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原煤产量超四十七亿吨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7:21 来源: sp20240429

  本报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丁怡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日前发布《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郭中华介绍,2023年原煤产量超亿吨的省份共有7个,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四省份原煤产量占全国的81.3%,比2020年提高3个百分点。“2023年新疆原煤产量约4.57亿吨,较2020年增长近2亿吨,‘疆煤外运’突破1亿吨,已经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新增长极。”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47.1亿吨,同比增长3.4%,创历史新高,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截至2023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300处左右。其中,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1处。“十四五”以来,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00多个增加到1600个左右。

  煤炭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率不断提升。初步统计,2023年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入洗率69%;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土地复垦率分别为74.6%、73.6%、57.9%;原煤生产综合能耗9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7.2%。煤炭加快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现代煤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迈进。

  煤炭价格方面,郭中华介绍,2023年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保持稳定。秦皇岛5500大卡下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全年均价为714元/吨,同比下降8元/吨,年内峰谷差在15元/吨左右,发挥了煤炭市场的“稳定器”作用。动力煤市场现货价格回落。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市场全年均价971元/吨,同比下降324元/吨。

  针对煤炭市场走势,《报告》综合判断,今年全国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应急保供能力增强,煤炭市场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态势。但国际能源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煤炭供需格局深刻变化,考虑极端天气、突发性事件、新能源出力等不确定因素,还可能存在区域性、时段性、品种性的煤炭供需错配现象。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1日 06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国际观察:时代之呼唤 世界之期盼 国际科技合作正当其时 - 伊利亮相首届链博会 拓圈强链共赢未来

国际观察:时代之呼唤 世界之期盼 国际科技合作正当其时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7:22 来源: sp20240429

今年11月初,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中国重庆市举行,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深刻阐明“与各国共同挖掘创新增长潜力,激发创新合作潜能,强化创新伙伴关系,促进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的愿景,为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在大会期间首次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阐述坚持崇尚科学、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平等包容、团结协作、普惠共赢等六方面内涵,倡导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越来越多重大挑战,亟需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但个别国家出于维护自身霸权的狭隘考量,将科技领域作为零和博弈前沿阵地,以冷战思维打造科技创新“平行体系”,致使科技全球化进程放缓、国际科技合作环境遭受冲击。面对这些负面因素,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以胸怀天下的气度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势,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为应对解决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短缺、公共卫生等一系列人类发展难题,源源不断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是国际科技合作的推动者,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科技合作新格局。不断把合作的清单拉长,把合作的蛋糕做大。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呼吁,我们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更加积极姿态推动科技交流合作,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中国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截至目前,中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7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同建设逾50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合作领域涵盖医学、农业、海洋、能源资源、公共卫生、先进制造、高端材料、信息技术等多个重点领域。中国还支持建立或筹建近70个国际和区域科技组织联合研究中心,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非洲、拉美等区域建设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和近30家海外分中心,有力推进多领域技术转移示范和科技园区合作,助推服务各国产业升级。

中国是科技对外开放的捍卫者,不断推进开放创新生态建设。科技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中国始终敞开大门,致力于加强与各国政府间、科技界、产业界的交流互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支持各国科研人员开展联合研发,共同推出研究成果。近年来,无论是“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还是浦江创新论坛、顶尖科学家湾区论坛,凡是中国主办的科技领域论坛,没有一场活动不是群英荟萃、群贤毕至,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高官、专家学者、业界大咖们济济一堂,围绕科技创新凝聚智慧、共谋合作,发出携手发展的共鸣和强音。中国迄已累计吸引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千余个国别组织参与“一带一路”科技领域共建项目,支持逾万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累计培训共建国家技术和管理人员1.6万余人次,培养近12万多名科技人才。

中国是全球科技治理的建设者,为解决全球发展难题展现大国担当。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参与全球科技规则制定、议程设置、统筹协调、治理改革,迄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参与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高级职务的中国专家学者超1200人。在二十国集团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上合组织科技部长会晤、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等多边机制中,中国不断提出创新议题、发出合作倡议。中国始终坚持平等包容原则,带动各国共同挖掘创新增长潜力,激发创新合作潜能,推动各方加强科技成果互惠共享,坚决反对科技霸凌和技术封锁。中国始终秉持科技向善理念,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应用安全和风险管控,主动发挥建设性作用,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同27国及欧盟联署首个全球性人工智能声明《布莱切利宣言》。

卓越的科学必然是开放的科学,合作才能更好拓展人类认识的边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通过科技创新探索解决全球性问题,形成破解难题的合力。个别国家大搞“科技脱钩”的行径愈发不得人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呼百应,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立足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全人类福祉,秉持合作、共赢、团结、包容的开放精神与理念,以命运与共的宽广胸襟,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与各国一道凝心聚力,共同培育创新增长动力,共同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共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责编:于洋、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