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如何开拓艺术空间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6:16 来源: sp20240429

  话剧《四世同堂》剧照。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话剧《生命册》剧照。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电影《三大队》剧照。   《三大队》片方供图

  电视剧《人世间》剧照。   《人世间》片方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各种艺术样式之间的互相改编和借鉴,是艺术创作的常态。改编也是对经典原作的致敬。改编要不要严格忠于原著?改编如何忠于原著?改编要加还是减,应如何加、如何减?近年来,一批优秀改编作品问世,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本版邀请几位具有丰富改编经验的剧作家,结合当代艺术实践,探讨改编创作的得与失。

  ——编  者  

  

  文化立意和思想性不可或缺

  田沁鑫

  改编,如同在丰收的果园摘果子,懂取舍,重挑选,便能把好果实呈现出来

  中国经典文学,往往是明德与义理共生,浩然之志和坚贞操守并存。把经典文学改编成戏剧,正可谓“好风凭借力”。经过千年流变的中国演剧观念,让观众能够在亦庄亦谐、亦悲亦喜中体会“和合之美”,感悟人生道理。

  从文学到舞台,尤其需要一种艰苦的、深刻的、对文学本体的感知,对文学本身传递的文化态度的体认。二度创作要有态度,最重要的是文化态度。文字中表现的精神,舞台创作者要尽可能展现出来。

  我对各种形式的创作改编深有体悟。改编,如同在丰收的果园摘果子,懂取舍,重挑选,便能把好果实呈现出来。作家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作,鲁迅先生称其表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小说是散文式结构,留白多,为话剧改编带来挑战。改编运用多时空、多角度、平行蒙太奇等舞台创新元素,通过表现主义戏剧的表演方式,呈现人物的形象魅力,将文学中的生死主题凝练为“生命的力量”。

  老舍先生用近百万字写就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人们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小说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话剧改编将其提炼为三幕戏,只保留了原作中的祁、冠、钱三家人,设置了一个说书人的角色,对小羊圈胡同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命运沉浮做出概括性的引述和描绘,将小说中的散点事件凝练成焦点。

  话剧《北京法源寺》改编自同名小说。话剧保持了历史正剧的面貌,也充满了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趣味。剧中人物间的冲突以相对集中的语言形式呈现,通过大量台词和大段独白产生戏剧冲击力。时空结构虽碎片化,但故事性没有弱化,思想的震撼力还在。话剧《北京法源寺》演出8年来,深受观众喜爱,为探索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叙事表达,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提供了参考。

  改编也是“转译”,用舞台美学让文字“立起来”。当年,在《四世同堂》剧本完成一稿之后,便开始舞美创作。因为舞美的空间设计,决定了下一稿的剧本结构。这是个有趣的创作现象,先讨论出一个可实现的舞台空间,而后将鸿篇巨制“装”进去,再按舞台空间流向铺陈文本。

  改编《生死场》时,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表现手法进行了一次整合。比如,中国戏曲的可变性、流动性、造型意识与西方表现主义戏剧手法,在《生死场》的舞台上都有呈现。

  文学始终是各类艺术创作的母体。演绎人生也好,讲述故事也罢,舞台艺术的文化立意和思想性是不可或缺的。新时代呼唤新的文学经典,戏剧愿与经典文学携手前行,共同创造文化新辉煌。

  (作者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恰当取材  重新结构

  王海鸰

  将文学表达转化为影视表达,除了技术上的运用,更有理念上的变化。改编不能止步于原作

  随着传播渠道的拓展,文学改编将是影视剧本创作的主流趋势。将文学表达转化为影视表达,除了技术上的运用,更有理念上的变化。改编不能止步于原作。

  改编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决定了剧本总基调。生活摆在那里,写什么、怎么写,向受众展现传递什么,由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决定。改编也要坚持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

  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生动写出改革时期工人群体的真实现状。这是严肃文学的价值所在。创作规律告诉我们,严肃文学更多是作者对生活经历的个人思考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电视剧是大众艺术,把相对个人化的严肃小说改编为让更多人有共鸣的故事,需要编剧恰当取材、重新结构。在《人世间》剧本动笔前,我决定调亮剧本的底色,将小说里苦难但真实生动的素材在电视剧里以温暖的色调来展现。

  对原作的取舍由剧本的戏剧结构决定。一部长达数十集的电视剧,故事主干或者说戏剧结构必须明确、扎实。故事主干相当于人体骨骼,编剧只能依据骨骼去填充血肉。原作里有的篇幅再精彩,偏离了主干,也只能果断舍弃。

