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支持浦东新区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

发布时间:2024-04-30 04:34:57 来源: sp20240430

   中新网 1月2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有关情况。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负责人曹宁在会上表示,科技部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支持浦东新区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推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曹宁介绍,一直以来,科技部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上海浦东新区科技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优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和资源配置,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现代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具体举措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基础研究制度集成创新。浦东新区在创新策源上有优势有条件,我们将支持浦东新区:健全持续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在前沿领域支持依法设立各类资金参与的科学基金会,建立向全球开放的科技创新定向捐赠机制;探索面向全球的前沿技术攻关机制,支持各类优质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国家前沿技术攻关任务;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定代表人,鼓励中外科学家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问题联合开展高水平研究,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牵头负责科技创新项目,从而推动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成果涌现。

  二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建立由政府资助形成的科研成果确权评估、商业转化、收益分享机制;优化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机制,健全先进技术服务重大需求应用转化机制,探索开展政府订购首购,支持新技术推广应用;支持举办上海浦江创新论坛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在浦东新区创新创业,促进全球科技成果在浦东新区落地转化。

  三是完善开放合作的国际协同创新机制。浦东新区国际化程度高,我们将支持浦东新区:吸引和培育国际科技组织,优化注册登记程序,允许在全球范围内吸纳会员;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完善项目决策、运行管理、绩效评价、财政资助等配套机制;鼓励跨国企业在浦东新区设立研发中心,推动跨境科技合作;探索制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伦理规则,构建伦理审查快速通道。

  “我们认为,过去,浦东新区坚持改革与创新底色,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摸索探路,形成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我们也相信,未来,浦东新区必将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闯出新天地,为科技强国建设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曹宁强调,科技部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支持浦东新区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推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编辑:周驰】

抓前端治未病 做好“诉源治理”文章 - 乌镇峰会十年 小镇的变与不变

抓前端治未病 做好“诉源治理”文章

发布时间:2024-04-30 04:34:59 来源: sp20240430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见习记者 余亚如)今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4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第二场访谈活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在线解读了人民法院做实诉源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新进展。访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张仲鲁主持。40余家媒体及网络平台参与访谈直播。

  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不断攀升,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首次突破4000万“大关”,全国法官年人均办案量已高达357件。“这就意味着,全国法官一年到头不休息,平均每人每天都得办结1件案件。”周加海说。

  在回应不能成为“诉讼大国”的时代命题时,周加海表示,“抓前端、治未病,做好诉源治理”,绝不仅仅是为了给法院和法官减压。往深里看,这项工作做好了,能够有效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增进社会和谐稳定,这既有利于减少人民群众诉累,也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如何做深做实“诉源治理”文章?周加海表示,“抓前端、治未病,做好诉源治理”是能动司法的生动实践,要打好诉源治理的一套政策“组合拳”。

  把诉调对接的“调”再向前延伸。周加海指出,做好诉源治理,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成本低、收效好的优势,更早、更主动、更能动地调处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要让老百姓非得跑到法院这一“后端”来解决“前端”的问题。

  据介绍,2023年,全国法院通过在诉前委派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专业调解等,共调解纠纷1199.8万件,占同期诉至法院民事行政案件总量的40.2%。

  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冲突更小的方式化解纠纷。周加海表示,案件起诉到法院后、正式立案前,法院同样做了很多“诉源治理”工作。包括大力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大量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公证机构和调解员、律师、志愿者入驻,为当事人提供多种解纷方式;开发应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调解平台,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把解纷工作的重心向前端“推”,是否意味着法院要向后“退”?周加海强调,法院仍然需要能动履职,积极作为。通过切实履行好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责,以充分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等方式助力诉前解纷。近年来,最高法先后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住建部、人社部等13家单位建立了“总对总”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要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努力追求案结事了。”周加海表示,如果案子依法审完了,但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当事人肯定不能理解和接受,从而导致“一案结多案生”,更增加当事人的诉累,甚至是不满、怨恨情绪。

  周加海介绍,为推动实质化解纠纷,2023年,最高法开始试行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把“案-件比”“案-访比”作为重要考核指标。2023年7月1日,“法答网”正式上线,截至目前累计提问已逾30万个,答疑数量超过24万个,问答覆盖各个审判领域,有针对性做实审判管理和指导。2024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助力法官正确理解适用法律,最大限度促进司法公正、避免“同案不同判”。截至目前,案例库共收录案例3800多个,注册用户数27.6万个,浏览量327.7万人次,用户已经覆盖82个国家和地区。

  “最高法在开展司法建议工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保证司法建议真正转化为治理成效?”“人民法院提出司法建议是不是在‘找茬揭短’‘多管闲事’?”在本次活动的“连线最高法”环节,@江宁婆婆向主持人提出问题。

  对此,周加海表示,通过海量案件,能够发现背后的问题,是人民法院拥有的独特优势,有关问题往往是其他机关自身难以察觉到的。发出司法建议,实际是“携手共治”,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据介绍,为确保司法建议相关工作规范开展,2023年11月,最高法专门制定了《关于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助推司法建议问题抓得准、建议提得实,更好争取建议单位的理解、接受和支持。

  “我们对司法建议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坚定的原则、柔软的身段、商量的口吻’,没完没了抓落实。”周加海表示,司法建议不是一发出就万事大吉,还必须跟踪问效,支持、配合被建议单位采取措施,确保司法建议落地见效。

  在该环节中,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委书记包顺富,安徽省滁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玉友介绍了当地的诉源治理成效。

(责编:薄晨棣、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