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数字化赋能中医药服务 机器人开出名老中医特色处方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6:19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杭州10月13日电(张煜欢)13日,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浙江杭州举行发布会,介绍浙江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有关情况。会上,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何强称,通过践行“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目前该院已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中医药数据标准化、实时化,并借力数字化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文化传播。

  据了解,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浙江以“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为切入口,制定处方、饮片、病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立中医药诊疗大数据库,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临床、科研、服务的系统性重塑,实现智医、智药、智治、智研。

图为浙江省中医院的“浙里中医文化库”。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何强介绍,浙江省中医院作为浙江全省中医药系统龙头单位,带头践行“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通过改革,我们不仅仅实现了中医药数据标准化、实时化,更带动了医院中医药服务工作的巨大变化,包括诊疗模式的转变,服务模式的转变和运营监管模式的转变。”

  例如,浙江省中医院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体系。该院打破时空限制,将中医诊疗服务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形成从线上咨询问诊到复诊配药,再到诊后随访和评价的完整全生命周期诊疗服务体系。

  目前,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累计服务人次突破700万,线上咨询与养生配药颇受民众欢迎。

  为实现名老中医经验活态传承,该院创新研发名老中医数字孪生机器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炼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用于数字孪生机器人孵化,并在医联体单位应用。

  “基层医生可以在机器人指导下,开出具有名老中医个人特色的中医处方,通过远程批注、远程带教实现名中医经验的数字化传承,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即可享受名老中医的贴心服务。”何强说。

  在数字化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浙江省中医院打造了中医数字图书馆,借力数字化保护浙派名医文化,出版并展示浙派名医丛书50余本,同时建设了数字中药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

  此外该院还建设了中医特色专病数据库,通过打造标准中医电子病历、标准中医处方,落实中医术语规范、中药饮片规范、中医治疗规范等,建设面瘫、肾衰、乳痈等特色优势病种专病数据库,多渠道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浙江省中医院的数字化应用是浙江深化中医药数字化改革的缩影。目前,该省还推广了“浙派名医堂”“国民学国医”“中药服务在线”等应用场景,建设中药全产业链追溯系统,搭建“浙里中医”综合监管平台,开展医疗质量、运营效率等主体的指标监测,建立起中医药监管新体系。(完)

【编辑:田博群】
(经济观察)中国各地忙开工 力拼投资“开门红” - 赣州两家美容店涉嫌恐吓顾客高额消费,警方:抓获20余人

(经济观察)中国各地忙开工 力拼投资“开门红”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6:20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社 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王恩博)2024年伊始,中国各地正忙着开工。仅头两个工作日(1月2日、3日),就有多个省份敲定一季度乃至全年重大项目,力拼扩投资“开门红”。

  如河南省2日公布了2024年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520个项目总投资约2.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年度计划投资约5830亿元。安徽省2024年第一批460个重大项目也于当日开工,总投资4896.3亿元。上海静安、杨浦等多区新年以来亦集中开工或签约一批重大项目。

  更有省份着眼全年排出时间表。江苏2024年将安排实施重大项目450个,年度计划投资6408亿元。根据计划,其重大项目上半年开工率要达到75%,最迟9月所有项目将全部开工。

  多地密集布局重大项目,折射出中国工程项目建设热度和投资强度持续回暖。实际上,这一趋势在2023年就颇为明显。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杨道玲表示,基于工程机械运行数据构建的中国工程机械活跃度指数2023年各月总体平稳,3月以来保持在40以上,特别是下半年连续4个月稳步上升,11月升至45.5,较7月增长4.9个点。

  在此背景下,2023年1至11月,中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6.7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9个百分点。其中,计划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亿元及以上项目高5.0个百分点。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仍将是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其中两大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确保投资形成高质量供给。“投资不能盲目。”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 中新社 记者表示,当前有效的投资一要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二要有利于改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潜能,三要有助于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水平提高。

  从着眼补短板的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到旨在激发新动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2023年底举行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已为新一年项目建设划下重点,力图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

  各地重大项目布局也折射上述思路。例如,上海各区开工的项目涵盖市政道路、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商业办公、保障住房等方面,与民生息息相关。安徽开工的项目“新”意盎然,其中十大新兴产业项目253个、总投资2476.6亿元。

  二是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眼下中国民间投资重点正逐步转向实体经济领域,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1至11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中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速为9.1%。其中,制造业、基础设施领域民间投资增速为9.2%、14.2%,明显高于全部制造业、全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信号仍在持续释放。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2日公开表示,要完善面向民企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强项目推介,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相关配套措施也在不断跟进。国家发改委此前已宣布启动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申报工作,为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重点支持方向、示范性显著的民间投资项目强化融资支持和要素保障,打通项目落地的堵点痛点难点。官方称,此举有助于民间资本“投得快”“投得好”。(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