  从小说到剧本还需要细节重建。重建的依据也是剧本的故事主干。文艺作品的经典母题就那么几个,真正使作品显出美丑高下、千姿百态的,惟枝繁叶茂的生命之躯。因此,主干之上还必须附着大小粗细不一却同样鲜活的枝叶,这棵树才会蓬蓬勃勃。若把故事看作一部剧的主干,情节、细节则是主干上的枝叶。而小说的细节和剧本的细节类而不同。多年来,我一直在小说和剧作里穿梭,最初写小说,后来写话剧。小说强调文字、淡化故事,话剧强调故事跌宕起伏,电视剧可看作话剧和小说的有机结合。小说和电视剧因传递方式不同,细节的表现方式必然不同。

  此外,改编剧本同原创剧本一样,需要写作技巧,也需要生活积累。有一次,剧组围读剧本后问我,剧本里那个从改革开放初期一无所有到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他做的是什么企业、如何成功?这个问题让我检索了一下过往的生活积累。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天津静海县的一家企业生活了一个多月,与员工同吃同住。我把那段生活用进剧本,剧本得以通过。这里用的是自己的直接生活。没有直接生活的,可以调用间接生活,比如读书。为写政商关系的戏,我读了大量相关图书,有的甚至翻看数遍。再如采访,《人世间》中需要写主人公周秉义解决某项目的资金困难,我带着这个具体问题采访相关人士,人家直接给我一个融资方案,我把那方案用进了剧本。当然,还可以借鉴他人的生活体验。

  剧本是电视剧的基石,生活是剧作者的根本,不论原创还是改编,在生活里“浸泡”是最有效的。创作者经历的一切、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会化作笔下的财富。

  (作者为编剧)  

  

  做足还原  大胆创造

  张  冀

  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二度创作”,需要实地接触更广泛的生活材料

  从《中国合伙人》到《亲爱的》,从《夺冠》到新近上映的《三大队》,最近10年来,我的电影剧本大多改编自真实事件、人物传记或者非虚构文学。

  真人真事,为剧本创作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群体世界。这当中,有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或并不了解的职业样貌、人物性格,比如盲人按摩从业者、男护士、运动队陪练员等;还有一些我自以为了解但其实知之甚少的群体,比如基层刑警、大排档经营者、长途货车司机等。讲述他们真实故事的作品中,往往充满有质感、出人意料的细节,这些都不是创作者坐在书斋里能“编”出来的。

  真实人物、真实事件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创作者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真实的养分。非虚构作品所提供的材料,包括人物身份、生活细节、心理特质等,构成了现实题材电影的故事基底和人物基础,帮助我更快更准确地进入创作。在创作“打拐”主题电影《亲爱的》时,一位被拐儿童的父亲对我说:寻子启事发布后,他一开始特别恨骗子骗他,给他提供假信息,连续几年毫无音信后,他又有点希望骗子来骗他,说明还有人记得这个事,找到孩子还有希望。这位父亲的心声,其逻辑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表现了“打拐”的复杂性、紧迫性,又体现了被拐儿童亲人的痛苦心情。

  改编首先是还原。做足还原工作,得根据原型或原事件的提示去做实地调研,去现场仔细观察,去接触真实人物,去搜罗巨细无遗的细节,对剧本进行补充和丰富。在创作电影《夺冠》期间,我到现场观看女排队员训练,还去了基层体校,看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们的训练和生活,力求触类旁通。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二度创作”,不能寄希望于通过采访原著作者就占有所有信息,在充分、深入理解原著的前提下,需要实地接触更广泛的生活材料。

  还原的另一层涵义,是要读懂原型人物的精神内核。在尊重的前提下,挖掘提炼原型人物、原型事件的主题密码和精神价值。对于电影剧本,人物的精神价值必须是重要的、有分量的,而不是虚飘肤浅的。电影《三大队》的剧本改编自约7000字的纪实文学。我在创作中,最首要的是续接原作的精神力量,即主人公程兵12年追凶的执著和坚定,我相信他的精神力量能够影响现实。

  还原之后还要创造。电影创作也是一种艺术虚构,在尊重和还原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者需要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非虚构文学或真实事件贵在真实,但在人物挖掘、情节铺排、情感渲染上常常并不符合剧本节奏要求,需要创作者根据电影创作的规律进行有效改编。

  在我看来,虚构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杰出的创作者可以运用艺术虚构能力,从表面的生活和事件里建构起一个观众完全想不到的精神世界,使其呈现超越原作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这是叙事艺术的本质。

  其实很多时候,交到编剧手上的非虚构作品或真实事件富有戏剧性,剧中创作反而要适当降低其戏剧性,否则太像“编造”的,很难让观众认同。这是创作的微妙之处,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三改”“三不改”

