好机会。”西亚赫明说,在这里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有助于自己未来参与更多项目建设,他对此充满信心。

  “坚持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记者一行乘车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远远看见正在修建的铁路桥梁下方开辟了一条野生动物通道。道路旁竖立着一块醒目的黄色标牌,提醒这里是野生动物穿行区域。

  据悉,马东铁项目穿越马来西亚多个森林保护区,沿线的保护区中有老虎、马来熊、大象和马来貘等30余种野生动物。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考量计算,在选线设计时重点利用既有铁路红线和废弃铁路,全线设计了20余个动物穿越通道、桥梁和涵洞。

  例如,在设计经过一个森林保护区的线路时,项目专门把线位向东调整,把原计划采用的明挖路基结构调整为隧道形式,避免了铁路穿越保护区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通过努力,项目穿过森林保护区的数量从设计预期的35个减少至13个,森林保护区影响面积减少比例达89.2%。

  项目业主马来西亚铁路衔接公司环境部负责人诺哈斯鲁说,经过长期观察,确认各地区生物种类后,项目施工配套会根据当地动物种类而有所不同。比如一个地区有大象,就得确保动物通道大小适合成年大象。此外还设计了高架桥,方便大型动物自由行走。

  2018年,中国交建同马来西亚自然资源和环境部签署《野生动物管理计划合作备忘录》,双方合作确保铁路的建设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并致力于采取更多的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比如为野生动物安装卫星定位项圈、扩充野生动物栖息地、设置安全哨卡、开展阶段性巡逻等。

  “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游。”孔琦这样形容未来马来西亚民众乘坐这条铁路火车的情景。项目团队以实际行动履行绿色承诺:采用防尘草皮网覆盖施工现场实现防尘,用土工布覆盖边坡以防止水土流失;邀请第三方机构加强对废气、粉尘等排放的动态监督;开展环保月、节能环保主题活动,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环境保护能力……

  马来西亚原自然资源和环境部部长旺·朱奈迪对项目为维护当地环境作出的积极努力表示赞赏。“希望更多企业以中国企业为榜样,坚持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更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马来西亚可持续发展。”朱奈迪说。

  (本报吉隆坡电)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