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林芝羽:从实习“小白”到台青引路人

发布时间:2024-04-30 06:11:40 来源: sp20240430

   中新网 苏州12月29日电 题:台青林芝羽:从实习“小白”到台青引路人

   中新网 记者 钟升

  苏州是大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城市之一,2023年,苏州市举办了一系列针对台青的实习、招聘等活动。每场活动上,总能看见台青林芝羽的身影。

林芝羽在台青专场招聘会上期望招募到志同道合的台青伙伴一同创业。 中新网 记者 钟升 摄

  来自台北的林芝羽是一位“90后”,因为父亲长期在苏州昆山工作,小时候每到暑假,林芝羽都会来大陆探亲。林芝羽回忆,“那时我们也会在大陆旅游,去过山西晋城等地,了解大陆各地的风土人情。但我从没想过自己未来会在大陆生活、工作。”

  2016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林芝羽对未来感到迷茫。恰在此时,她看到了昆山首届“圆梦鹿城”台湾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的招募启事。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林芝羽报名参加,成为第一批到昆山实习的台湾大学生。

  “当时我的实习岗位是半年的,一开始我还有些没底,说先去两个月看看,行李准备的也不多。”半年转瞬即逝,林芝羽回到台湾简单收拾了一下,带着更多的行李再赴大陆。这次,她再也没有离开。

  在林芝羽看来,“大陆整体的奋斗氛围浓厚,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种鼓励台青就业创业的举措,让台青可以在这里安心扎根、专心发展。我在昆山创业,就获得了15万元的扶持资金,政府部门还会协助解决贷款融资等难题。”

在很多台青实习、招聘活动上,都能见到林芝羽为台青送上奶茶并分享经验、答疑解惑。 中新网 记者 钟升 摄

  初到大陆时,大陆的物联网产业方兴未艾,令林芝羽萌发了在物联网领域大干一场的想法。通过与相关领域的大陆朋友合作,林芝羽创立了苏州玖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运用物联网技术提供基于场景及行业制定的智慧化解决方案。她认为:“大陆青年了解本地市场、熟悉客户需求,台湾青年可以帮忙引来台湾的资源与技术,双方合作是各取所长,携手共进。”

  据林芝羽介绍,公司的产品涉及燃气、供热、水务等公共事业的智慧平台开发,以及智慧园区运营等。目前,仅燃气平台的用户总数就超过1000万。园区智能化管理平台也被江苏南京、昆山和四川绵阳等地的产业园所采用。

  除了在物联网领域深耕,林芝羽还跨界经营,开设了几家奶茶铺。每当有台青实习、招聘活动,作为台青实习生“元老”的林芝羽都会参加,为大家奉上一杯香甜的奶茶,再以过来人的身份详述扎根大陆发展的收获。

  林芝羽发现,现在,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兴趣正逐渐加深,“我的很多朋友就会问我大陆的情况,还经常委托我代购大陆的东西。之前就有台湾的小伙伴要我寄螺蛳粉,各种大陆零食也很受欢迎。”

林芝羽(前排右三)与昆山台胞带着妈祖试乘苏州轨交11号线。昆山市台办供图

  身为昆山市台协会的文宣负责人,林芝羽也会用社交平台分享台青们在昆山工作、生活的小故事,以切身经历鼓励更多台青到大陆看一看、闯一闯。“我希望更多台湾青年可以到大陆开阔一下眼界,不论最后是去是留,在大陆的见闻都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份宝贵经历。我刚到大陆时,也没想到自己会留下来。未来如果有台青想留在大陆,我也会做好引路人,帮助他们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完)

【编辑:曹子健】
迟子建讲述“东北故事”承载历史与现实 期待与读者最曼妙的相遇 - “第6届香港工展会·澳门”开幕

迟子建讲述“东北故事”承载历史与现实 期待与读者最曼妙的相遇

发布时间:2024-04-30 06:11:41 来源: sp20240430

   中新网 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日前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东北故事集》,收录了著名作家迟子建近年来创作的三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作家以其不同寻常的历史纵深感,与人的命运感无缝对接,使小说的宽度和厚度大大拓展,呈现出大家风范。

迟子建《东北故事集》书封。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此前迟子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新书出版的消息时说,“即将踏入60岁门槛的我,有40年是在小说的岁月中,可见虚构是多么迷人,多么有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封面小画由迟子建亲笔绘就,她感谢亲爱的读者,并在全书结尾写道,“作家和读者最曼妙的相遇,一定是在故事中。”

  在新作中,迟子建将“东北史”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承载小说的双轨,一条是历史,一条是现实”:《喝汤的声音》聚焦海兰泡惨案,述说哈喇泊家族三代人在黑龙江畔的生死传奇与爱恨情仇;《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宋徽宗的幽囚岁月为切入点,展开一场亦真亦幻的相拥与别离、荣辱与兴衰的穿越之旅;《碾压甲骨的车轮》以晚清罗振玉所藏甲骨失散为引,围绕一桩迷雾重重的失踪案,探寻人类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这是三场游历于现实和历史双重空间的历险,而读者最终将收获来自忠诚、无私、良善之人的抚慰与勇气。

作家迟子建近照。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不同于《伪满洲国》超过千页篇幅的鸿篇巨制,也不同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烟火漫卷》等常规篇幅的长篇小说,迟子建近三年来的创作集中于中短篇。她曾说,“好听的故事,似乎总是短的,这经验是从童年得来的。在北极村的长夜里,外祖母讲给我的故事,往往十来分钟就是一个。”

  关于体裁的变化,她也在后记中说:“因为工作岗位变化,写作时间刹那间变得碎片化,一度让我非常焦虑。以往我可以心无旁骛驰骋于小说中,现实世界反而像虚构的;而现在我被结结实实打回现实,夜里连梦都少了,只能见缝插针进入文学天地。”“既然难有从容的时间经营长篇,我便尝试用中短篇来演绎这些故事。”

  对于一位从事文学创作40年、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作家而言,把一部作品写“短”往往更难:这背后是故事结构的调整、叙述语言的精炼乃至创作习惯的重塑。在创作开篇之作《喝汤的声音》时,迟子建“写的时候不停地捶打和挤压它,不断地‘收’,让一条河瘦身为溪”。同样来自东北的青年作家班宇高度评价这部经历了“捶打”与“挤压”的作品,他认为:“这篇小说完成了一次非常完美的实践,在许多方面都做到了一种平衡,衔接顺畅,也将一个更为庞大的事物的轮廓勾勒出来。”

  文学界以各种奖项来热烈回应迟子建的新作:《喝汤的声音》荣获首届高晓声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荣获第五届《钟山》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三部作品均入选收获文学榜在内的多个重磅文学榜单。(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