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发布2月下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

发布时间:2024-04-30 05:54:12 来源: sp20240430

   中新网 2月15日电 据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消息,2024年2月1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2024年2月下半月(2月16日—2月29日)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

  2月下半月,全国大部地区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中南部、长三角中北部、汾渭平原及西北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其中,黑龙江西南部局地、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中南部、长三角中北部、陕西关中局部、西北区域东部局地部分时段可能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受沙尘天气影响,新疆东疆城市部分时段可能出现中度污染,天山北坡及南疆城市部分时段可能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

  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月下半月,区域北部以优良为主,中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18日、26—29日中南部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16日,区域大部受较强偏南风控制,扩散条件一般,区域大部预计以优良为主,京津冀中部可能出现轻度污染;17日,区域大部仍受偏南风影响,风速较前一日有所降低,相对湿度略有升高,扩散条件略有转差,有利于污染物积累,区域大部预计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18日,中午起区域中北部由偏南风逐步转北风,南部以偏南风为主,夜间起转北风,河南东部、山东、河北局部有弱降水过程,区域大部预计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河北中南部可能出现中度污染;19—22日,受新一轮强冷空气影响,区域中南部可能出现降雨降雪过程,区域大部空气质量改善至优良水平,其中19日受传输影响,河北南部、河南局部可能出现轻度污染;23—25日,区域中南部风场辐合,河北南部和河南局部出现逆温,扩散条件转差,区域南部预计出现轻度污染过程;26—29日,气温持续回升,扩散条件不利,存在轻度及以上污染风险。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或PM10。

  北京市:2月下半月,北京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总体较有利,预计空气质量以优良水平为主。其中,16—17日,地面低压,偏西南风,温度回升,扩散条件较不利,预计空气质量为良至轻度污染;18—25日,强冷空气影响,大幅度降温,地面冷高压,偏北风为主,扩散条件持续较有利,预计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26—29日,地面低气压,温度回升,扩散条件较不利,预计空气质量为良至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

  长三角区域:2月下半月,区域大部以优良为主,中北部可能出现轻度污染,其中26—29日局部可达中度污染。其中,16日,长三角受高压控制转高压后部,有降水过境,整体以良为主,北部局部轻度污染;17—18日,区域位于低压前部,中北部以良为主,局部短时轻度污染,南部优良;19—22日,受冷空气影响,有降水,整体优良;23—25日,区域位于高压底部,有降水,整体优良;26—29日,受高压控制,中北部良至轻度污染,局部中度污染,南部以良为主。首要污染物为PM2.5、PM10或NO2。

  汾渭平原:2月下半月,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18日、22—24日、26—27日、29日可能出现中度或以上污染。其中,16—17日,区域大部受偏南气流影响,湿度增大,扩散条件逐渐转差。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轻度污染为主,关中局部17日可能出现中度污染。18日,午前受锋前辐合影响,扩散条件不利;午后受上游沙尘传输影响,区域大部可能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受沙尘影响时段可能出现短时重度污染。19—20日,受冷空气和降水影响,区域大部扩散条件较好。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21—25日,区域大部气压场减弱,扩散条件逐渐转差;空气质量以轻度污染为主,22—25日山西中部以及陕西关中部分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其他地区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26—29日,区域东部受高压底偏东气流增强影响,扩散条件略有转好,西部持续受地面弱气压场影响,大气扩散条件一般;空气质量以轻度污染为主,关中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或PM10。

  东北区域:2月下半月,受多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扩散条件较好,预计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局地可能达到轻度污染。在冷空气的间歇期,16—18日,辽宁中西部、吉林大部、黑龙江南部及东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其中17—18日黑龙江西南部局地可能达到中度污染;26—29日,辽宁中西部、吉林中部、黑龙江南部及东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其中28—29日吉林中部局地可能达到中度污染。区域其他地区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首要污染物为PM2.5或PM10。

