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农具”耕出“智慧田” 中国联通赋能精细化春耕生产

发布时间:2024-04-27 20:05:33 来源: sp20240427

原标题:数字“新农具”耕出“智慧田” 中国联通赋能精细化春耕生产

阳春三月,中华大地春耕忙。在生机盎然的季节里,一幅幅忙碌而有序的画面在田野间徐徐展开,忙碌的农人用勤劳的双手绘就春天的美丽画卷。中国联通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广泛应用科技赋能,为春耕生产注入新活力。

一部手机,就可以对种植物进行远程监控;一台电脑,就可以使田间地头的事尽在掌握;一个智慧平台,就能够通过三维可视场景连接起千余亩土地进行统筹调度和辅助决策……一幅幅“科技范”十足的场景正在给全国的春耕生产带来新变化。

在吉林通化,东昌区金厂镇上龙头村的果蔬大棚内暖意融融,与室外的春寒形成鲜明对比。和东北传统农业模式不同,种植反季节有机果蔬现在是这里的主打项目。为了解决传统农业非应季作物生产低、土地使用率低的问题,吉林联通为上龙头村50余栋日光温室大棚搭建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远程卷帘调温控制、自动换气、补光、高清监控等功能,将大棚内的土壤温度、湿度、光感度、微量元素含量等信息通过5G网络传送到综合监测平台,农户能随时随地掌握大棚内的生产情况。大棚建成后,金厂镇年经济收入环比提升了23%。

为了确保粮食稳产保供,浙江联通宁波市分公司打造了“种粮一件事”应用平台。该平台围绕生产种植、烘干储运、加工流通、要素服务等环节,构建基础信息管理、种粮管理、流转管理、未来农场管理和种粮补贴等应用场景,为政府提供精细化决策,为农户提供精准化农事服务,助力实现粮食种得好、农场管得好、稻米卖得好、政策享得好。

在湖北十堰,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农户、农机繁忙劳作的景象。“我们的农机租赁用上了联通数字乡村平台,效率高了,租金便宜了,更方便了!”村里负责组织农机租赁的书记为联通点赞不迭。湖北联通为全省40余个县及235个农村合作社农机匹配提供技术支持,打破传统销售模式,通过数村云服务平台将农机具租赁服务信息提供给更广泛的农户,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质量,降低了农机具的物流和使用成本。

联通数字乡村平台的新功能正赋能山东济南的农业春耕和备耕生产。通过智慧大棚物联网的管理,通过一部手机,不仅可以看到土壤及空气温湿度、pH值、电导率等数据要素,还能控制大棚卷帘、水肥一体化等设施;通过无人机及多光谱雷达、高清摄像机,则可以查看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墒情,进行病虫害防治、产品预测、灾情评估等;通过自动化滴灌设施,可以根据大田的墒情自动进行灌溉,达到节水的目的。此外,还能与气象部门合作,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防灾减灾知识发布,大风、降温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靶向精准推送。

在“热带水果之乡”海南,海南联通为琼中县燕窝果优稀果蔬产业园打造了燕窝果产业大脑数据中心,通过整合种苗、水肥、土壤、气象、病虫害、市场供需、行情价格等数据,实现全方位、全要素产业数据一图全览;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借助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燕窝果等热带高效水果进行全生命周期、全生产流程管理,为生产标准化、管理可视化、决策精准化提供支撑,保障果品质量,更好地守护百姓“舌尖上的甜蜜”。

清风拂面春意浓,绿野千畴耕事忙。近年来,中国联通积极践行央企担当,发挥行业数字化优势,推广建设数字乡村平台,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科技赋农,用数字“新农具”耕出“智慧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耕”,为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力量。

(责编:董童、李源)
第四届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举办 青少年齐聚故宫纵论传统文化数字传承 - 中国经济向前“进”丨增长6.1%!传统产业加快转型从“芯”开始

第四届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举办 青少年齐聚故宫纵论传统文化数字传承

发布时间:2024-04-27 20:05:34 来源: sp20240427

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刘微)1月13日,2023年度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暨第四届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行,以“数字中国 文化传承”为主题的青少年文化科技作品展同步举办。

学生现场演示科创作品。主办方供图

学生现场演示科创作品。主办方供图

为古老的甲骨文制作的现代雕版印刷模具;根据中国人的姓氏,制作的能反应、会“呼吸”的中华百家姓名墙;能够带领大家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智能交互导览机器人……隆冬的故宫建福宫展厅内,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创少年们正在现场演示他们运用数字建模和激光切割等技术制作出来的科创作品。近300位大、中、小学生依托数字科技手段,以作品为载体,探讨传统文化的数字传承。参加论坛“少年说”的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如何用数字技术助力中国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学生现场演示科创作品。主办方供图

学生现场演示科创作品。主办方供图

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望京学校的李梓羽同学表示,AI技术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平台,现今许多音乐、绘画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融入了AI元素。“就像我们在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终评中,根据古诗场景用AI作画制作了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无限可能”。

学生展示作品。主办方供图

学生展示作品。主办方供图

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学生在论坛上展示的作品是“戏曲数字博物馆”,设计灵感来源于故宫。他们受故宫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启发,制作了包含“戏曲宝典”等五大板块内容的“戏曲数字博物馆”,把戏曲文化的精髓“装”到了机器里,用数字化的形式,帮助更多同学感受戏曲之美。

清华附中望京学校的高鑫怡同学谈了自己对科技与文化的看法:“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我看到了科技对传统文化的赋能,也看到了利用科技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无限可能,科技的进步可以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彭泓博则介绍了他们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到智慧博物馆的文化叙事中。他介绍,“依托博物馆原有的海量文物数据,对博物馆藏品、文化和数据等内容进行解析和整理,构筑博物馆的数字信息平台,为每一位游客提供独一无二的游览体验,让文物开口,让史实重现,让观众穿越时空近距离与文物进行对话,多维度、多层次的展现文物蕴涵的底蕴”。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论坛上表示,“故宫博物院将继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入挖掘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更多数字文化内容走进公众生活,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以数字科技助力文化基因代代传承。”

(责编:王震、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