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足球城”里校园足球蔚然成势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1:35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广西足球城”里校园足球蔚然成势

11月上旬,中国北方多地的初冬白雪皑皑,而地处南方的滨海城市——广西北海则艳阳如夏。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校园组)足球赛在这座“广西足球城”里如火如荼开展。

此次学青会(校园组)足球赛设在北海的比赛有中学男子组、女子组和大学男子组,从11月6日持续至14日,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辽宁、广西等地均派队参赛,共36支球队。比赛期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到现场考察球员。

11月6日在北海举行的学青会(校园组)足球赛。钟雨云 摄

北海市足球协会副主席李永智表示,北海能协办这次比赛,是对北海足球事业发展的肯定和激励。此次中学组的比赛用地,北海银投国际足球训练基地是按照国际水准进行规划、建造和养护的,在国内同类场地评估中排名前列,同时气候条件也是北海在冬季承办比赛和承接集训的最大优势。

近年来,北海加快足球事业发展,足球场地建设呈现“井喷”的局面,目前共有17个足球训练基地,205块社会足球场地,平均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1.1块。北海同时加快体教融合,校园足球蔚然成势,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是全国第二批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介绍,目前北海有69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足球竞赛机制,每年参与校园足球运动人口超万人,实现校园足球比赛常态化、校园足球联赛规范化、校园交流多样化。

李永智表示,足球运动在北海普及,几乎所有中小学都在开展,一些小学从二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足球,但北海仍需在体教融合和提升教练员水平等方面发力,以挖掘和培养更好的足球苗子。

11月7日在北海举行的学青会(校园组)足球赛。钟雨云 摄

北海足球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和底蕴,北海城市联赛以及青少年足球比赛等群众性足球赛事贯穿全年。据考证,早在清朝末期,现代足球运动就随着外国船员、商人等传入北海。1984年,北海被命名为“广西足球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北海籍运动员占到了广西足球队参赛队员数量的一半以上。

据了解,多年来,北海已为广西队和国家队、国家集训队等输送了大量球员。李永智也是其中之一,他曾在甲A、甲B等级别联赛效力多年,并一度入选米卢率领的中国国家足球队集训队。

李永智介绍,他从2009年开始执教北海足球,他带领的2001—2002年龄段的球员,也有3人曾入选国少集训队,其中一人正在中超球队效力。

“现在在中超、中甲、桂超联赛等均有北海籍球员的身影。”李永智介绍,此次学青会(校园组)足球赛上,代表广西在北海参赛的球员中,也有大部分是北海籍球员。

11月11日在北海举行的学青会(校园组)足球赛。翟李强 摄

据悉,北海下一步将建立完善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升学保障体系,拓宽升学途径,保障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小学、初中、高中的对口升学、文化教育问题;扎实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加快优秀运动员选拔力度。

作为全国最大的青少年足球冬训基地之一,北海近年来年均吸引超过4万人次的运动员前来冬训。李永智认为,这对提高北海青少年足球水平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北海市不断创新发展“体育+”模式,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足球产业已成为北海市的一张城市名片。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
发展户外运动 拥抱健康生活 - 晚清才子赵之谦特展亮相杭州 160年前所绘“猪头怪鱼”引围观

发展户外运动 拥抱健康生活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1:36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发展户外运动 拥抱健康生活

近年来,户外运动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走向自然、拥抱自然、乐享生活的新潮流、新时尚。户外运动产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态势。10月27日至29日,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举行。

会上,专家学者以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聚焦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问题、需求等各抒己见,力求促进产业深化,推动行业更好地发展。

共议短板,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

“体育总局与各部委、各省区市积极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大力支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五区三带’户外运动产业空间布局。”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2023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开幕式上说。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超过4亿人次,大众化、全龄化、轻量化的趋势已经显现,不同种类的户外运动项目层出不穷。“2022年至2023年,冰雪、路跑、骑行、越野、露营等户外运动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市场规模达1971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2400亿元。此外,在6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23年上半年游客规模几乎达到2022年全年规模,平均每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接待游客人次达50万。”杨雪鸫说。

但随着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增加,户外运动场地受限、露营场地难找、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部分与会专家认为,户外运动产业在我国尚处于成长初期,发展基础还不够稳固。此外,相比人民群众户外运动需求,户外运动设施资源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在城市,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新载体仍然不足,周边自然资源户外运动和休闲的开放力度还不够。在乡村,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的户外运动场地还不够丰富,公共服务中心和配套设施较为缺乏。”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福伟说。

对于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这一短板,专家学者不约而同谈到了新近出台的“应对之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5部门近日印发的《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明确提出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露营场地等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建设,同时针对山地、水上、冰雪、汽车自驾、航空飞行等山地类、水域类、高空类、陆地类等户外运动项目,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落地性好、突出安全性的政策举措。

坚持绿色,推动户外运动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

户外运动离不开大自然,而我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户外运动:丰富多样的地貌形态为登山、越野、攀岩等多种户外运动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基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为滑雪、滑翔伞、定向等户外活动提供了条件与保障;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则保障了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发展。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引导户外运动项目合理开发、搭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让人们在感受户外运动魅力的同时饱览自然生态之美,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可以带动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让‘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实现发展。”彭福伟认为,搭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理念变为现实。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以实例佐证了彭福伟的观点。王裕雄以发展滑雪运动取得成功的张家口市为例,介绍户外运动的发展改变了不少地区的旅游季节特征。“随着大量户外运动赛事的举办,原本受自然环境限制的淡旺季周期发生了变化,淡季变旺,改变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基于户外运动的体育旅游出现也使得很多地方游客逗留的时间大大增加,游客的客单价大幅增长。”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诸云强则提出,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可以不断完善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户外运动资源供给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自然资源,根据峡谷、山林、河流等不同地形地貌特点,设置发展户外运动项目,开发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户外线路,推动户外运动与自然环境更好地结合。

以人为本,提升户外运动服务供给质量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参与户外运动的人数已超过4亿,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规划进一步指出,到2025年,该行业的总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

尽管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群持续扩大,但与世界主要体育强国相比,我国户外运动起步较晚、参与率不高。根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近两年户外参与率快速提升至28%以上,但对比欧美国家50%以上的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扩大户外运动覆盖面,持续释放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潜力?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是户外运动产业绿色发展的最优质载体。”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济德说,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把支持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户外运动产业融入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政策引导、标准制定、规划审批等各个环节;同时,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部门一道,指导、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自然保护地,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开展户外运动项目。

诸云强建议,根据季节性特点,打造以“春、夏、秋、冬”资源为主的季节性户外运动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户外运动需求。

彭福伟则表示,可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户外运动文旅、赛事、节庆活动,普及户外运动文化和技能,进而提高群众对科学安全参与户外运动的知晓率、参与率。

(本报记者 黄小异 张勇 徐鑫雨)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