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汉服爱好者在台交流:希望“自己的文化”让更多人看见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0:12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社 桃园2月19日电(记者 杨程晨)“我知道汉服是因为这两年马面裙的走红,过去就想试试汉服,但在台湾比较难接触到。”两岸汉服爱好者19日在台湾铭传大学桃园校区线下交流,来自该校的大三学生王姿慧对 中新社 记者表示。

  此次交流活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服装文化委员会汉服研究院组织筹办,约40位年轻的台湾汉服爱好者报名参加。来自大陆的两位汉服研究院专家顾问授课,分别从历史演进、朝代特点、服饰类别、妆造样式等角度介绍汉服文化,还有10多名大陆汉服“推荐官”身着不同朝代的汉服现场示范。

两岸汉服爱好者19日在台湾铭传大学桃园校区线下交流,10多名大陆“推荐官”身着不同朝代的汉服现场示范。 中新社 记者 杨程晨 摄

  介绍环节结束,多位台湾学生上身体验汉服。王姿慧换上竖领对襟袄裙,她的同学杨紫翎则戴上飘飘巾、身着道袍,两人还心心念念几位大陆“推荐官”身上的缺袴袍、贴里袍、曲裾袍,以及颜色艳丽的飞鱼服。

  在湖南从事汉服设计工作的唐侯翔是活动的其中一位授课专家。他介绍,很多人因影视作品喜欢上飞鱼服,但它实际不是一种汉服的款式,而是指服装上的纹饰。

  此次活动的承办团队来自大陆。过去十多年,他们在浙江西塘连续举办由台湾知名词作者方文山发起的汉服文化周活动。唐侯翔参与其中有十年之久,他对记者说,有很多台湾的汉服爱好者也是通过西塘了解到汉服,汉服文化周成为两岸爱好者的文化交流平台。

  “感觉台湾爱好者了解到的汉服资讯会稍显落后,大陆的研究、产业发展都要快一些。但这不是大问题。”唐侯翔说,这一次赴台就是抱着文化交流的心态而来,相信大家能够感受参与者对中华文化的热忱。

来自大陆的“推荐官”在活动现场授课,多位台湾学生上身体验汉服。 中新社 记者 杨程晨 摄

  2月21日,2024年桃园龙年元宵灯会将迎客。据介绍,与铭传大学学生交流的大陆“推荐官”们也将参与灯会的汉服朝代嘉年华展演,现场设置汉服拍照区,还将举办汉服巡游、汉服婚礼等活动。

  “来台参加活动,就是想让汉服的文化让更多人看见。”来自云南的汉服“推荐官”毛朝熙说,“这些服装虽来自不同朝代,但都是我们的传统服饰。”

  在台湾的同学们看来,取材中华文化的汉服经过推广,一定能在台湾的年轻人中收获拥趸,他们也会接过“推荐官”的接力棒,在朋友、同学中做推介。

两岸汉服爱好者交流对于服饰的感受,台湾年轻人尤其对服饰细节感兴趣。 中新社 记者 杨程晨 摄

  “初次接触汉服的年轻人多是抱着看Cosplay(角色扮演)展的心态前来,这很正常。”唐侯翔认为,通过了解,他们会慢慢有认知,“这和Cosplay有本质的区别。汉服源自我们自己的文化,是现代人穿上了传统的服饰”。(完)

【编辑:付子豪】
中国科学家获国际血液病学奖项 -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

中国科学家获国际血液病学奖项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0:13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中国科学家获国际血液病学奖项

   记者从北京大学获悉,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日前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颁发杰出服务奖,以表彰他创建半相合骨髓移植“北京方案”,为国际血液病学作出杰出贡献。

   2024年度移植与细胞治疗会议日前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举行。在会议期间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迈克尔·弗内里斯说,黄晓军创建了一系列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半相合)骨髓移植关键技术,并逐渐发展成基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北京方案”。这一创新疗法使接受半相合移植的白血病患者3年生存率从约20%提高到约70%。基于“北京方案”的关键技术现已推广到韩国、意大利、法国等许多国家。“北京方案”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疗效最佳的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系统。

   弗内里斯说,黄晓军还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通用关键技术进行了优化和标准化;创建了针对白血病复发的预防-拯救新方案;编写指南和推广通用技术,极大地促进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等。此外,他建立国际培训中心和示范教学基地,培训了多国移植专业医师,加强了与国际血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黄晓军说,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本人及其团队工作成果的认可,也是对快速发展的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激励。他将努力为促进中国血液学的发展,以及促进中国与世界血液学界的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始建于1972年,旨在推动这一领域的全球数据和专家协作,促进细胞疗法研究。目前,它与全球约350家血液和移植中心合作,并从2010年起每年颁发杰出服务奖,表彰为国际血液病学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记者晋浩天、通讯员李嫱)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