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入冬之际再访受灾地区,习近平重点关注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5:13 来源: sp20240429

  今年夏天,京津冀和东北地区发生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

  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尚志市龙王庙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他在和乡亲们谈起京津冀的灾情时说,“我牵挂着受灾的地方。那些地方我之后也会去看。”

  两个月后,正值北方入冬之际,总书记来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地区考察。此行重点关注了什么?《时政新闻眼》带你关注。

视频:习近平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强调 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 来源:央视网

  01

  考察门头沟:“永远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刚刚迎来立冬节气,北京这几天的最低气温已经降至零度以下。受灾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如何?老百姓能否温暖过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的大事。

  11月10日上午,总书记先后来到位于京西的三处地点考察。

永定河两边分别是总书记此次考察的妙峰山民族学校与水峪嘴村。(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永定河三家店引水枢纽,是永定河官厅山峡段控制性工程。在这里,总书记重点强调的是提高防汛抗洪能力。

永定河三家店引水枢纽航拍。(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门头沟、房山等山区地带山高谷深,连续强降雨容易造成特大山洪,是北京防汛抗洪的重点区域。

  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既要建好用好水库等控制性工程,也要完善山区道路、房屋等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切实提高防汛抗洪能力。

妙峰山民族学校。(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妙峰山民族学校,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镇陇驾庄村,毗邻永定河,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服务于周边村镇。由于地势较高,今年汛期,学校作为临时避灾场所和防汛抗洪救灾人员驻地,成为暴雨洪流中的“安全岛”。

当天,习近平曾走进这间教室与师生交流。(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在妙峰山民族学校,总书记重点强调的是提升避险能力。

  总书记在同师生们交流时说,你们学校在这次防汛抗洪中成功避险,而且很好发挥了“安全岛”作用,要用好这一生动教材,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

妙峰山镇水峪嘴村航拍。(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地处永定河沿岸,背靠九龙山。今年洪灾发生时,村中通讯、水电气中断,房屋、道路、桥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村民房屋遭遇洪灾与灾后重建的对比图。(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在水峪嘴村考察时,总书记重点强调的是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特别要完善城乡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升基层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离开村子时,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永远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后恢复重建,都会全力以赴。

村民房屋外设立了洪水淹没线的标牌。(总台央视记者贾林拍摄) 重建后的水峪嘴村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的景象。(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02

  考察涿州:风雨之后见彩虹

  今年汛期,河北涿州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水淹面积一度达到城区60%。

  灾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极为牵挂,他详细了解涿州等地水位情况,责成河北省调集力量,及时转移受困人员,做好城区排涝,尽快恢复城市正常运行秩序。

  目前,涿州已基本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河北省涿州市双塔街道永济秀园小区航拍。(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10日下午,总书记来到涿州考察,先后看了三个点。

  双塔街道永济秀园小区,今年汛期受灾严重,曾出现低楼层进水等情况。总书记走进小区门口的药店、超市,来到小区热力站等地。在同小区居民交流时,他说,涿州的这次灾情很重,那时我每天都关注着你们这里的情况,很是挂念大家。今天看到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已恢复正常运转,大家的生活也已基本恢复正常,心里踏实了很多。

刁窝镇万全庄村村民正在重建房屋。(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刁窝镇万全庄村,是总书记在涿州看的第二个点。今年汛期,全村311户都受了灾。一些受损较轻的房屋,经加固修缮后,村民已经入住。有些重建户,房屋还在施工当中。

  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房屋修缮加固重建,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头等大事。

白沟河治理工程(涿州段)施工现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白沟河,是大清河流域一条骨干行洪河道。白沟河治理工程(涿州段)正在施工。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工程进展。

  总书记指出,京津冀水系相连,防汛抗洪是一盘棋,要深入研究推进京津冀地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当天考察的第一和最后一个点,总书记关注的都是水利设施和防洪工程。

永定河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总台央视记者石丞拍摄)

  03

  考察中,这些话语打动人心

  这次在北京和河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户家庭看望慰问。

  在门头沟水峪嘴村,总书记走进村民李盟家中,主要关注的是温暖过冬。总书记说,北方冬季长,山里冬天尤其冷,取暖工作务必落实落细,做到每家每户。

这是习近平入户考察的村民李盟家。(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在涿州万全庄村,总书记来到村民杨佩然家,主要关注房屋修缮加固重建。他说,对重建户,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格外关心,过渡期有特殊困难、自身无法解决居住问题的,要给予适当安置。

