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习|习近平和良渚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4-28 22:57:16 来源: sp20240428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早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就心系良渚遗址,亲自推动良渚遗址的开发和申遗工作。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关注着良渚遗址申遗和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建设,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深入。在此,《天天学习》带您一起重温总书记和良渚的故事。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然而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山石裸露,尘埃漫天,矿场的采石爆破声此起彼伏。长期的开山炸石严重破坏了良渚遗址群的生态环境,也严重影响了良渚遗址的开发与保护工作。

转折出现在2003年。

这一年的7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赴良渚调研。在良渚文化博物馆的一个小会议室里,习近平观看了良渚文化保护纪录片,并听取情况汇报。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习近平的这番话,重锤般敲在每个与会者的心里。

“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有与会者如实汇报。

“明天,就去湖州。”习近平当机立断。

次日,习近平便赶到湖州调研。很快,这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这片“美丽的水中之洲”终于回归宁静。青山还绿,遗址重生。

“从那时起,我们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时任杭州余杭区委书记何关新说,良渚遗址保护形成了立法、规划、建设、环境整治等全方位展开的工作格局。

次年,良渚遗址管委会专门向习近平汇报了工作情况,习近平看后批示道,良渚文化作为长江下游史前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护好良渚文化遗址,对于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建设浙江文化大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5年5月11日,习近平又给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示:“我省在世界遗产申报方面尚属空白。‘申遗’是有许多条件的,也要下决心,花代价。不知是否做好了各种准备。”

根据此批示,浙江省文化厅、文物局特别报送了《关于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报告》,就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的现状及已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同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建议和设想。习近平看过报告后于7月4日再次批示:“请杭州市委、市政府继续推进保护和申遗工作。”

在习近平的关心和支持下,良渚遗址的考古和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2019年6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宫殿区。

2007年,格局完整、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

2008年9月29日,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同年10月31日,习近平再次视察良渚遗址。在良渚博物院,他嘱咐时任院长蒋卫东:“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设成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此后几年,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坝遗址陆续出土,由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考古学家还发现,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2016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向已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习近平专门致信,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3年后,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这样总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义。

图为2021年7月拍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良渚古城遗址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良渚论坛”的贺信中所说,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良渚文化照见古今。如今,良渚古城遗址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利用3D打印技术能够1︰1精准复原“宫殿巨型木构”。5G数智体验馆内,游客可以戴上VR眼镜,体验良渚先民捕鱼、狩猎的生活方式。在访客中心,游客可以通过“5G+AR魔镜”设备“穿戴”服饰玉饰,通过“5G+MR”设备“接触”立体化的珍贵文物……

一端连着中华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另一端连着现代数字文化,良渚古城遗址历经数千年沧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人们在这里回望历史、触摸历史场景,感悟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智慧和文明之光。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璇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刘禛 孙洁 李英卓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编:白宇、卫嘉)
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 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为金融强国建设注入动能

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发布时间:2024-04-28 22:57:18 来源: sp20240428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6月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四川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智能机械臂自动识别贮存箱的条形码,将经过筛选和干燥处理的野生稻和优质水稻种子,分送到零至零下4摄氏度的中期库或零下20摄氏度的长期库保存……这里是即将投用的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能贮存农、林、牧、渔等180余万份(剂)种质资源,最长贮存时间可达50年。

  四川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基地提升、种业市场净化等五大行动,推动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四川省制种基地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四川全省种子生产基地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制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

  2023年首次审定2个镉低积累水稻品种、2个间套作大豆品种、1个机收专用玉米品种等多个创新品种;香型优质超级稻“宜香优2115”连续4年位居长江上游地区推广面积前列,“川单99”等玉米新品种成为西南地区主导品种……四川种业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走进眉山市田长制办公室调度中心,工作人员点击地图上任意一个网格,大屏幕上随即显示对应网格的卫星遥感影像图,以及相关耕地数量、质量、田长等动态信息。“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实现了辖区耕地监测全覆盖。”眉山市田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建军说。

  四川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田长制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平台,设立统一规范的电子保护桩,辅以日常动态巡查,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平整土地、修沟挖渠……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高灯村、旺盛村的农田里,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项目正在施工,“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已见雏形。2023年,四川启动实施天府良田建设攻坚提质行动,逐步将630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资阳市安岳县千佛乡庙坡村党支部书记周维元介绍:“单种玉米或大豆,玉米亩产约800斤,大豆亩产约300斤。2023年,我们推广带状复合种植210亩,亩均产玉米约700斤、大豆约200斤。”

  “2023年四川落实49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同比增加185万亩,占全国新增面积的三成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介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省粮食播种总面积为9606万亩,总产量达718.8亿斤,全年粮食产量创26年来新高。全省粮食亩产达374.1公斤,比2022年增长3.3%。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0日 0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