  华南区域:2月下半月,冷空气活动及空中槽影响华南区域较频繁,分散性降水较多,区域大气扩散条件总体较好,区域南部以优良为主。其中,16—17日,弱风场形势下,珠三角中西部、粤东西部及广西西北部良至轻度污染;19—20日,受本地排放和传输影响,湖北和湖南大部良至轻度污染,湖北中部、湖南北部短时轻至中度污染;24—26日,受元宵节烟花爆竹燃放及传输影响,湖北和湖南大部、广西西北部、珠三角、粤东西部良至轻度污染,湖北中东部、湖南中北部短时轻至中度污染;28—29日,湖南北部、湖北中东部良至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

  西南区域:2月下半月,西南区域整体扩散条件一般,区域大部以优良为主,预计中旬后期和下旬后期,四川、重庆和贵州部分城市出现1—2次污染过程,以轻度污染为主。其中,16日,黔西部分城市为良至轻度污染,其余大部空气质量为优良;17—20日,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重庆地区部分城市为良至轻度污染,西南区域其余地区以优良为主;21—24日,西南区域大部城市以优良为主;25—28日,成都平原、川南和川东北部分城市为良至轻度污染,其余大部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29日,西南区域大部城市以优良为主。首要污染物为PM2.5。

  西北区域:2月下半月,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良为主,局地可能出现轻度污染,东部局地18日、22—29日可能出现中度污染。其中,16—17日,中东部受地面低压影响,大气扩散条件一般,其他区域扩散条件良好;空气质量以良为主,局地可能出现轻度污染,17日内蒙古局地受沙尘影响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18日,区域大部地面风速增强,大气扩散条件较好,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宁夏大部可能出现短时扬沙天气;空气质量以轻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内蒙古西部可能出现重度污染。19—21日,受冷空气过境影响,区域大部扩散条件良好;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东部可能出现轻度污染。22—24日,区域大部地面受弱气压场影响,大气扩散条件一般;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东部地区空气质量以轻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25—28日,受间歇性弱西北气流影响,区域大部扩散条件一般,东部地区受弱气压场影响,大气扩散条件逐渐转差;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东部地区空气质量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29日,区域中部受冷空气过境影响,大气扩散条件良好,东部受锋前辐合影响,大气扩散条件较差;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东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短时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10或PM2.5。新疆地区16—29日,北疆城市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天山北坡城市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22—24日可能出现轻至中度污染,部分城市出现重度污染;东疆城市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17—18日、26—27日受沙尘天气影响出现轻至中度污染;南疆城市空气质量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17—19日、27—29日受沙尘天气影响出现重度至严重污染。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10或PM2.5。 【编辑:于晓】

东西问|陈阳:证明“从鱼到人”演化史,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有何突破? - 中国驻加使馆:加方对香港国安条例说三道四是虚伪双标

东西问|陈阳:证明“从鱼到人”演化史,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有何突破?

发布时间:2024-04-30 05:54:14 来源: sp20240430

   中新社 重庆12月8日电 题:证明“从鱼到人”演化史,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有何突破?

  ——专访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陈阳

  作者 张旭

  人是从鱼进化而来的吗?地球上的“第一张脸”来自远古鱼类吗?近年,“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在重庆秀山的发现,是证明世界“从鱼到人”演化史的重大突破。相关论文,于2022年9月刊发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

  应如何理解“人是从鱼进化而来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为何是证明世界“从鱼到人”演化史的重大突破?国际学术界对此有何评述?近日, 中新社 “东西问”就前述问题采访了研究参与者、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陈阳。

陈阳在重庆秀山进行野外考察。受访者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人是从鱼进化而来的”这个观点对不对?这个学术观点,跟我们通常的理解有没有什么不同?

  陈阳:人是从鱼进化而来的,这是科学家目前已经取得的共识。

  但首先,并不是今天的鱼进化成人,今天的鱼类只是和人在四亿多年前有一个共同祖先,而这个祖先生活在水中,身体形态和今天的鱼较为接近。

  同时,“从鱼到人”的演化也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从鱼直接变成人。这个演化长达几亿年,其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化事件。

  生物的演化史,存在一个演化序列。通俗理解:无脊椎动物演化出无颌鱼类,无颌鱼类又演化出有颌鱼类,有颌鱼类其中的一支登上陆地演化出两栖类,再演化出爬行类,其中又有一支进化为哺乳类。

  所以说,当我们追溯到四亿多年前,去探寻人类祖先,那必定是鱼。

陈阳为青少年进行科普。罗喜林 摄

   中新社 记者:“颌部何时出现”为何是“从鱼到人”进化史的关键问题?重庆秀山发掘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如何回答了这一问题?

