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会见缅甸副总理兼外长丹穗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0:10 来源: sp20240429

  2023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会见来华共同主持澜湄合作第八次外长会的缅甸副总理兼外长丹穗。

  王毅表示,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10周年。澜湄合作始终走在践行上述重要理念的最前沿。在这一重要年份,中方愿同澜湄国家一道,办好外长会,共商合作大计,共促区域繁荣。丹穗表示,第八次澜湄外长会意义重大,期待同中方密切合作,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王毅说,中缅是全面战略伙伴,有着传统胞波情谊,始终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中方期待缅甸在宪法框架下尽快实现国内和解,继续政治转型进程。中方从不干涉缅甸内政,赞赏缅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相信缅方会一如既往,坚决反对“台独”行径,支持中国统一大业。中方赞赏缅方第一时间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愿同缅方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积极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

  王毅强调,近期中缅合作打击缅北电诈、解救被困人员取得成效,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双方要强化执法安全合作,彻底铲除网赌电诈毒瘤。

  丹穗表示,中国是缅甸最重要邻国,缅方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钦佩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愿同中方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构建缅中命运共同体。感谢中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同缅甸分享合作机遇,缅方将加快国内协调,积极推进经济走廊建设。缅国内仍面临不少挑战,希望继续得到中方支持帮助,实现国内和平稳定。缅方将坚决打击电信诈骗等跨境违法犯罪行为,与中方就此开展全面协调配合。

  双方还就稳定缅北形势友好、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外交部网站) 【编辑:梁异】

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三个大逻辑” - “85后”姑娘用彩石画助力新疆文创“破圈”

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三个大逻辑”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0:11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三个大逻辑”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到更加平衡充分,意味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备相当的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看,中国经济具备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基本条件。

  理论逻辑:应辩证看待长期增长趋势的预测方法

  当下,有一种较为盛行的唱衰中国经济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出现明显下降。经济学中常用生产函数来预测潜在增长率。其基本原理是,经济增长是劳动力、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的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综合技术水平和总体效率)三者的贡献之和。有学者按这种方法测算,2025年之前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为4%左右,2025年—2035年间为3%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即假设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不变、技术条件不变、规模报酬不变,而且各种资源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但现实中,预测长期潜在增长率不应忽视政策制定者和生产组织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就能突破这些假设条件的限制,得到更高的实际经济增长。这就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使生产要素组合更有效率、使技术进步为生产率赋能、使规模报酬递增,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样,即便在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总量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仍有可能保持不变甚至有所提高。

  历史逻辑:改革开放对长期增长趋势有巨大影响

  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看,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贡献巨大。有专家对过去4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后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往往与巨大的制度红利相对应。例如,1978年的改革开放,1992年—199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能。

  事实上,中国过去长时期的高速增长,除了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外,更关键的是依靠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制度红利,以及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领域转移(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很多学者将其称为释放了“结构性潜能”。正因如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一时期与我国具有相似条件甚至条件优于我们的国家。很多机构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预测中,仍高度认同这一点,认为持续的改革开放能够避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

  现实逻辑:中国经济的潜能有待充分释放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实现了预期目标,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是从资本投入看,2023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1%,低于80%左右的正常水平,意味着相当部分生产能力(前期投资)处于闲置状态。二是从劳动力投入看,2023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平均值为5.2%,虽然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显然,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说明中国潜在增速可能明显超过5%。另外,目前我国物价涨幅明显低于3%左右的调控目标,结合失业率数据看,也说明经济增速确实低于潜在水平。

  目前,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6,而德国、日本和韩国在类似阶段分别实现了年均8.6%(德国1946年—1962年)、8.6%(日本1956年—1972年)和8.1%(韩国1985年—2001年)的经济增长。尽管这种类比推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还是能从横向比较中看出,中国经济发展仍有较大潜能。

  总之,一国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如何,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就可突破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的限制,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续写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新篇章。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