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

发布时间:2024-05-05 19:40:51 来源: sp20240505

  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金台潮声)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传统。我们党历来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长期以来,党内道一声“同志”,道出了彼此之间的坦诚相见、心心相印,道出了既讲感情又讲原则的关系、情谊。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度的笼子越织越密、越扎越紧,为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健全了规范、完善了标尺。

  同志之间交往,往来之中见党性、见初心。从查处的案件来看,有的干部把交往错当作交易,“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有的干部把同志情谊错认成江湖义气,拉拉扯扯、称兄道弟……因利而聚的圈子,终会因利而散。“择权、择利、择钱而交”的庸俗交往,让本该清爽、规矩的关系,染上了铜臭味、市侩气,是不讲党性、丧失原则的表现。党员、干部要自觉净化生活圈、娱乐圈、交往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强化党性锤炼,让“朋友圈”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要时刻高悬利剑,守纪律、讲规矩。纪律和规矩是“带电的高压线”,党员、干部在交往时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彼此的关系才能清清爽爽。要始终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牢记“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一言一行,杜绝“七个有之”。同时,对于拿纪律和规矩当儿戏的党员、干部,必须敢于亮剑,坚决查处,让铁纪“长牙”、发威。如此,才能形成威慑,为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提供有力保障。

  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让党内关系正常化、纯洁化。“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这是同志之间关系真诚纯洁的表现,也是我们党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当前,各级党组织陆续召开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党员、干部要结合学查改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既真诚指出别人的问题,该批评的批评,该提醒的提醒,又坦然接受他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有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是优良党风政风作风的体现,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让共产党人纯洁、坦荡的底色更亮,让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强。 【编辑:张子怡】

20年来18位中国人陆续飞向太空 中国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 探访中国东北首个新能源车电池基地

20年来18位中国人陆续飞向太空 中国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4-05-05 19:40:52 来源: sp20240505

  中国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20年来18位中国人陆续飞向太空

  要经历严格的选拔与刻苦的训练,一位航天员才能以最好的状态,飞向浩瀚的宇宙。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航天员,这些穿行于星辰大海的勇者,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拥有超凡的体能和心理素质,还需接受长期且严格的训练,以应对太空探索中的各种挑战。

  中国的航天员队伍同样经历了这样的选拔和训练过程。2003年,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位叩响宇宙之门的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篇章。那之后,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洋、刘旺、王亚平、张晓光、陈冬、汤洪波、叶光富、蔡旭哲、邓清明、张陆、朱杨柱、桂海潮……截至目前,一共18位中国航天员成功逐梦九天,太空一次又一次迎来中国人的身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是在1998年成立的,当时,从1500多名优秀的飞行员中选拔出了首批14名航天员,经过5年的训练后,才有第一名航天员进入太空。

  2010年5月,第二批预备航天员入队,共7人。2020年9月,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入队,共18人。第四批预备航天员正在选拔阶段。

  “尽管有各种生命保障系统,但太空是一个高真空高辐射高温差的环境,航天员需要做很多训练才能适应,同时还要学习大量的太空知识,13个门类50多门课相当于又念了一个本科。”杨利伟用“艰辛”来形容训练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严格的训练,航天员能否“上天”还需要等待契机。

  飞行乘组是根据每次飞行任务的特点需求,结合航天员队伍选拔训练实际情况,按照“新老搭配”等原则进行多方面的统筹评价后最终确定的。前期,因为任务间隔时间长,有些航天员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执行任务。他们用漫长的等待诠释着对航天事业的坚守与热忱。

  航天员刘旺等了14年,张晓光等了15年。等待时间最久的是邓清明,他等待了24年零10个月。

  邓清明在1998年航天员大队成立时,就已经是一名预备航天员了。那时,他离自己从小就怀揣着的航天梦更近了一步。

  然而,成为正式的航天员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邓清明经历了数不清的训练和考核,每一次都是全力以赴,却始终没有获得飞天的机会。邓清明并没有放弃,坚持训练,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

  终于,在2022年11月29日,邓清明迎来了自己的飞天机会。他成为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中的一名航天员。这一年,他已经56岁,生活中也升级为一名姥爷了。

  他的付出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航天梦也终于成为现实。

  梦想支撑着每一位航天员。刘伯明曾感叹:“读书上大学不仅为了生活,人生总得有点理想。”王亚平也曾说过:“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能触摸到它。”

  他们当中不少人,甚至是在杨利伟完成飞天的壮举之后,开始萌发自己心中的飞天梦想,把杨利伟当成奋斗的目标,勇往直前,追逐自己的梦想。

  这些航天员平均训练近10年,才能获得飞天的机会。他们的等待,体现了航天任务的复杂性和严谨性,也展示了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20年过去,我国陆续派出18位航天员飞入了太空,他们第一次飞天平均年纪是41岁,其中有两位是女性。

  即将返回地球的神舟十六号3名航天员,被称作“博士乘组”。其中,朱杨柱这位国防科大培养的首位航天员,是我国首位飞天的航天飞行工程师。他同乘组其他两人一起执行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并在太空开展相关技术试验。

  另一位航天员桂海潮,则是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他不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还是我国首位非军人航天员,首位戴着眼镜上天的航天员。他的形象和故事,激励着更多的普通人勇往直前,追求科学,追求梦想。

  201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的桂海潮回到母校,承担本研课程教学任务,迄今为止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3名。发表了20多篇SCI论文的桂海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家。

  航天员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回顾中国航天员的成长历程,有在贫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聂海胜,他以数学为武器,凭借智慧和毅力,成为航天的英雄;有从小就对电子和机械充满痴迷的刘旺,他的梦想在指间流淌,最终化作掌舵宇宙的强大力量;有拿到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刘洋,她以女性的细腻与坚韧,成为航天事业中的独特符号;有高考时只填写了飞行员这一个志愿的陈冬,他的执着如同他对蓝天的热爱,无比坚定;有在高三的主题班会上就坚定表态“我的梦想就是当飞行员”的张陆,他的梦想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烙印在飞天的史诗长卷上。

  自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的那刻起,已过去20年的时光。这20年,见证了中国飞天队伍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国航天员不仅是中国航天辉煌的见证者,更是中国航天梦想的践行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见习记者 李瑞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