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步入“黄金期”,呈现三大趋势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5:16 来源: sp20240430

   中新网 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 夏宾)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增商业航天,引起外界广泛关注。

  随着近年来政策不断开放,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关于卫星互联网的规划政策陆续发布,为促进卫星互联网发展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例如,《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河南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年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建圈强链工作要点》等都对商业航天产业部署规划。

  据泰伯智库预测,2023年至2028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

  在专家学者与相关从业者看来,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目前呈现出三大趋势。

  其一,“航天+工业”融合推动发展。2023年银河航天灵犀03星成功发射,这是中国首次在轨对多星堆叠发射技术进行验证。这款新型卫星的主体结构就是采用工业一体化成型结构。

  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所(先进制造业中心)所长王昊表示,新一代可堆叠平板卫星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又一新突破,对提高卫星星座组网效率、支撑我国巨型低轨通信星座快速部署、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说,全球航天技术的明显趋势是:首先,应用需求正向民用消费级需求扩展,如同卫星电视、卫星导航那样,卫星通信也正逐步进入大众生活,卫星面向大众消费时代来临;第二,以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服务,未来在较长时间内将是太空经济重要部分,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引擎;第三,航天产品对工艺和材料都有极高要求,在面向新的商业航天需求的产品交付过程中,有不断与地面工业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其二,辐射催生上下游庞大产业链。一条航天产业链由许许多多环节构成,从上游研制、发射,到下游运营、应用,几乎每个环节都能创造千亿级别的市场。新型商业航天企业已凭借其专业性在商业航天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发挥引领作用,建立起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不断把商业航天推向规模化、产业化。

  商业航天产业风口渐起,带动更多地面配套企业入局。一直以来,卫星都被认为是一个“烧钱”项目,如何实现卫星低成本量产,是商业航天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因为航天的降本前提是保证产品性能、可靠性与寿命,这势必需要大量技术创新迭代来突破。

  在与商业航天链主企业合作前,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重庆精刚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阳的科研团队已经做了很多关于谐波减速器方面的国家项目,储备了大量相关技术,但可以说是“手头有杆枪,不知道兔子在何方”。正是由于航天领域链主企业核心部件降低成本的需求,引领了李俊阳及其团队进行产学研用的联合攻关与技术创新。

  李俊阳表示,因为太空环境特殊,航天应用领域的谐波减速器需要特殊处理降低部件间磨损,否则在太空中磨坏了不可维修。原有办法需要在部件表面镀一层硬膜提高耐磨性,这层膜成本非常昂贵。而在工业机器人上应用的谐波减速器,解决磨损的办法是通过齿廓设计优化来改善齿轮啮合,减少摩擦,这样成本就大幅降低了。

  正是沿着这个思路,李俊阳开始从考虑太空使用的工况环境进行针对性齿廓设计和修形入手,最终使产品既可满足太空使用寿命,也可以将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如今,他的公司已成为谐波减速器在航天应用领域的民营企业供应商。

  地面配套企业面向商业航天公司的订单需求,与大型卫星公司进行产品联合交互设计开发与测试验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全链条生产力水平,已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激发新动能的新趋势。

  其三,应用场景突破过往局限。随着技术和产业不断发展,商业航天具体应用场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而是催生出许多新兴应用,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采矿等。为了将这部分可想象空间转化为现实,制造链的整合极其关键。

  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CTO朱正贤表示,需求牵引下,供应链上每个零部件背后的技术创新都在发生融合创新。比如卫星天线材料用了建筑建材工艺,材料创新跨越了航天领域到工业领域,将汽车级元器件用在航天器里的元器件等。

  事实上,航天制造的逐步开放和商业化,正在给国内整个工业制造体系带来诸多启示和全新机遇。北京星辰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的一千套霍尔电推进系统生产线,探索航天产业怎么能在小规模里降低成本,用自动化生产、数字化应用和人员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

  王昊表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更灵活、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模式,共同发展模式,航天产业融合社会化工业体系共同发力,新型商用航天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完) 【编辑:付子豪】

全国专家聚首寻找答案 沉睡千年霍州窑怎样“活”起来? - 人社部:吸引更多人才学习数字技术、从事数字职业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国专家聚首寻找答案 沉睡千年霍州窑怎样“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5:17 来源: sp20240430

原标题:全国专家聚首寻找答案 沉睡千年霍州窑怎样“活”起来?

