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打造“东盟法务官”品牌 建“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4-04-29 07:30:34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南宁11月19日电(记者 黄艳梅)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有关负责人19日介绍,该学院打造的实践育人品牌“东盟法务官”项目,已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老挝等东盟国家建立6家海外站点,为中小企业走进东盟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进一步拓展中国—东盟双向法律服务。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实施,给中小企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东盟法律服务带来新的挑战,存在法律和语言双重壁垒、跨国法律案件调查取证困难、跨境服务能力匮乏等市场痛点问题。

近日,第二十七届全国高校法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在广西南宁市举行,“东盟法务官”项目在会上进行了路演。 中新网 记者 黄艳梅 摄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走进东盟国家面临的法律风险,为国内中小企业走向东盟国家提供法律服务,“东盟法务官”项目应运而生。据院方介绍,该项目整合广西民族大学多学科资源、涉东盟研究平台资源、东盟国家校友资源,利用“法律+东南亚语言”的独特优势,建立了全流程、一站式的东盟法律服务聚合平台,提供“法律体检”“法律保健”“法律治疗”的诊所式法律服务。

  为更好地提供涉东盟法律服务,“东盟法务官”项目创新推出法律风险智能测评系统、东盟法律查明系统、跨境区块链电子存证取证系统三大科技工具,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服务模式。

  截至目前,“东盟法务官”项目制定了5套企业标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6项,正在进行3项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并取得多项成果。成果包括合作译制了133部中文版东盟国家法律;为178家中小企业进行了法律体检;与117家企业签订了法律顾问协议;为40家工业企业提供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等。

  据“东盟法务官”项目成员赵嘉莉介绍,该项目核心成员均具有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证A证,由法学、人工智能、东南亚语言等相关专业和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等复合型人才组成,专业背景多元。项目已与海外26位知名国际法律专家、律师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有48位涉东盟专家、44位涉外律师、13位创业导师入驻平台。

  据悉,“东盟法务官”项目团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比赛中均获得国家级奖项。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东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东盟法律服务市场潜力巨大。”赵嘉莉介绍,未来,“东盟法务官”项目将成立更多的海外站点,进一步实现对东盟十国的覆盖,以更为专业的法律服务助推中国—东盟中小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完)

【编辑:黄钰涵】
京津冀协同发展促小城燕郊巨变 - 快手“我的家乡很好玩·洛阳站”正式启幕,线上线下联动开启神都奇妙游

京津冀协同发展促小城燕郊巨变

发布时间:2024-04-29 07:30:36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社廊坊3月2日电 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促小城燕郊巨变

  作者 李晓伟 宋敏涛

  地属河北廊坊三河市的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北京仅隔着一条潮白河。这里曾被冠以“堵城”“睡城”之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10周年,撬动了一场静水深流的区域深层次变革,小城燕郊也随之发生巨变。

  “相较8年前,现今我通勤能省一半时间。”在北京市海淀区工作的燕郊居民闫静说。在记忆里,她常常早上五点半起床赶公交,下班后回到家中已是晚上八点,漫长的通勤时间导致“心情经常很焦躁”。

  由于距离北京城区近,房价相对便宜,大量在北京工作的人选择在燕郊安家。公开报道显示,每天往返于北京、燕郊间的上班族有数十万人。此前,燕郊跨省上班族只能走通燕高速和京榆旧路进京,导致公交车、通勤班车、自驾车混合上路,每天早晨六七点开始就拥挤不堪。

  2022年夏季拍摄的跨潮白河大桥——燕潮大桥。(资料图)高澍 摄

  十年来,京津冀着力构建“交通一张网”。三河市先后建成4座跨潮白河大桥,实现燕郊与北京“变近为通”,同时,开通15条到北京公交线路,日均运送乘客10万人次,并推出7条京津冀定制快巴线路、49辆定制快巴联通燕郊与北京。2022年12月,京唐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从燕郊站出发,29分钟可直达北京站,为进京通勤族提供了新选择。

  “如今进京公交大概5分钟至10分钟一班,公交站台前大家有序排队。”闫静笑言,现在上班路上很从容,下班后可以一小时到家,晚上还能跟家人一起饭后散步,“生活回归了本来的样貌”。

  伴随着“交通一张网”的是“产业一条链”。十年来,燕郊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产业对接协作,“北京研发、燕郊转化”格局正逐渐形成。

  走进河北谊安奥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位于燕郊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为出口印度尼西亚的50台医疗麻醉机订单忙碌。“我们2015年落户燕郊,企业总部位于北京。”该企业生活事业部经理梁春青说,自落户燕郊以来,企业产值持续增长,产品销往全国的同时还出口海外。

  2月28日,河北谊安奥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忙碌。赵丹媚 摄

  自身生产的同时,该企业还在燕郊运营着医疗器械产业园,如今这里已累计孵化企业21家,其中18家企业来自北京。

  “我们园区现在流行‘反向通勤’,很多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来自北京。”梁春青说,燕郊紧邻北京,交通如今也很便利,同时经营成本相比北京低,这些因素都吸引着初创企业到燕郊落户。

  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显示,2014年以来,燕郊已累计承接北京转移项目121个,总投资394.39亿元人民币。24家科创园区已入驻科技型企业1021家,其中约62%的企业来自北京。同时,累计孵化中小微科技项目419个,其中承接北京项目122个。

  “好像很久没有再听说‘睡城’的叫法了。”闫静说,她的丈夫、一位在北京工作过十多年的天津人,如今也在燕郊的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始了新事业,一家人看好未来的生活。

(责编:梁秋坪、薄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