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家校共识,找回“课间10分钟”

发布时间:2024-03-29 14:34:12 来源: sp20240329

  ■ 社论

  除了观念上的革新和同频共振,教育部门更要行动起来,帮助家长和老师甩掉“枷锁”。

  近期,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问题受到广泛关注。11月3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应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的课间活动限制。由于这一现象存在已久,如何找回消失的“课间10分钟”,仍然受到持续关注。

  课间10分钟遁隐于校园,好似天空不见了飞鸟,园圃缺少了绿意,反映出教育生态的失衡。消失的“课间10分钟”,作为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家长都难脱其咎,这与他们之间既“共谋”又彼此缺乏沟通和信任有关。

  一方面,在一些地方,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认识不到位,依然迷信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让课间成为“刷题内卷”的前沿阵地。然而,他们又往往把实践上“叛变”的责任推给对方。很多教师经常抱怨家长们盯着分数看,家长对教师教育的评价总是围绕分数展开。

  唯有思维同频,行动方可共振。想要让孩子充分享受课间10分钟,教师和家长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管道,凝聚其在课间10分钟价值上的共识。教师应该将课间10分钟的益处、可能存在的风险、防范措施等向家长进行说明,并倾听家长困惑,取得家长支持。

  家长更要勇于承担子女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从儿童的长远利益出发,支持儿童在课间进行自由探索,并教育其做好自我防护。家长也应认识并勇于承担儿童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适度风险,而非因噎废食。

  很多学校以防范风险之名,行圈养儿童之实,只因受到了来自家长强大的压力。如果家长当初不会因孩子蹒跚学步时的踉跄,而选择让其永远躺倒,那在学校也不能因为课间10分钟小概率的事故,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所以,家校不妨以这一轮社会议题为契机,进行对话沟通达成共识,以此提升整体的教育生态。事实上,今天讨论还给儿童课间10分钟,正与“双减”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理念一以贯之,是对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全社会教育观念再启蒙的一部分。

  除了观念上的革新和同频共振,教育部门更要行动起来,帮助家长和老师甩掉“枷锁”。

  首先,应加强对孩子的风险教育。通过校园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校园风险,以案例教学、戏剧体验等形式,变风险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北欧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盛行风险游戏,同时教师会对学校环境中存在各种风险情境进行评估,支持并帮助儿童探索认识风险。但并未见当地学校有更高的事故率,反而给了孩子们强壮的体魄、天然的好奇心,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次,应该建立公平适度的校园安全责任分摊机制。发生在校园里的大小事故,经常会让一线教师因“校园风险防控不利”而被“一票否决”,成为他们难以承受之重。而良性的保险制度可以分散个体风险,从而带动社会的活力,促进其长远发展。同理,为了孩子们更好的发展,也应该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校园安全责任划分制度。

  事实上,一旦儿童在课间的自由探索中发生小的伤害,除非有校园霸凌或者明显的人为疏忽,否则家长不妨淡然处之,保险公司承担经济上的责任,这就给了家长和老师在课间“放手一搏”的勇气。

  此外,学校可通过环境设计防范风险。很多国内外的优质学校都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划分,将动静游戏活动空间加以区隔,通过调整学习和活动空间的位置、形状、大小、颜色和设施等,为儿童提供舒适、安全的运动和社交环境。

  10分钟很短,但也可以很丰富。很多时候,我们被“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传统所束缚,而在教育情境里,很多时候是由于无数个10分钟的“嬉”,带给了孩子们健康的体魄,更高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同伴交往能力。课间10分钟,也正在塑造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新京报) 【编辑:曹子健】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视点) - 传统产业不能“一退了之”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视点)

发布时间:2024-03-29 14:34:13 来源: sp20240329

  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阿联酋首个风电项目——阿联酋风电示范项目一景。   李晚秋摄

  阿联酋艾尔达芙拉PV2太阳能电站项目由中国企业承建,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电站项目之一。   本报中东中心分社 纳达尔·达乌德摄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机构近期发布的多份报告指出,全球可再生能源正加速发展,尤其是去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大幅低于传统化石能源,凸显可再生能源投资机遇。不过,要实现全球升温限制目标,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还需进一步提速,国际社会应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更大力度支持。

