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

发布时间:2024-04-28 12:15:56 来源: sp20240428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政府各项工作

  “法治”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在全国两会前召开的地方两会,往往被视为新一年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会已经全部结束,地方两会通过的2024年省级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也陆续发布。

  《法治日报》记者在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时注意到,“法治”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之一。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法治规范,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信访工作法治化”……各地在部署2024年的政府工作时强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政府各项工作,以高水平法治服务高质量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浙江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巩固拓展“后陈经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信访工作法治化,迭代提升“141”基层治理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城乡安宁、群众安乐、社会和谐。

  北京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提升社会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预防化解水平。扎实开展“平安单位”“平安医院”“平安学校”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力保障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吉林提出,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马上就办、一抓到底。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接诉即办”改革,以机制创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指出,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加强调党的领导、更加彰显法治思维、更加突出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彰显法治思维,增强依法办事能力;强化科技和信息平台支撑,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注重全民普法和社会参与,在厚植法治信仰上更有作为。

  建设法治政府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

  安徽提出,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行政立法,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更好以政府诚信赢得社会公信。

  福建提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加强重点、新兴和特色领域立法,用好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广西提出,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政府立法,扎实推进政务公开,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加快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对于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说。

  优化营商环境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法治化服务保障,并列出了多项具体举措。

  山西提出,运用“啄木鸟”工作机制,推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制度。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构建涉企政策综合协调审查工作机制,全面清理废除影响公平竞争的规章制度。

  上海提出,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150项任务措施,全方位提升企业感受度。健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企业圆桌会等交流沟通机制,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以更大力度帮助企业减负增效、以更快速度回应企业诉求。

  山东提出,推动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畅通“面对面会商”“省长直通车”等渠道,发挥好“鲁力办”督查落实平台作用,真正做到“接诉即办”,不断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获得感。

  “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说。

  守护美丽山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但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好美丽山水。

  青海提出,科学有序推进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建设。深入贯彻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环评源头预防管理体系。织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监测预警,优化“河湖长制+林草长制”联动机制,构建更高标准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四川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严格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国家移交长江黄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开展第三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江苏提出,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加快构建长江水生态考核评估体系,持续推进长江水生态系统修复,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干流通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等专项行动,确保长江江苏段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环境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彭峰指出,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地方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强调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将其与高质量保护相挂钩,说明地方越来越务实地关注和考虑到自然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平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强化法治保障,从而有力推动治理模式由“重污染、轻生态”向“自然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转变,更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法治日报) 【编辑:付子豪】

(走进中国乡村)广东电白:疍家墟变网红直播打卡地 - 重点攻坚 协同治理(美丽中国·欣欣向荣)

(走进中国乡村)广东电白:疍家墟变网红直播打卡地

发布时间:2024-04-28 12:15:57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社 茂名11月19日电 题:广东电白:疍家墟变网红直播打卡地

  作者 梁盛 梁晶晶

  渔网、渔船、草屋、贝壳……满眼都是疍家人以海为生的场景。记者近日走进疍家墟,看见三五成群的游客,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影,也有不少网红在现场打卡直播,忙个不亦乐乎。

  疍家墟位于广东茂名市电白区南海街道晏镜社区塘霞村。疍家墟项目运营商负责人介绍说,疍家墟是茂名市率先建成的乡村振兴样板墟,也是电白乡村振兴成效的展映,从前,塘霞村只是南海边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

  疍家墟分为三个片区进行建设,依托塘霞村背后的晏镜岭,联动周边的中国第一滩景区、冼太夫人影视基地等资源,“以景带村”,其中,塘霞客厅以展现乡村振兴成果、提供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塘霞俚街聚焦疍家传统文化,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塘霞年例广场则侧重于展示乡村民俗文化。

  塘霞村村民林伯告诉记者,过去,出海捕鱼和制造皮鞋是塘霞村民两大传统生计,以渔为生、以船为家的日子最苦,过的是风雨飘摇的日子。如今,贫穷的小渔村像玩魔法般大变样,村道全部硬底化,基础设施如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雨污管网、垃圾收集站、文体设施和公共厕所等应有尽有。

  疍家墟留住了乡愁,也广开了致富门路,连村里外出谋生的年轻人都纷纷回来了。墟上常常遇到外出的疍家人、外来的疍家人以及疍家人后代,他们说到疍家墟既可以游览小渔村美丽蜕变后的风情风貌,又可以寻找记忆中的温情。

  “疍家墟不仅带来大批游客,也带旺渔业产品的销售,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有工作有收入。村中旅游业态越来越丰富,年轻人搞摄影、办民宿,奔头大,干劲足。由于客流量大,疍家墟周边300多间客房,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全部爆满。村里的土地实施流转后,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从零的突破到100多万元人民币,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林伯如是说。

  在疍家墟俚街,市集摊位众多,产品琳琅满目,其中不乏特色鲜明的手工艺品,更诱人的是墟街两旁的各式茂名本土美食,爆汁的蚝炸、酥脆的豆饼角、嫩滑的簸箕炊、软糯的糖心糍,都让游客食欲大增。

  吃饱喝足后,游客们可以转入皮鞋街,参观晏镜传统制鞋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亲自体验一番手工制作皮鞋的全过程,甚至还可以定制一双个人专属皮鞋。(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