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海归、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博物馆点亮城市文化生活

发布时间:2024-04-28 01:15:56 来源: sp20240428

  近期,成都市美术馆举办的“2023成都双年展”自开幕以来,关注度一直很高,乘着成都大运会的“东风”,更让此展人气爆棚。在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看来,成都在一场场高质量展览中与世界文明对话,生动诠释了对外包容开放的艺术品格。

  肖飞舸在法国尼斯大学获得文化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后回国工作,在文化领域深耕多年。“让博物馆属于每一名观众”这一理念,鼓舞着她走过了十余年的文博从业之路。

  爱上文博事业

  早年间留学法国,巴黎深厚的城市艺术氛围给肖飞舸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得在一个寒风瑟瑟的冬天,巴黎大皇宫正展出维也纳分离派的展览。大雪纷飞,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观展热情。”肖飞舸说,那天许多观众撑着伞、端着热咖啡排队看展览的画面,让她感受到了公众对艺术的热爱。“从那刻起,我就期待着有一天,国内观众也会对艺术有这样的热情。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是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之一。”

  肖飞舸专业的细分方向是博物馆学。作为一个“博物馆迷”,读硕士的3年里,她在法国数百座博物馆里留下了足迹,用她的话说:“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留学经历也让肖飞舸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需要在自己的母语背景下,母语必须作为媒介才能真正形成对话。“那时国内的文化管理行业刚刚起步,如果回国从事这个行业,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或许能给国内的艺术氛围带去一些新东西。”她说。

  2006年,肖飞舸回国后参与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彼时,国内专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的人员并不多。此后十余年,她一门心思扑在了文博事业上,先后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成都市美术馆工作。与此同时,她还通过讲座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的学生交流,给他们讲述金沙和古蜀文明的故事。

  将当代艺术与大众连接

  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开馆。次年,肖飞舸作为策展人,在成都博物馆举办了“现代之路——法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展”。正式开展前,她曾隐隐有过担心:一些当地观众对西方的现当代艺术还不熟悉,会不会不感兴趣、不来看展览?

  出乎肖飞舸意料的是,大家的观展热情非常高。“开展时正值‘十一’黄金周之前,那天下着大雨,但丝毫没影响观众看展的热情,撑伞排队的人群在成都博物馆门口绕了两圈。”她说。

  “在物质充裕的时代,人们将更多注意力转向精神富足,也更愿意充实自己、吸收新的文化。”肖飞舸说,在成都博物馆工作一段时间后,她有了新的思考——去美术馆工作,将当代艺术与大众更好连接。

  在肖飞舸看来,2021年11月开馆的成都市美术馆,是成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型城市美术馆。但是,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美术馆位置不在市中心、缺乏丰富的藏品、运营经验也不够成熟……因此,如何让成都市美术馆更好被公众认可、如何为公共美育和艺术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这些都是肖飞舸与团队思考的问题。

  “此前,大家不确定公众是否能接受当代艺术。但实际上,成都市美术馆开馆18个月就已经迎来了110多万名观众,这直接反映出本土观众长期积累起来的对艺术的热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高品质文化供给的需求。”肖飞舸说。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为了更好满足公众看展需求,肖飞舸带领团队做出很多新的尝试。成都市美术馆以临展作为主要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配合推出丰富多彩且具有时代气息的宣传推广和公共教育,以此来打造更加青春、亲切、以观众需求为主的美术馆形象。

  从策展团队确定的展览方向来看:做有回溯艺术史的展览,比如中国经典艺术史和西方经典艺术史展览;做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展览;做本土艺术发展和介绍西方艺术的展览,如当代名家何多苓、近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展览,以及波普艺术、莫兰迪、珂勒惠支等艺术展览。在宣传推广上,则尽可能用符合当下传播规律和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推广。同时,策展团队还推出了覆盖全年龄段的公共美育活动,比如“美术馆之夜”、与院线合作的周末艺术放映会、与交响乐团合作的音乐会等。

  在肖飞舸与团队的努力下,成都市美术馆开馆不到两年就已收获了300万名观众,官方公众号粉丝数量近100万。成都市美术馆如今已成为当地又一座文化地标。

  “在我出国留学的年代,国外的博物馆的确在不少方面领先国内,但现在不一样了,国内博物馆的硬件设施、展陈技术、新媒体传播等许多方面都已走在前头。”肖飞舸说,然而,无论是文物展览还是艺术品展览,现在还是国外来华的展览多一些,中国展览“走出去”的相对较少。“作为‘博物馆人’,我们也始终在思考,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如何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以四川为例,古蜀文明、三星堆、金沙遗址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本土文化特色,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梳理,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同时,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去传播。‘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全球化语境下,需要用具有当代性和国际性的文化语言进行表达,也要创新内容形式与传播渠道。”肖飞舸说。 【编辑:邵婉云】

59个城市被命名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 新疆阿克苏乌什县地震震中区域房屋受损情况如何?当地正摸排相关情况→

59个城市被命名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发布时间:2024-04-28 01:15:57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2月7日电 据公安部网站消息,2023年11月,公安部印发《关于命名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决定》,命名北京市海淀区等59个城市(含直辖市辖区)为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以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为抓手,围绕中心、着眼大局,科学谋划、系统推进,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档升级。自“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在护航发展、社会治理、平安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工作中,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立足各地社会治安实际,深化社会面防控机制建设,强化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水电油气热等重点单位安全防范,打造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2023年,公安机关日均投入74万社会面巡防力量开展巡逻防控,最大限度提高街面见警率、管事率。

  公安机关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导向,积极推行基层派出所“两队一室”“一村(格)一警”建设,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推进智能安防小区建设,全面提升基础防范和基层治理水平。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智慧安防小区33.6万个,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 ,小区居民生活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提升。

  公安机关不断健全完善跨区域、跨警种、跨部门协作机制,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高效联动开展安全防范,精准服务了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途径和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培育平安类社会组织,鼓励吸纳公交驾驶员、快递外卖员以及民兵等以个人身份参与群防群治,大力推广上海“平安屋”、杭州“物联会”、南京“平安守望点”、广东“最小应急单元”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共同绘就了基层治理同心圆。

  公安机关将持续推进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认真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措施落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