  在永济秀园小区,总书记走进居民董彩英家,主要关注的是生活秩序恢复。他说,城市灾后恢复重建,首要的是家家户户生活和社区居住环境的恢复。

涿州永济秀园小区里的居民正在户外打乒乓球。(总台央视记者王萌萌拍摄)

  今年8月17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要迅速启动灾毁房屋修复重建,确保受灾群众入冬前能够回家或搬入新居,安全温暖过冬。

  这次考察中,总书记三次入户,就是实地检查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刁窝镇万全庄村,施工队在建设新房。(总台央视记者郁振一拍摄)

  考察中,总书记还看望慰问了为今年防汛抗洪救灾作出突出贡献的群体。

  在妙峰山民族学校操场,总书记亲切慰问了因公牺牲烈士家属和参与防汛抗洪救灾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等。谈到在抗洪抢险中牺牲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大力宣扬他们的英勇事迹,有关方面要关心照顾好他们的家人。

妙峰山民族学校操场。(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在白河沟治理工程的堤坝上,总书记看望了曾经参加涿州抗洪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消防救援队伍等方面的代表。他说,“人民群众感谢你们,党和政府感谢你们!”

白沟河治理工程(涿州段)施工现场航拍。(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04

  考察中,这些部署值得关注

  在8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排查总结,抓紧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这次考察中,从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到做好防灾减灾论证规划、整体提高京津冀地区防洪能力等,总书记作出了明确部署。

黑龙江尚志市龙王庙村航拍。(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今年9月在黑龙江尚志市龙王庙村考察时,总书记察看了水稻受灾情况。

  这次在涿州考察,总书记走进刁窝镇万全庄村村边的农田。如今村里1000多亩耕地已经种上了冬小麦和大白菜。总书记察看了冬小麦和大白菜长势。他说,农业生产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方面,不仅直接关系家家户户的收入,也关系国家粮食安全。

涿州刁窝镇万全庄村村边的农田。(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8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努力帮助受灾群众和经营主体渡过难关。

  这次在涿州永济秀园小区考察时,总书记向商户了解经营恢复情况。他说,经历这场大灾,居民和一些生产经营单位损失不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多措并举,努力帮助受灾群众和企业、商户渡过难关。

涿州永济秀园小区周边的商户。(总台央视记者王萌萌拍摄)

  前不久,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相关决议,中央将增发1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

  在这次考察中,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求真务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资金用到刀刃上,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把各项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涿州洪灾后恢复正常生活的民众。(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今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在急难险重时。”他强调,“党和政府始终同大家风雨同舟、携手同行。”

  入冬之际,再次考察,温暖人心,凝聚力量。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辛乔

  记者丨李铮 贾林 李晋 姚瑶 杨紫童 赵化 王萌萌 郁振一 段德文 程铖 李辉 范一鸣 石丞 钟锐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王尊

【编辑:唐炜妮】
习惯性反问,为何如此令人讨厌? - (新春走基层)福建福安:千年古镇“赶墟” 古韵新潮融合

习惯性反问,为何如此令人讨厌?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5:14 来源: sp20240429

  “饮料你喝冰的,还是喝常温的?”“这么热的天,谁还喝常温饮料!”“你看见我假牙了吗?”“你自己没有长着眼吗?你自己不会找吗?”“你作业写完了吗?”“你当我是爱因斯坦,这么快就写完了?”最近,热门视频盘点的“令人讨厌的说话方式”——习惯性反问,引发许多网友的共鸣。以上这些对话让人气到想拔剑,随时就在生活中发生。本来可以好好说话的,为什么非要带着轻视去反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遇到爱用反问句的人,心情瞬间变得不好

  令人讨厌的说话方式,反问简直是“杠精”标配。许多网友表示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让人很不舒服,所以也提醒自己千万别这样。“完了,我经常这么对我女儿说话。”这个视频之所以登上热搜,就在于网友认为,提醒自己好好说话,提醒得好,提醒得妙。

  “这种反问,其实就是反驳。”本来就是“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就能解决的回答,非得反问一句,真想抽他。比如有网友说,“我老公就是这样的。出门我多嘴了一句:带手机了吗?本来两个字可以解决的事,他却是:你以为我和你一样?丢三落四,今天怎么,昨天怎么,吧拉吧拉个不停,把我气个半死。”而被问者则认为,“总是问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忍不住要怼。”

