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养殖融合 建设海洋牧场(新时代画卷)

发布时间:2024-04-30 10:30:52 来源: sp20240430

平台从福建平潭金井码头被整体拖航至南日岛水域。 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供图

建造组装 “国能共享号”平台由“水上设备”“水下基础”两部分组成。 “水上设备”建造采用分体组装、整体拖航的方式完成。首先,漂浮式平台在浙江舟山进行搭建。平台为三立柱半潜式结构,立柱高24米,每个立柱间距70米,设计吃水深度14米。漂浮式平台搭建完成后,自浙江舟山拖航至福建平潭金井码头,并在金井码头安装风电机组,至此,“水上设备”建造完成。 与此同时,“水下基础”的建设也在加紧进行。施工方在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水域安装了9套“吸力锚筒+锚链”系统,9条锚链共安装300多个配重块,总重量超千吨,用于固定漂浮式平台。然后将安装好风电机组的漂浮式平台整体拖航至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水域。通过锚链回接作业,完成漂浮式平台与“吸力锚筒+锚链”系统的连接固定。 图为浙江舟山,正在搭建中的平台。 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供图

福建平潭金井码头,工作人员在对平台进行靠泊系缆作业。 林启鑫摄

福建莆田南日岛水域,工作人员在向水下放置吸力锚筒。 林 燊摄

智能养殖 “国能共享号”平台中间正六边形区域为养殖区,养殖水体容积约1万立方米,可养殖1年期以上的中等鱼苗。 漂浮式基础养殖网箱网衣选用低碳低蠕变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编织,可承受极端海况冲击。此外,平台还搭载了网衣清洗机器人系统、自动投喂系统、海洋环境监测和鱼体监测系统等智能化养殖装备,养殖人员只需定期补充饵料,从而大幅降低养殖成本。目前,研发人员和专家正在对第一代养殖鱼品种进行论证。 图为平台中心的养殖渔网。 林 燊摄

平台入水后的养殖渔网。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风光并举 “国能共享号”平台既有风力发电,也有光伏发电。平台上装有1台4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以及轻质柔性光伏组件,实现了风光并举。 项目投产后,该平台每年发电量可达1600万千瓦时,相当于6000多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当风光发电过剩时,还可通过海底电缆并网外送。 平台上的光伏发电系统可作为辅助电源,并为储能电源充电,可有效缓解传统海洋牧场普遍存在的供电不足等难题。 图为平台上的光伏电板和设备间、休息室。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平台在进行风机第二根叶片吊装作业。 林启鑫摄

远程监控 “国能共享号”平台可实现远程监控,一键操作。 项目投运后,在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升压站的中控室内,工作人员可通过系统实时查看“国能共享号”运行情况,还可远程完成养殖监控、饵料投喂等操作,有效提升养殖效率。 同时,养殖人员还可通过网箱内高清摄像系统与传感器,观察鱼的生长状态,测试水体温度等。平台还同步配套手机应用,养殖户可随时获取养殖相关信息。 图为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升压站中控室内景。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工作人员在利用数字化生产管控系统监测风力发电情况。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一方面,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渔业养殖规模和品种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先后推出渔业发展补助、“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政策措施。

日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水域,由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开发建设的“国能共享号”平台即将投产。该平台是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解决了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的技术瓶颈,同时推动海洋渔业以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式向蔚蓝深海挺进。平台投产后,研发团队将对平台的风机运行参数、锚泊性能、渔业养殖数据等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优化深远海浮式风电与养殖一体化设计方案。

(本报记者  施  钰)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融媒统筹:刘莉莉  付  文  娄霄霄  施  钰  兰志飞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2日 08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五方面新特点 - 中国文旅企业合作发展大会选址淄博 搭建中外文旅企业合作发展平台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五方面新特点

发布时间:2024-04-30 10:30:53 来源: sp20240430

   中新网 3月26日电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于2024年3月24-25日举行。3月25日下午举行了“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专题研讨会”。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主题发言”环节中,介绍了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的五个方面新特点: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更加有力。截至2023年底,中国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同比增长46.1%。网民规模达到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7.5%。算力基础设施综合水平稳居全球第二,算力总规模超过230 EFLOPS。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双千兆城市”,不断打通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二是数据要素活力更加迸发。数据生产量和存储量快速增长,数据资源开发能力持续增强,为智慧城市建设运行、工业互联网利用等数字化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以人工智能为例,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经超过100个,行业大模型深度赋能电子信息、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形成了上百种应用模式,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更加深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5G、千兆光纤网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的应用中,应用案例已经超过了9.4万个,建设5G工厂300家;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水平加快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了62.2%和79.6%;截至2023年年底,具备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有力推动了制造业降本增效,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服务业新业态更加活跃。2023年,中国网上零售额15.42万亿元,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居全球第一。以数字化支撑的沉浸式旅游等正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在线旅游预订的用户规模达到5.09亿人。扩大消费新动能更加强劲,“数商兴农”成效显著。

  五是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年底,已达到66.5%。数字政府建设成绩显著,在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可及。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网约车、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长明显。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