  李宝群

  编剧要热爱改编的小说,如果不认可原作,就不要改;要对原作有整体性的发现,没有看懂读透小说,就不要改;要有能力把文学转换成戏剧,没有再创作的能力,就不要改

  优秀文学作品是戏剧创作的重要资源。优秀作家有丰厚的生活积累,着力关注“人”、表现“人”、塑造“人”。优秀的文学作品饱含着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其中的人物、情节、细节、语言,都是从作者生命体验中提炼的,是用心、用情、用才华凝结而成的。深厚的生活体悟,灵动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形式样式……这些都为戏剧改编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应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之邀,我将《生命册》改编成话剧剧本。作者李佩甫在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中,构建了一个丰盈的艺术世界。改编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三改”“三不改”的原则:编剧要热爱改编的小说,如果不认可原作,就不要改;要对原作有整体性的发现,没有看懂读透小说,就不要改;要有能力把文学转换成戏剧,没有再创作的能力,就不要改。

  带着情感,“吃透”原作。改编《生命册》,我花了3年时间。反复研究小说,仔细揣摩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结构,寻找改编成舞台剧的各种可能性。李佩甫说,他把50多年的生活积累都放进了《生命册》中。我和导演、舞美、作曲前往河南采风,向李佩甫了解其写作动机、写作背景、写作中的种种想法……黄河辽远苍茫,大地岑寂苍凉,一个个村子,一户户人家,一处处生命现场,激活了我的想象,深化了我对原作的理解。小说主人公和我是一代人,我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融入其中。

  在“吃透”原作的前提下,保留原作最有价值的部分,特别是原作的“魂”与“神”,不能改丢了,否则辜负了作者,观众也会失望。

  戏剧化、舞台化,是改编提炼取舍的关键。一旦动笔,就要按戏剧规律干,扬戏剧之长,展戏剧魅力。改编者的“气场”和小说家的“气场”相互激荡,才能让观众得到戏剧与文学的双重美感。

  原作体量大,结构独特,叙事主干是主人公走出乡村闯荡,其间出现很多人物,展示了人物群像和各不相同的人生故事。戏剧是人物在情境中行动的艺术。我提炼出打动我的人物行动线及内心线,改编时保留“主干”,即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又保留最生动的“枝干”,即老姑父、梁五方、虫嫂、杜秋月等人的故事。3年间,多次调整剧本结构,人物在我心中“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选择戏剧叙事样式,建立舞台演出形态,对改编文学作品至关重要。我选择叙述体戏剧体结合、写实写意结合、再现表现结合的叙说样式,将多种表现手段熔于一炉,让演出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当前,戏剧演出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好戏少,震撼人心、生命力长久的戏更少。戏剧急需文学为之输血补钙。

  改编优秀小说将文学带回了剧场,它为戏剧注入新的能量。惟有戏剧文学出现突破,才能更有力地带动整个戏剧出现突破,不断向真正具有艺术品质的戏剧挺进。这种景象的出现,需要从剧作家开始,从戏剧创作开始。

  (作者为编剧)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4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李楠桦)
修复盐碱地 守护红海滩(美丽中国·冰天雪地看生态③) - 学看家本领 当行动派实干家

修复盐碱地 守护红海滩(美丽中国·冰天雪地看生态③)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6:17 来源: sp20240429

  盘锦湿地滩涂上的冰凌。   夏建国摄(人民视觉)

  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秋季景观(摄于2023年10月)。   李 明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地处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的辽宁盘锦市,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盘锦加大辽河口水域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冰雪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朔风凛冽,位于渤海辽东湾北部的辽河三角洲已经冰封。海水顺着潮沟蜿蜒而上,由宽变窄,在末梢开出一朵朵“冰花”。雪白晶莹的“冰花”与深褐色的潮沟、金黄色的芦苇一起,构成一幅冬日画卷。

  地处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的辽宁盘锦市,除水稻田外的各类湿地面积达249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0.84%。近年来,盘锦市坚持“生态立市”,加大辽河口水域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不仅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生态优先,强化湿地保护修复

  盘锦红海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存利的办公桌上,有一袋去年秋天采集的盐地碱蓬种子,塑料袋口微微敞开。

  “种子在11月初采集,准备在第二年清明前后播种,这期间储存湿度要保持在15%左右。”丁存利说。

  盐地碱蓬是红海滩的“主角”,也是湿地生态的“晴雨表”。每年夏秋时节,生长茂盛的盐地碱蓬将滩涂覆盖,仿佛一块巨大的红色地毯向浅海延伸。作为湿地上的先锋植物,盐地碱蓬能适应盐碱环境,经它改良过的滩涂,才能生长出芦苇、菖蒲。辽河、大辽河、大凌河三条河流从盘锦入海,河海交汇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由海向陆、红滩绿苇的壮观景象。

  “湿地的生态环境是景区发展的本底。”丁存利回忆,几年前,由于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的盐地碱蓬退化,滩涂裸露,客流量一度大幅下降。

