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司法的制度理性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7:10 来源: sp202404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要更好借鉴传统司法智慧,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司法在司法理念、裁判方法和程序设计等方面都展现出立足实践需要、富有民族特色、经受历史打磨、取得显著成效的独特制度理性。

  形成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司法理念。中国古代称天、地、人为“三才”,认为人在天地之中,兼具理性与道德,体现了古人的自信和对人的肯定。重视人命、人心、人力的思想源远流长,积淀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和明德慎罚的司法原则,即反对专任刑杀,重视道德教化,尽量保全生命、劳动力和家庭,并形成相应的若干制度设计。在汉代,体恤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已经制度化。南北朝时期,州县死刑案件已不得自行轻易处决。唐代实行死刑复奏制度,地方死刑案件要三复奏。清代一般死刑监候案件都要经过秋审复审再予决断。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安定,必然要追求司法之“平”。“平”就是公平,就是合理,反映了中华法系的秩序观和正义观。同时,在哀矜折狱、恤刑等思想指导下,“平”也蕴含着重生、钦恤的意味,表现为在拷讯、定罪、量刑中要相对宽和、平恕。

  运用守文原情、有经有权的裁判方法。兼顾天理、国法、人情一直是中国传统司法的价值旨归。古人认为,国法源自天理并以天理为最高依据,顺应天理的国法也就顺应了人情;人情必须受国法的控制和矫正,国法对人情的规范也要顺人情而为。中国传统司法将法律、礼制、儒家经义、民间风俗等多种资源整合起来,以综合性、全局性的思维开展司法裁判,追求案件结果公正合理和良好社会效果的统一。这种裁判方法是在漫长历史中逐步形成的。秦代与汉初深受法家影响,为实现司法统一,严格依法裁判,即守文而判。西汉董仲舒等儒者通过“春秋决狱”,将“原心论罪”引入司法裁判,以当事人内心善恶作为实质判断标准。到了唐代,《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而司法官员则在尊重制定法的基础上从情、理、法角度综合思考,做到有经有权、经权融通,实现了以守文为前提,以原情为权衡,守文与原情相结合,有经有权的裁判推理模式。明清以降,中央审判机关将有代表性的案件及其处理依据确定为成文规则(例)或成案,为后来的案件裁判提供依据或理由。守文原情的裁判方法,既不脱离制定法的统一性和确定性轨道,又可以在制定法适用范围内实现个案公正。

  具有类型分流、注重效率的程序理性。中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这种广土众民的国情导致古代中国的治理成本较高,历代王朝经常面临统治资源匮乏和力量不足的困窘,因此做好国家治理结构和程序的设计就至关重要。中国传统司法就是如此。从中央到地方,古代中国形成了多级的司法体系,根据案件可能判处的刑罚轻重,对案件进行合理分流,以应对广土众民条件下的诉讼压力。以清代为例,州县官员可直接就笞、杖刑案件和一般民事案件作出终审判决,徒刑以上案件则要上报。府复审州县上报案件,按察司复审徒刑以上案件,督抚批结无关人命的徒刑案件,重大案件还要上报中央。案件分流使各级机关得以根据自身职权、资源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各类案件,有利于对大国的长期有效治理。此外,古代中国还注重通过多种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追求“无讼”境界。“无讼”并非杜绝一切诉讼,而是追求争讼各方心悦诚服,尽量消除再讼、闹讼的隐患,从根源上减少诉讼。早在先秦时期,国家就设立专司民间调解的“调人”。从秦汉到明清,国家在督促官员教化民众、妥善处理争讼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民间也活跃着不少发挥重要作用的非官方调解组织。调解等纠纷解决途径在不增加国家治理成本的同时,成为国家司法的重要补充,和司法一起共同发挥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司法彰显了中华法治文明的厚重积淀。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供历史镜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张生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曹子健】

王毅出席纪念中美建交45周年招待会 - 河南人才总量达1410万人 比上年增加209万人

王毅出席纪念中美建交45周年招待会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7:12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社 北京1月5日电 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出席纪念中美建交45周年招待会。

  王毅在致辞中表示,今年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45周年,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互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45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总体向前发展,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福祉,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两国元首都强调,将继续致力于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造福两国,惠及世界。

  王毅指出,45年前,中美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卓越战略眼光和非凡政治勇气,确定了一个中国原则,打开了尘封多年大门,让两个长期隔绝大国开始了全面交往。45年来,中美关系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砥砺前行,合作领域之广、利益交融之深、辐射影响之大,达到前所未有程度。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中美关系近半个世纪风雨兼程,如同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是关乎两国关系本源的有益启示:一是和平是中美关系最根本的基石。中美两个大国不冲突、不对抗,这本身就是人类最重要的和平红利。二是合作是中美相处最正确的选择。当前形势下,中美合作的必要性不是减弱了,而是更强了。中美合作对两国乃至世界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选答题,而是必须认真解决的必答题。三是共赢是中美交往最本质的特征。中美之间近76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和2600多亿美元的双向投资,深刻反映两国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在全球产供链上的深度联接,在共同发展上的利益与共。人为搞脱钩封堵,必然得不偿失,反噬自身。

  王毅强调,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复杂的一组关系,如何让中美关系这艘巨轮校准前行方向,避开暗礁险滩,穿越历史峡谷,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命题,也是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在旧金山举行历史性会晤,擘画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为两国关系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双方应以旧金山为新的起点,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两国相处之道,把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真正落到实处。

  要坚持相互尊重,当务之急是树立正确认知。中美两国是伙伴还是对手?这是管总的方向性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国将为世界和平发展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为。中国无意取代谁、凌驾谁,更无意谋求霸权,愿在相互尊重基础上,致力于构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中美关系。希望美方放松心态,本着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中国人民的选择,尊重中国的发展道路,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尊重中国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要坚持和平共处,重中之重是有效管控分歧。中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各异,这源于双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走向对抗,更不能动辄挥舞制裁大棒,搞强权霸权和零和博弈。关键是要有求同存异的远见和定力,不让分歧和差异主导或干扰两国关系。

  要坚持合作共赢,压舱之石是推进互利合作。双方要继续充分用好在外交、经济、金融、商务、农业等领域恢复或建立的各项机制,尽快把沟通的桥梁搭起来,把合作的道路铺起来,排除两国交往面临的各种障碍,穿透虚假信息制造的各种“茧房”,不断拉紧两国人民之间的纽带,为中美关系健康发展提供更多正能量。期待两国各界有识之士抖擞生龙活虎的精神,鼓舞龙腾虎跃的气势,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方向一路向前。

  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米德伟也在招待会上致辞,代表美方对美中建交45周年表示祝贺,表示美方愿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推动美中关系稳定发展。

  招待会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共同举办,两国各界友好人士350余人出席。(完)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