“霍州窑是中国北方白瓷‘最后的辉煌’”“霍州窑遗址继续考古发掘大有可为”“可积极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民众沉浸式体验霍州窑复烧技艺,感受中国传统瓷文化魅力”……2日—4日,霍州窑址考古与规划专家座谈会在山西临汾霍州市举行,全国陶瓷考古、遗址规划等专家学者聚首,共同寻找答案,如何让沉睡千年的霍州窑“活”起来?

“霍州瓷窑,登峰造极”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中国在世界上有“陶瓷的故乡”之美誉,一部中国瓷器史,蕴藏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创立后,中国北方白瓷的工艺水平达到相当高度。

三晋大地千百年来一直窑火炽烈,霍州市陈村金元时期瓷窑址霍州窑的窑器,是金元时期北方地区陶瓷手工业的标志性窑场和杰出代表,精美的产品和广阔的销路使它成为元代北方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

霍州窑,也称陈村窑,因《格古要论》记载而闻名。窑址位于霍州市白龙镇陈村汾河西岸台地边缘,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村为西周周武王弟弟霍叔处霍国封地遗址,后世子孙以祖先封地霍为姓,陈村为霍姓源头。陈村历史悠久,留存古迹众多,保存完好的有明代玉皇庙等古庙宇5座,明清民居20余座,穿越千年,古意盎然。

据史料记载,陈村窑生产的器具“细腻柔软、釉面泽润,器形小巧玲珑,造型精巧美观,质地薄如蝉翼,脆如秀玉”,历代深爱宫廷欣赏,多为宫中收藏。

到了元代,霍州窑已达到北方陶瓷首屈一指的地步,人赞誉“霍州瓷窑,登峰造极”。目前,在大英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临汾博物馆都有霍州窑宋、元、明、清时期生产的瓷器藏品。

沉睡千年霍州窑“活”起来

为了让沉睡千年的历史文物霍州窑“活”起来,走入大众视野,让文化遗产真正属于公众,惠及于民,2021年,霍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霍州窑总体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2022年—2023年,在山西省文物局指导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霍州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霍州窑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霍州窑开展了有史以来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工作。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岩表示,此次考古发掘,第一次科学地建立了霍州窑业历史的标尺片段。揭露出金代、元代、明代的窑炉和作坊等制瓷遗存,出土了大量窑具及瓷片标本。尤以金元时期细白瓷器型多样,装饰纹样丰富。是研究霍州窑的烧制历史、工艺技术、生产规模、经济形态、传统影响发展等问题科学、系统的基础资料。

在霍州窑址考古与规划专家座谈会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认为,霍州窑代表元代中国北方白瓷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中国整个瓷器发展历程中,霍州窑是中国北方白瓷“最后的绝唱”“最后的辉煌”。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表示,霍州陈村瓷器生产距今有着1000年左右不断代的历史,这在全国少有,价值非常重大。中国以瓷器为名,要了解中国的制瓷业如何发展,霍州窑是非常重要的标尺,有全国性甚至有世界性意义。

此外,多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霍州窑址与它共生共长的陈村,古村、古窑、古树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标本,将来要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把文化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表示,规模广大的窑址上几个点状区域的抽样式发掘,只是揭示了霍州窑冰山一角,下一步还需继续开展工作,尽可能完整揭示霍州窑整个瓷业生产历史和面貌,不断推进霍州窑的研究走向深入。建议当地政府推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博物馆,让霍州窑产品实现复烧,文物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走入百姓生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副院长王璐作霍州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报告称,霍州窑遗址将建设遗址博物馆,陈村打造成“中国传统村落”,将失落的文化遗存串联成线,利用现代科技为文化遗产“保驾护航”,让人们沉浸式体验烧窑、考古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表示,霍州窑是遗产活化的典型案例,该市将积极推动霍州窑焕发新生,让沉睡千年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助力霍州窑打造成为文旅融合的样板工程、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让文化遗产真正惠及于民。 (任丽娜)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