  2019年,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开始实施盐地碱蓬湿地修复工程,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围绕辽河口水环境及红海滩湿地生态修复开展科研工作。景区专门成立了盐地碱蓬生态修复队伍,根据科研成果采取补植种植、潮沟疏浚、降滩改造、储水扩容、增殖放流等保护修复措施。

  这个冬季,丁存利正对盐地碱蓬种子做催芽实验:将盐地碱蓬种子均匀平铺在托盘上,浸于水中,放置在0摄氏度恒温箱内,观察其出芽情况。“这是为试验冬季冰封种植方法做准备,如果可行,未来我们将采取冬季播种后泼水冰封的方式,以减少春季播种时因潮水冲刷造成的损失。”丁存利介绍。

  2021年至2023年,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累计实施潮沟清淤及降滩开挖土方25万余立方米,增殖放流沙蚕、弹涂鱼共计200余万尾。景区盐地碱蓬覆盖面积由2018年的2000亩扩大到2023年的2.5万亩。

  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的湿地修复工程,是盘锦市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缩影。2014年以来,盘锦辽河口湿地连续8次成为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累计投入资金1.78亿元,盘锦“退养还湿”工作累计恢复湿地8.59万亩,恢复自然岸线15.77公里。

  开展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

  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内,道路向海一侧,层层芦苇迎风摇曳;背海一侧,收割后的稻田留下整齐的稻茬。高亢的鸟鸣声忽然传来,抬头一看,四五只丹顶鹤正在空中飞翔。

  “苇田为丹顶鹤提供了天然栖息地,稻田残留的稻谷为它们提供了越冬的食物,冬季到景区的游客经常能邂逅野生丹顶鹤,丹顶鹤漫步冰雪苇海间的画面更是吸引了一众摄影爱好者。”丁存利说。

  盘锦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作为丹顶鹤自然繁殖和越冬的重要区域,盘锦从1990年起开展丹顶鹤人工繁育工作,2012年建立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先后采用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以及自然繁殖与人工孵化相结合、异巢并卵等方式开展试验研究,逐步提高丹顶鹤人工繁育成活率。

  “2016年至2023年,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累计人工繁育成活丹顶鹤356只,仅去年就成功繁殖85只雏鹤。”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主任李玉祥介绍,人工繁育丹顶鹤技术不断成熟,为丹顶鹤野外种群复壮打下了基础。

  辽河入海口附近,一间丹顶鹤饲养笼舍成为一道别样风景。笼中有40余只幼鹤,笼外有两只成年野生丹顶鹤。

  “这40余只幼鹤都是去年4月人工繁育的,7月从相邻的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转移过来,计划今年2月转至较远的野化基地进行野化训练。两只成年鹤是我们2021年野化放归的丹顶鹤,正在此停留。”李玉祥说,在景区内设置暂养的笼舍,主要是出于幼鹤分散和方便工作人员照料的考虑,同时又能借助景区开展关于丹顶鹤的科普宣传,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016年,盘锦在辽河口右岸建立了丹顶鹤野化基地;2017年起,盘锦开始将人工繁殖的140只丹顶鹤分11批次陆续转至野化基地,并于2021年全部放归野外。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在盘锦地区发现野化丹顶鹤繁殖巢7处,繁育幼鹤9只;2023年繁殖期间调查发现丹顶鹤筑巢14处、出雏15只。

  “现在景区每年冬季收割芦苇时,都会专门留下一部分,为丹顶鹤越冬提供栖息场所。在鹤舍旁边建有红海滩生态文明馆,定期开展中小学生科普研学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丁存利说。

  冰雪景观,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1月上旬,辽河三角洲附近最低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沿着廊道深入滩涂,远眺海岸线,凸起的冰凌隐约可见。

  每年12月至第二年2月,盘锦河口冰封,河冰、海冰逐渐向大海延伸,经过潮涨潮落间的相互挤压、层层堆砌,在滩涂上形成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的冰凌景观。这些冰凌既可为盐地碱蓬的生长提供低盐水分,也是盘锦冰雪旅游的独特资源。

  “一夜之间,冰凌便有三四米高!”丁存利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力量,“再经过几次大潮,现在远处的大量冰凌会被推到近岸的区域,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举办一场冰凌穿越挑战赛。”

  近年来,盘锦的冰凌穿越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户外爱好者,也逐渐从专业性的挑战赛拓展至大众化的全民体验活动。

  眼下,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正在为雪地龙舟、雪地陀螺等冰雪项目浇灌冰场,还开辟了冰上美食区域,丰富游客的冬季旅游体验。

  “最近,我们将举行冰凌穿越挑战赛,让大家在徒步中亲近大自然,享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盘锦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舒然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9日 14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