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教育丨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出炉”:中国排名前进15位

发布时间:2024-04-28 06:51:53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上海1月31日电(记者 陈静)31日,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闭幕式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下称:中国教科院)院长李永智正式发布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和《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在过去三年,中国通过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数字资源建设应用、数字素养培养、数字教育体系构建3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指数排名从24位跃升到第9位,前进15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正式发布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和《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顾超 摄

  据悉,中国发挥数字教育发展比较优势,建成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公共数字教育资源规模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在师生数字素养与教育治理的数字化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推进措施,取得了长足进步。

  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Global Digit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GDEI)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应用基于证据的评价范式所研制的评估各国数字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数。

  中国教科院提出,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可划分为转型起步、资源共享、数据驱动、AI融合和生态重塑五个阶段。各国数字教育发展水平在数字素养提升、数字教育的体系构建、数字教育制度创新、数字教育内容重构、数字化教学变革、数字教育治理升级等六个指数评价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从指数排名情况看,全球数字教育发展高水平国家具有一定聚集性特征和跨越性发展特征。李永智表示,指数排名并非最终目的,找到各自最适合的数字教育发展路径才是关键所在。中国数字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必将为世界数字教育发展贡献更多借鉴。通过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GDEI)评价,共同构建一个互鉴、可比、相互促进的国际教育新生态,用教育之光照亮文明之路。

  《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认为,2023年,中国出台了纵深推进、横向联结的政策网络体系,确保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落到实处。该报告呈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等领域的20个典型案例。

  据悉,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上海市副市长解冬代表主办方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大会闭幕式发布成果文件《数字教育合作上海倡议》。倡议指出:我们认识到,教育数字化是全球范围内教育变革的战略选择与关键举措。发展数字教育,关键在应用,潜力在共享,生命力在创新。开放合作是数字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合作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促进数字教育包容性发展。

  本届大会倡议:发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联盟机制和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强政策对话、案例交流、信息分享,深入开展南南、南北南合作,重点关注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重点关注妇女、女童和不利人群,让数字教育公平惠及每个人,携手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数字教育合作上海倡议》提出,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数字教育应用合作、强化数字教育集成创新、合作推动教师能力建设、协同推动数字教育研究、共商共议数字教育治理。

《数字教育前沿(英文)》(Frontiers of Digital Education)期刊创刊发布。顾超 摄

  记者另悉,《数字教育前沿(英文)》(Frontiers of Digital Education)期刊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创刊发布。该刊由中国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由德国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负责海外发行。

  《数字教育前沿(英文)》(Frontiers of Digital Education)为全英文季刊,顾问委员会和编委会成员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荷兰、丹麦、蒙古国等国。该刊聚焦数字技术和教育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旨在揭示数字教育政策演变趋势、分析关键的研究问题,并帮助应对数字教育和技术创新中的紧要挑战;该期刊关注的主题还包括人工智能(AI)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中的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数据分析和学习分析等。(完)

【编辑:胡寒笑】
【每日一习话】以多样化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沿“路”看中东丨土耳其“网红”电厂 震不垮的中国担当

【每日一习话】以多样化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发布时间:2024-04-28 06:51:54 来源: sp20240428

     习近平:要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以多样化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这段话出自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个乡村的区位特点、自然条件和人文风貌等情况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这决定了各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研究考虑自身特点、优势和短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各地村庄格局风貌是历史上顺应地理、气候、人文条件延续而成的,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近年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地已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乡村建设的路径和经验,不少地方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果,不仅使当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还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譬如,有的乡村邻近城区,拥有怡人的自然风光,则着力畅通城乡间的交通动脉,完善升级乡村基础设施,打造露营基地、绿色跑道等生态旅游项目,既能够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又为城镇居民创造了周边旅游消费新场景。一些较为偏远、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下大功夫重点保护修缮古民居,突出“修旧如旧”,尽可能保留乡土风貌和风情韵味。东部沿海的一些乡村则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乡村创客基地、乡村教育培训基地、主题咖啡厅等项目,在丰富乡村功能的同时为乡村发展积蓄新动能。从兰花小镇到文学小镇,从茶园村到海岛风情村,今天,我国广大乡村正竞相打造独具特色的“诗和远方”,努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不搞“千村一面”,力求“一村一貌”。乡村建设因科学精准而高质高效,因追求多样而丰富多彩,这要求我们规划先行、量力而为、循序渐进地实现。各地党委政府应认真指导当地乡村做好相关项目的规划,并尽力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条件薄弱的乡村的支持,同时要鼓励乡村能人出谋划策、出资出力,更要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集思广益,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本期解读:陈锐海 央广网评论员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