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联会走进崇明共话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28 18:34:38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上海1月5日电(记者 范宇斌)4日,“相聚生态崇明 共话绿色发展”上海海外联谊会(以下简称“上海海联会”)走进崇明活动在上海市崇明区举行。20余位上海海联会理事及专委会成员等相聚崇明,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出谋划策。

座谈交流。 范宇斌 摄

  上海市崇明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崇明岛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第三大岛屿,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

  崇明区是上海最为珍贵、不可替代、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当前,崇明区正在打造现代新农业、海洋新智造、生态新文旅、活力新康养、绿色新科技的“五新”生态产业,全面实施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当日,上海海联会一行实地考察位于长兴岛的上海长兴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了解长兴岛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情况。

  三个点位亦是崇明区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长兴岛向海而生,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依靠海洋装备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海洋科技岛建设。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按照新型研发机构运行,以高端海洋装备研发为核心,开展战略性、原创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将建设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地和国家海洋装备制造与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考察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 范宇斌 摄

  长兴岛作为中国最大的船舶与海工装备总装建造基地,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集聚了江南造船、振华重工、沪东中华等。其中,江南造船是中国民族工业由起步走向现代,以军工报国、实业报国、科技报国的典范,吸引了上海海联会成员的目光。

考察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范宇斌 摄

  看到崇明区产业的蓬勃发展,上海海联会理事、FXC China董事长赵凤济不禁感叹道:“崇明发展速度惊人,成为上海发展的后起之秀了。”

  其所言不虚。近年来,崇明区实施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持续厚植生态优势,环境品质巩固提升;扎实推动绿色发展,产业能级稳步提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能级不断提升。

  记者注意到,此次参加活动的上海海联会成员从业领域广泛,他们中有来自金融、房地产、文化教育、传媒、投资、制造、农业等诸多行业。在考察交流中,他们也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为崇明发展出谋划策,并愿意贡献力量、牵线搭桥。

  上海海联会常务理事、金融贸易委员会副主任,澳芯(上海)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银新从事海洋工程,这次崇明之行,让他对崇明的认知“焕然一新”。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我准备把公司搬到长兴岛,因为这里海洋装备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加上区位优势,可以更好赋能我们企业发展。”

  同时,陈银新还看中了崇明大力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新机遇。“崇明越来越绿,越来越宜居,我们打算在崇明投资建设花卉小镇,引进荷兰花卉种植技术,为崇明发展生态新文旅产业‘锦上添花’。”

参观江南造船展示馆。 范宇斌 摄

  “过去,我只知道崇明生态优美,没想到崇明绿色发展前景如此广阔。”上海海联会常务理事、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董事副校长沈小平曾多次到访崇明,但还是第一次详细了解了崇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尤其是崇明打造活力新康养产业引起了他的关注。

  沈小平2003年回国创办上海民办高校系统第一家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护理专业人才。在他看来,一个地方的发展,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他希望借此次走进崇明活动的契机,能够了解崇明、宣介崇明,并能与崇明开展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更好助力崇明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座谈交流中,崇明区副区长宋学梅介绍了崇明区情,崇明区发展改革委、崇明区投资促进办、长兴企业集团、东滩建设集团负责人介绍了崇明区绿色发展、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等情况。

  上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侨办主任董依雯表示,上海海联会走进崇明活动让参访团成员对崇明发展有了新认知,希望大家进一步宣介崇明,讲好崇明故事,找到合作共赢的机会,更好助力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上海海联会将积极搭建平台,让大家聚在一起,共话发展,共谋发展,让一个个“金点子”成为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结出更多的“金果子”。(完)

【编辑:李岩】
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获新进展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 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获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4-28 18:34:39 来源: sp20240428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1304个水稻、玉米、大豆、棉花新品种。此次新推出一批优质绿色水稻、耐密宜机收玉米、高油高产大豆、优质短季棉品种,将有利于持续提升粮食大面积单产水平。

  从审定情况看,这几类作物品种创新都取得了新突破。水稻方面,审定通过米质达到国标1级优质米品种50个,较上年增加6个;高产、优质、绿色的“三好品种”28个,同比增加6个。玉米方面,审定通过15个籽粒机收品种,覆盖三大主产区,籽粒含水量平均为23.7%,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耐密品种选育初现苗头,郑原玉333、郑品玉608等品种在西北种植密度每亩达6000株以上。大豆方面,审定通过17个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占比达到五分之一,亩产最高达到240公斤,含油率最高达到22.97%,同时筛选推荐了7个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

  “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必须依靠提升单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刘长全认为,目前我国粮食面积已处于历史高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逐年增加,需要持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此外,我国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产出率低,也亟须提高单产水平。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提升单产潜力较大。从品种看,水稻、小麦、玉米国家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600公斤、420公斤、650公斤,比大田生产分别高130公斤、40公斤、230公斤,大田产量与区试产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技术看,各地创新了水稻侧深施肥、小麦宽幅精播、玉米浅埋滴灌、大豆大垄密植等一批高产技术模式,示范点平均增产都在10%以上,但还没有大面积普及推广。从高产典型看,近几年通过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和产业技术体系示范,项目县小麦平均亩产比所在省份高91公斤、水稻高50公斤、玉米高120公斤、油菜高28公斤。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头号工程,以100个大豆、200个玉米大县整建制示范带动,主推密植技术模式,集成配套各类资源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今年单产提升示范区大豆种植密度每亩普遍增加800株至1000株,高产田块密度达2.4万株,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密度在2.3万株至2.5万株。按照3株一两豆测算,亩均增产30斤左右。100个主产县单产提升对总产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

  为提高单产,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老赵庄镇对粮油作物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逐一落实良种包衣、秸秆还田、“一喷三防”等关键提单产技术措施。“我们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通过实行精细机播、水肥一体化提高单产。同时,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购买利于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高性能播种机械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专用机具。”老赵庄镇镇长刘殿锋说。

  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长塘镇田畔村,种植大户肖文龙今年种了280亩晚稻,采用侧深施用缓释肥技术,减少了10%的化肥用量,亩产也得到提高。吉州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廖华峰说,当地应用良种良法,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基础,加大营养诊断以及增施有机肥、绿肥替代等技术集成应用,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生物农药使用。在水稻生长关键时节,对中、晚稻喷施叶面肥3万余亩次,增强抗性,提高粒重,从而提高单产。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产需形势、单产潜力,采取分层次推进的方式,第一层次是产能提升最迫切、单产提升潜力最大的大豆、玉米两个作物,作为农业农村部的工作重点,率先启动单产提升行动,力争尽快实现突破;第二层次是产能提升有需求的油菜、水稻、小麦,农业农村部指导各省结合实际统筹推进实施;第三层次是棉花、甘蔗等重要的大宗经济作物。加强科技攻关,加快集成推广,全面提升单产水平。

  刘长全表示,要以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突出大协作攻关、优机制推广、强政策支持、整建制推动,促进全要素补齐短板、全环节融合打造、全领域带动提升,千方百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乔金亮

  (经济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