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护航“十四冬” 扎兰屯雪警队上线了

发布时间:2024-04-29 06:11:53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呼伦贝尔1月10日电 (记者 张林虎)“小鄂,运动员将陆续抵达扎兰屯市驻地酒店,咱们要对房间进行再次检查。”收到指令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公安局雪警队成员鄂铁铮和翟哲立即赶到酒店,对运动员入驻的每个房间进行细致检查。

图为雪警队进行巡护。 单志勇摄

  连日来,在-35℃左右的严寒天气下,扎兰屯市公安局雪警队一边热火朝天地进行雪地长跑、托举轮胎等训练,一边等待各种指令。

  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简称“十四冬”)赛事陆续开展,冰雪运动在扎兰屯市也越来越火热。作为“十四冬”举办地之一的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迎来冬季旅游高峰。

  为做好场地安保工作,扎兰屯市公安局打造出一支扎兰屯雪警巡逻队,护航冬运健儿以及广大游客畅享冰雪活动乐趣。

图为雪警队对运动员房间进行检查。 单志勇摄

  扎兰屯市公安局特警大队副大队长、雪警队队长王超介绍,雪警队有20名队员,都是从全局民警中精心选出。他们不仅年轻力壮,而且都有滑雪基础。

  “警队日常以滑雪技能训练和应急救援演练为重点,兼顾纠纷化解、隐患排查等,同时对滑雪场内部及周边巡逻防控、对运动员入住酒店和所乘车辆进行全方位搜检。”王超说。

图为雪警队进行日常巡护。 单志勇摄

  “陈闯,收到请回答!在4号缆车下面雪道,有一个警示标牌倒了,拿工具下来把它重新立好。”收到指令后,雪警队队员陈闯赶忙调转方向,向目标区域滑行而去。

  “游客滑雪时,有时会剐蹭到警示牌,我们也会及时恢复。”巡逻时,陈闯时刻关注着雪道上的情况和对讲机里的指令。

  无人机巡逻、动态监控、实景指挥……为了最大限度节约警力,扎兰屯市公安局还运用“黑科技”赋能“平安冬运”。

图为“雪警队”进行日常训练。单志勇摄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通过空中巡逻,我们对雪场情况一清二楚。”扎兰屯市公安局情指中心主任刘惠宁在大屏幕前演示着景区的警务巡逻调度、游客流量监测等功能。

  “云巡查发现问题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将指令下达至警队,警队通过滑雪方式快速赶赴、处置,主打一个快、准、稳。”在刘惠宁看来,实时监测景区动态信息,更能为警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据悉,雪警队成立以来已开展巡逻40余次,帮助、服务游客50余人,检查场地内重点区域80余处。(完)

【编辑:田博群】
解开“心”的变量 让情绪来保护健康 - 海峡两岸全民棒垒球联赛总决赛举行

解开“心”的变量 让情绪来保护健康

发布时间:2024-04-29 06:11:54 来源: sp20240429

  “双心病是什么?是患有两颗心脏的疾病吗?”每当遇到这样的发问,农工党北京市委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双心医学中心主任刘梅颜总会耐心解答,“双心病”中的一颗“心”是心脏,另一颗是“心理”,这种病也被称为“心理心脏病”。

  上世纪90年代,“心理疾病是心脏病的重要诱发因素”这一观点被临床证实,我国首次提出双心医学概念。进入2000年,双心医学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医学界逐渐认识到心理心脏病发展的机制,以及定期对患者进行情绪和精神状态筛查的必要性。

  刘梅颜是我国双心医学领域的重要专家,担任多项国家双心医学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近日,由她担任牵头起草专家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认知临床诊疗指南》团体标准在京发布,再度受到关注。本报记者专访刘梅颜,了解“心病”为何伤“心”?双心病有哪些高发人群?双心医学领域团体标准的制定又有哪些意义?

北京安贞医院双心医学中心主任刘梅颜。王阳子辰 摄

  抑郁症导致患者“连续心梗”

  与《黄帝内经》提出的“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理论相仿,双心病的发病机制同样直指“情绪”。

  一位连续4次患上心梗的病人让刘梅颜记忆深刻。这位病人是很成功的企业家,但第四次做完心梗手术后,他难过地找到刘梅颜说道,“医生,我可能活不成了,因为我问了病友,还没有人得过5次心梗。”

  心梗是小概率事件,反复心梗更是罕见。刘梅颜当即意识到,“除了心脏问题,一定还有医生没看到的原因。”经过进一步检查,刘梅颜发现,病人的血管内皮出现功能障碍。这项指征提示的是:病人同时患有抑郁症。

  刘梅颜找到病人,问道:“你抑郁吗?”