  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发展提速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投资增加了近两倍。统计显示,相关国际项目融资占项目融资总额的55%,在发展中国家占比更高。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指出,在2022年新投入运营的可再生能源产能中,约有86%的发电成本低于化石燃料。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显现,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成本显著下降。从2010年到202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平均加权成本降低了89%,降至0.049美元/千瓦时,几乎比最便宜的化石燃料还要低1/3;陆上风电同期降低了69%,降至0.033美元/千瓦时,不到2022年最低火电价格的一半。报告指出,20年来,新增可再生能源产能为电力领域节约了至少5200亿美元的燃料费用。在经合组织以外的国家中,仅2022年的新增产能,在其使用寿命周期内,就将节省高达5800亿美元的成本。

  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3年全球能源投资大约2.8万亿美元,其中超过1.7万亿美元的投资预计将用于清洁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电网、储能、低排放燃料、能效改进和热泵等。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清洁能源正在快速发展,其速度比许多人想象的还要快。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投资方面更明显,每投资化石燃料1美元的同时,就有1.7美元进入清洁能源领域。”

  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将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大会将首次对世界各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盘点。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指出,更具成本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在解决当今能源和气候危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表示:“我们的新报告再次表明,可再生能源仍是各国目前最好的气候解决方案,有助于通过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提升雄心并采取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仍存差距

  2015年,近200个《巴黎协定》缔约方同意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摄氏度内,并尽可能争取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各国自行制订减排行动计划,并同意于2023年提交进度报告。

  今年9月上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发布全球盘点综合报告,对自《巴黎协定》通过以来的全球气候行动进行全面回顾。报告指出,虽然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所减速,但目前的努力仍不足以防止气候灾难发生。世界资源研究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尼·达斯古普塔表示,全球气候行动 “成绩单”令人担忧。“事实上,碳排放量仍在攀升,发达国家的气候资金承诺尚未落实,气候适应的支持严重滞后。”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2023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报告认为,全球能源转型仍未走上正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实际行动之间的鸿沟进一步拉大。报告说,按照当前各国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和净零排放目标,即使承诺全部兑现,到2050年,也只能将碳排放量在2022年基础上减少56%。报告指出,要实现1.5摄氏度的升温控制目标,全球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应达到1000吉瓦,目前这一数字为300吉瓦左右。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应达到77%,而2020年这一数字仅为16%。

  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近日发表报告指出,虽然各方在发展低排放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及其所需的基础设施网络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但这种速度必须较之前10年增加一倍,否则全球变暖将达到比工业化前高出2.5摄氏度的水平。一旦全球变暖达到这一水平,将引发危害极大且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

  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亟待支持

  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为实现1.5摄氏度的升温控制目标,从现在到2050年,需要对可再生能源系统进行相当于目前全球国内生产总值1.5倍的投资。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需求远高于发达国家,其中包括对电网、输电线、储存设施和能源效率的投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能源投资不仅是为了实现转型,也是为了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可持续和可负担的能源。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强调:“大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投资,对全世界到2030年实现气候目标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约1.7万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但其2022年仅获得544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不久前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首届非洲气候峰会上,与会代表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非洲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绿色发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呼吁发达国家尽快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承诺的资金。阿联酋工业和先进技术部部长、COP28候任主席苏尔坦近日也指出,缺乏可用、可得且负担得起的资金,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挑战。发达国家应兑现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等,恢复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9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各国碳中和实现路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协调难度大。受不同国家承担的责任、面临的风险、具备的资源的差异影响,各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步伐不一。《巴黎协定》提出的国际转移缓解成果(ITMO)和可持续发展机制(SDM)为碳交易全球协同提供了新的制度框架。逐步建立全球碳市场连接机制,促进全球碳价趋同,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更加公正的全球性绿色转型,更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近期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指出,各方应为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外交环境,构建开放的经贸制度,要坚持多边主义和全球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措施。以光伏产业为例,“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贸易保护主义持续下去,预计2030年光伏组件价格将比全球化情景下高出20%—25%。”解振华表示,希望有关国家不要把新能源产业技术合作政治化,消除贸易壁垒,更好地促进本国和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

  (本报迪拜11月23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4日 1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