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2400米探寻宇宙“微光”

发布时间:2024-04-28 01:12:50 来源: sp20240428

  12月7日,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入驻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最“纯净”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进军“深地”  仰望宇宙

  暗物质探测是这些年来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20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通过大量天文学观测和推导,首次提出暗物质的猜想。所谓暗物质是指人类肉眼看不到,且使用天文望远镜和电磁学手段观测都无法捕捉到的物质。

  暗物质与普通物质发生作用的几率极低,再加上无处不在的宇宙射线干扰,直接探测到它十分困难。因此,一座能阻挡宇宙射线、实验环境辐射本底低的“纯净”实验室,成为探测暗物质的必要条件。

  早在2002年,清华大学就启动了暗物质研究。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实验条件,研究团队只能远赴韩国借用实验室进行实验。

  2008年8月,清华大学科研人员偶然看到“锦屏水电站两条埋深2400米的隧道贯通”的新闻,认为该隧道是绝佳的探测暗物质实验场所,便与雅砻江公司取得联系,希望利用锦屏山隧道共建我国第一座地下实验室。双方一拍即合。

  2010年12月,锦屏地下实验室一期建成投运,填补了我国深地实验室的空白。这座4000立方米的实验室上方被2400米厚的大理岩覆盖,室内宇宙射线通量仅为地表的一亿分之一。

  随着实验室一期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科研团队对实验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2020年,可用空间达33万立方米的实验室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并于2021年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历经3年建设,如今的锦屏大设施已成为一个涵盖粒子物理、核天体物理、宇宙学、生命科学、岩石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世界级开放共享实验平台。

  扎根“地心”  突破极限

  锦屏地下实验室上方是绵延百里的锦屏山,奔腾的雅砻江在此被山体阻挡,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弯。深地条件对科学研究是优势,对工程施工却是难啃的“硬骨头”。

  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锦屏地下实验室一、二期建设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锦屏山隧道是世界上埋深最深的隧道之一,建设过程中多次遭遇高压大流量突涌水和岩爆,安全施工难度极大。经过多轮科学论证和技术攻关,建设者最终解决了诸多难题,并在原有交通隧道基础上先后扩挖建成了一、二期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二期建设不仅极大拓展了实验空间,还兼顾工程和科学双重属性,确保极深地下实验室最“纯净”。

  如何做到最“纯净”?建设者将实验室建设标准细分为四个指标:极低氡气浓度、极低环境辐射、超低宇宙线通量、超洁净空间,开创性地实施了多项创新工法。二期建设时期,锦屏大设施141项主要设备和建材的选用有极为严苛的标准。为尽可能满足科研要求,建设团队带上图册,到全国各地联系了数十家厂商寻求支持。“当时很多厂商反映‘工地远、用量小、产值低’,再加上辐射本底控制等闻所未闻的特殊要求,让人望而却步。”锦屏地下实验室管理局工程技术部主任工程师李宏璧说。

  “好在一些充满情怀的厂家愿意和我们共克技术难题。”李宏璧介绍,为寻找低本底砂石骨料,中建三局锦屏大设施Ⅱ标项目经理王伟牵头组建项目物资保障攻坚小组,走访调研、地质勘查8个省份,最终筛选出一家稳定供应商。

  穿越“逆境”  抵达繁星

  暗物质和暗能量被科学家们比作“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为了不知何时才能闪现的一道“微光”,我国科学家从未停下探寻的脚步。

  探测暗物质是国际竞争性项目,各国都在发力,时不我待。锦屏大设施建设正酣时,上海交大、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团队同步在施工现场的“裸洞”里潜心实验。

  埋头苦干换来丰硕成果。十多年间,我国科学家在《自然》等权威学术期刊累计发表论文120多篇,一项成果获202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21年初,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3个多月时间内,完成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研究成果在2021年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被列为“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成果之一。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开展深地核天体物理研究的国家。

  清华大学CDEX实验组边实验边创新,完成了高纯锗探测器的更新迭代,并在筹建吨级探测器;上海交大PandaX实验组液氙探测器也实现了更新升级,未来计划建设30吨级甚至更大的探测器。

  “中国已经在向科学大国迈进,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对科研工作者来讲是幸运的。”锦屏大设施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李元景感叹道。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8日电  记者杨三军、薛晨、邢拓、尚文意、胥冰洁)

(责编:牛镛、岳弘彬)
吉林持续30年向科威特派医疗队 中医服务受好评 - 发挥带动作用 形成示范效应

吉林持续30年向科威特派医疗队 中医服务受好评

发布时间:2024-04-28 01:12:52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长春12月19日电 (记者 郭佳)中国(吉林)第十五批援科威特医疗队完成援外任务于19日返回吉林长春。据介绍,他们带去的中医服务非常受科威特当地人欢迎。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间,中国援外医疗队覆盖面广,量和质不断提升,帮助当地医生提高医疗水平,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吉林省承担中国援科威特医疗队派遣任务已30年,先后共派遣16批245人次赴科威特。

  援科威特医疗队员一般由医生、护士和翻译组成。此次回国的援科威特医疗队队员有14名,还有3名队员留任与第十六批援科威特医疗队共同执行援外任务。他们在科威特工作了一年多时间。

  当队员们列队走出机场接机口时,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派员单位领导及队员家属送上鲜花并与队员热情拥抱。吉林省卫健委办公室(外事办)主任邓立权表示,在执行援外任务期间,全体队员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甘于奉献,传播医者无私大爱。

12月19日,中国(吉林)第十五批援科威特医疗队完成援外任务返回吉林长春。郭佳 摄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医生杜金伟告诉记者,吉林这支援科威特医疗队中医服务特色鲜明,早些年,当地人对中医认识很少,对针灸推拿治疗方法表示怀疑。不过在实践中,他们逐渐发现中医确实能解除病痛,慢慢地都变成了中医的拥趸。

  由于中医的神奇疗效,杜金伟在科威特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一个叫拜德勒(音译)的科威人,当时他腰椎活动受限,被人搀扶着来到医院。杜金伟采用针灸推拿方法为他治疗,结果他当天就可自由行走,直呼中医太神奇。

  杜金伟说,科威特非常热,室内需要一直开着空调,吹空调吹冷后身体的一些部位就容易出现水肿,这在当地是很普遍的现象。后来,拜德勒介绍不少朋友接受中医治疗。援科威特的一年多时间,杜金伟大约为4000人提供中医治疗服务。

  这些年,吉林援科威特医疗队提倡的“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在当地得到广泛认可,太极拳、八段锦这些健身治疗方式很受欢迎。同时,医疗队也授人以渔,通过培训活动给当地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完)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