  陈阳: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环节之一,人类很多重要器官与身体构型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

  但是,这一跃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一问题,此前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界。

  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朱敏院士的带领下,“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相关科研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刊登在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

论文《中国志留纪早期最古老完整有颌脊椎动物》,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自然》(Nature)。拟石科技供图

  其中,包括奇迹秀山鱼,这种鱼生活于4.36亿年前,属于盾皮鱼类。奇迹秀山鱼是目前地球上发现最早有完整下巴的脊椎动物,由于包括上颌与下巴的颌是脸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奇迹秀山鱼被称为地球上出现的“第一张脸”。

  此外,在这个特异埋藏化石库中还发现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关联完好保存的软骨鱼类大化石——蠕纹沈氏棘鱼。蠕纹沈氏棘鱼也是一种有颌鱼类,其拥有部分盾皮鱼类才有的原始特征,这一发现意味着看似柔韧灵活的鲨鱼、鳐鱼等软骨鱼类,竟然有“披盔戴甲”的直系祖先。

  这些都是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时,发现的世界最早有颌脊椎动物,为我们探索颌部何时出现、如何演化提供了大量科学实证。

蠕纹沈氏棘鱼(从左游向右)和奇迹秀山鱼(从右游向左)的复原图。拟石科技制作

   中新社 记者:您是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重要亲历者,回顾发现、发掘过程,有什么要给我们分享的?

  陈阳:“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中国发现的、处于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的“特异埋藏化石库”。

  该发现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最早期崛起与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在有颌类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刷新了世界生命演化史的传统认知。

  该化石库的发现,经历了长期的调查和发掘工作。2019年,朱敏院士通过对全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分析,将目光锁定到重庆秀山。这里的志留纪早期地层连续,是当时上扬子地区的沉积中心,且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过无颌鱼类化石,有可能成为志留纪有颌脊椎动物化石研究新的突破点。

在“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发现的化石。受访者供图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和支持该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联合组成调查团队,开启了详细、系统的调查和科研工作,最终取得多项重要发现。

  其中,2021年6月报道的志留纪晚期的袖珍边城鱼使重庆跻身全球范围内极少数(迄今仅2处)发现完整志留纪有颌鱼类的地区之列。此外,还有2022年3月发现并报道的滨海涌洞鱼,2022年9月发现并报道的志留纪早期灵动土家鱼、奇迹秀山鱼和蠕纹沈氏棘鱼。至此,“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逐渐“浮出水面”。

灵动土家鱼复原图。拟石科技制作

   中新社 记者:国际学术界是否认可“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地位,对此有何评述?

  陈阳:《自然》(Nature)刊登的一组四篇论文,报道了朱敏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其中,有两篇都是关于“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报道,这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报道,就是对该化石库重要学术地位的肯定。

  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多名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比如,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主席、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教授约翰·朗就撰文称“这确实是令人惊叹、改变演化格局的化石发现,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几乎所有方面”。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化石。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对世界“从鱼到人”进化史研究有何意义?未来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

  陈阳:“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令人惊叹、改变演化格局的”的化石发现,将很多人类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关键环节,更新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目前,我们揭露“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包含的信息仅是“冰山一角”,这里面还有很多生物、地质方面的重大地质记录和科学问题,有待我们持续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预见,“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未来还将继续为解开围绕有颌类起源的重重谜团作出贡献。(完)

  受访者简介:

陈阳正在作报告。罗喜林 摄

  陈阳,正高级工程师,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现任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一所副总工程师、基础地质研究室主任。主持重庆秀山志留纪鱼化石调查工作,参与研究的全新世界级化石库“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早期环节,更新了学术界对生命演化史的认知。

  2022年被授予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中国地质学会“2022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另获2018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