  “我不抑郁,就是天天不开心”

  “什么时候开始不开心了”

  “我从19岁开始就不开心”

  病人长期处于自我否定状态,这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影响变量。通过临床病例统计,刘梅颜发现,至少有2/3的急性心梗病人在发病前1-2周,经历过突发性事件,有重大心理创伤。

  然而在心梗发生后,“患者总会觉得身体变差了,一想到工作就血压高,这便是心梗引发的焦虑。心理因素在这时作为疾病的后果,反过来继续推动疾病的发展,最终进入‘反复心梗’的‘负循环’”,刘梅颜说道。

  当刘梅颜探查到抑郁症这颗“定时炸弹”,为病人加入抑郁症的干预治疗后,这位病人至今未再犯过心梗。刘梅颜解释,治疗心脏病,一定要把心理因素作为重要变量来考量。只有解决了心理问题,才能打破临床的负循环。加入心理评估、干预后,心脏病患者治疗的成功率至少可以增加30%,症状改善的成功率增加50%,同时还能为病人的就医费用节省700元/次。

1月29日,刘梅颜在病房巡诊时为患者把脉。王阳子辰 摄

  “高压行业”和女性要格外当心双心病

  焦虑、抑郁是引发双心病的关键因素。工作和生活场景中的“高压”,都会提高双心病的发生概率。

  刘梅颜提示,三大行业需要格外关注双心病,一是财会行业;二是教师行业;三是科研工作者、医生、记者等职业人群。低容错度的工作环境,导致这几类人群长期保持高度紧张,容易焦虑、失眠。

  她曾对女性中高级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展开系列调研,结果显示:中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是16.6%,抑郁状态是21.4%,焦虑状态是13.8%,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或焦虑的是9.5%。

  这些患上双心病的女性,通常具有“不典型”的特征。一方面因为女性对自我心身健康的关注度低,反之,丈夫、孩子、家人的健康状况常被放在首位;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女性心身健康的认知滞后,“女性心脏疼都是气的,要不就是女性心眼小”,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仍屡屡出现。

  刘梅颜表示,“在临床中,女性患抑郁的几率是男性的2倍,并且由于女性主动就医时间偏晚,在心脏病首次发病时,通常会处于风险更大的境地。社会环境和女性自身对心脏健康的关注度都应当更高一些。”

  2014年,刘梅颜作为发起人,成立了“女性双心健康专项基金”,服务于女性精神心理与心脏疾病的研究、早期防治知识培训、女性“双心”患者的健康教育等公益活动的开展,至今已为全国数十个城市,组织了近百场“健康中国梦·医师在行动”医师培训会。

  2022年,刘梅颜还写下关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心身保护的提案。在她看来,科技工作者是建设创新中国的中坚力量,而创新中国建设的关键就是创新人才的保护,人才保护的核心就是心身健康。

  填补“标准”空白让双心诊疗“更有底气”

  临床与科研工作之外,刘梅颜致力于双心医学的制度化、标准化探索,从而让双心医学成果惠及更多医务工作者和病患。

  随着《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认知临床诊疗指南》团体标准近日发布,国内双心医学领域的一项标准空白得以填补。

  作为这项标准的牵头起草专家之一,刘梅颜表示,“一个医生看的病人越多,经验越丰富。但现代医学的发展单靠经验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一定需要规范来带动,依靠标准来引领。以双心疾病为例,表面看有些病人是急性心肌梗死发作,但很多时候心梗背后有焦虑或应激事件,这就进入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的过程。”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刘梅颜经常听到一些年轻医生反映工作中的困惑——在缺少特定的专家共识和指南的情况下,如何在心脏病病人的诊疗过程中,把不确定变得更确定,让治疗方向更有依据和清晰?又如何满足病人的需求,让病人得到最大化的救治。

  为此,刘梅颜以及全国权威医疗机构心内科、心外科、精神与心理科、睡眠医学科等领域专家,在充分吸纳临床经验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历时10个月研制,广泛征求意见,发布了这次的团体标准。

  “它能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有效判断,对特定的双心病人有更深入的认识,工作起来有抓手,更有底气。另一方面,还能很大程度上让患者尽快进入诊疗流程,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疾病的时间周期,用更少的花费达到更好的疗效,这也是标准的意义所在。”刘梅颜强调。

  谈及下一步团体标准如何向各级医院推广,刘梅颜介绍,春节后计划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全国7个不同地区,与当地医院和社区开展互动,培养双心医学人才,“病人的疾病谱在不断变化,根据临床实际,标准也将进行调整和更新。有了专业人才的认知,才会有标准的贯彻执行,然后才会有老百姓健康的受益。”(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杜雅楠 作者 刘益伶)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