  “生活中,遇到爱用反问句的人,我们可能会心情瞬间变得不好。”有网友提及,比如明明可以说,“你把地扫一下吧”,结果说出来却是“你不能把地扫一下吗?”听到这话的人可能就不会答应对方的要求。“我妈喜欢用反问的语气跟我说,你不能把碗洗一下吗,听着就凶巴巴的,很不舒服。”

  “你难道不知道?”“这你都不知道?”“你居然不知道?你真是够了”,有网友吐槽说,提问后遇到这种回答,语气中大有别人都是脑残的傲慢心理,显示自身优越感,感觉非常不礼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韩宁告诉记者,从心理学和交流目的的角度来考虑,反问句其实是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可以用于多种情境和目的。

  为什么有人爱用反问句?

  人们为什么喜欢使用反问?韩宁说,在心理学上,反问句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多种心理因素。反问句也有其用处,比如可以引起注意和强调。反问句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它会打破人们的预期,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新奇效应”。当反问句用于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时,它们可以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使该观点或情感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反问句还可以用来引导对话伙伴的思维或引导他们思考特定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引导性思维”。“通过使用反问句,发言者可以巧妙地引导对话的方向,使对话伙伴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反问句也可以被用于表达情感。当人们感到愤怒、惊讶、喜悦等情感时,他们可能会使用反问句来强调自己的情感状态。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情绪的表达和调节”。通过反问句,人们可以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惊讶、喜悦等情感,并使这些情感更具影响力。正是因为如此,反问句在表达强烈情感时特别有效,因为它们可以使情感得到放大和强调。

  此外,反问句在讽刺和幽默中常常被使用。这可以在心理学上解释为“社会讽刺”和“幽默心理”。通过反问的方式,发言者可以含蓄地表达不满或讽刺,同时也可以产生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气氛,增加交流的趣味性。

  同时,反问句也常被用于引发反思。通过提出反问,发言者可以促使对话伙伴反思自己的观点或行为。这在心理学咨询中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因为这涉及“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的概念。通过提出反问,发言者可以促使对话伙伴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从而促进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行为的调整。

  如果反问使用不当,会导致不快的感觉

  然而,人们之所以把反问视为“开怼”,就在于如果反问句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不快的感觉,甚至会产生负面反应的情况。韩宁表示,这也是反问成为令人讨厌的说话方式的原因。“如果一个人频繁使用反问句,可能会让对话变得单调乏味,甚至让听众感到被操纵或欺骗。这在心理学中称为‘过度效应’,即过度使用某种手段或行为模式可能导致其效用减弱甚至产生反感。”

  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使用反问句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优越感或挑衅对方,这可能引发对方的负面情绪。这种行为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权力控制”和“攻击行为”。韩宁说,挑衅和优越感的表现可能被视为对对方权力的侵犯,从而引发不满或冲突。

  此外,过度使用反问句可能会阻碍有效沟通。如果一方只是想得到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而另一方却不断使用反问句来加以追问,这可能会让前者感到对话缺乏效率或被阻碍。会出现“交流阻抗”或“认知失调”,即一方可能觉得对话中涉及的问题过于复杂或令人不安,从而阻碍了有效沟通。这就是一方渴望得到简单答案,另一方却认为,“问题答案这么显而易见,何必要来问我”。

  如果人们使用反问句来掩盖自己真正的情感或观点,这可能会让人感到不真诚或不舒服。这种情况可能与“心理防御机制”有关,即个体可能使用反问句来逃避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情感,这可能引发对方的疑虑和不信任。

  不适当的语境也可能导致反问句的使用不恰当。在某些正式或紧张的场合下,使用反问句可能会被视为不合适或不得体。这也是心理学中所提及的“情境认知”和“社会规范”概念。在这种场合下,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或表达方式,而反问句可能会被视为过于随性或不尊重。

  韩宁表示,总体而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喜欢使用反问句的原因可以从认知不协调、引导性思维、情绪表达、社会讽刺和幽默心理等多个方面来解释。同时,使用不当的反问句可能会导致对方的负面反应,这与过度使用、权力控制、交流阻抗、心理防御机制以及情境认知等多个因素有关。(扬子晚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