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维度看中国|(八)厚积薄发铸就中国厚度

发布时间:2024-04-28 00:04:23 来源: sp20240428

  编者按:   2023年12月1日出版的《国资报告》杂志为您带来特别策划《十个维度看中国:走进新国企·打卡新坐标》,重磅推出十篇系列评论,在去年“坐标中国”整合互动传播的基础上,从十个维度系统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资国企系统的实践伟力。   今天,我们为您分享第八篇《厚积薄发铸就中国厚度》——

十个维度看中国:

走进新国企·打卡新坐标

策划 · 闫永 郭大鹏 刘青山

执行 · 曹婷 龚梓谦

《国资报告》杂志2023年第12期

八 厚积薄发铸就中国厚度

文 · 本刊评论员 龚梓谦

《国资报告》杂志2023年第12期

  宝武集团太原钢铁,一卷钢箔,薄如蝉翼,厚度只有头发丝六分之一,甚至可以在剪刀之下化作剪纸艺术品,被形象地称作“手撕钢”。

  “手撕钢”为何能够代言“中国厚度”?从手机折叠屏幕、传感器薄膜片到航天压力传感器和核电站防护服,“手撕钢”的身影频频出现,被誉为“钢铁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在过去,这项材料一直被德国和日本垄断。2020年,我国自主研发的0.015mm“手撕钢”实现世界首创,带动了超导、微孔加工等一系列重大工艺技术的发展,引领了世界不锈钢超薄带钢的发展方向。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钢产量不到世界的1/200,到钢铁产量成为全球第一,再以“手撕钢”在钢铁的高精尖领域摘得桂冠,中国厚度来之不易。轧制技术如何优化?机械设备的精度能否达标?生产线运转的参数是否稳定?钢铁冶炼的工艺还能否精进?薄薄一片“手撕钢”,以行业系统性的提升,诠释了何为厚积薄发。在厚与薄的辩证之间,我们还能找到一些关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启示。

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生产的“手撕钢”等不锈钢产品 , 是航天工程、新能源汽车等企业的生产原材料,图为生产车间一景

  厚积薄发需要扭住改革的“牛鼻子”,积蓄人才的厚度。改革步入深水区,人才成为新一轮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要素。“人才池”太浅、梯队不完善或是队伍青黄不接,都难以把改革的事业一茬接一茬向前推进。面对改革的“硬骨头”,让尖兵更尖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做法不能以牺牲队伍的“厚度”为代价。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的长期性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市场规律,都要求我们保证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在干部队伍培养方面,要把配强领导班子作为关键环节,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按照20字标准,在锻造高素质专业化领导干部队伍上持续发力。对于关键岗位,还要强化AB角配备,突出补位保障和应急容错能力建设,确保后继有人。在企业治理层面,应当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完善和优化选拔、评价、激励和约束等制度抓手,灵活运用“揭榜挂帅”“赛马机制”“一人一策”等机制工具,避免出现人才厚度高与管理效率低的矛盾。

  厚积薄发需要把牢发展的“定盘星”,做实产业的厚度。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必定要拥有完整的、先进的产业链,而且要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标准化程度,不能有太多脆弱的环节和“卡脖子”难题,绝不能出现产业体系空心化。关键技术问题攻关,“一枝独秀不是春”,单兵作战往往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集全产业链之力,博采众家之智。我国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已经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使我国实体经济底盘更稳、产业升级根基更牢。在避免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前提下,我们要营造更良好的营商环境,围绕头部企业实施延链补链工程,帮助中小企业集群式、抱团式发展;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基地,组成有骨有肉、多维立体的产业集群;让政策、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起来,发挥乘法效应。产业厚度进一步形成以后,高端制造业的完整体系,叠加中低端制造业的规模优势,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将明显提升,将更有信心应对冲击。

  厚积薄发需要画好团结的“同心圆”,涵养文化的厚度。当今的时代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也是新中式、国潮风成为“顶流”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对于企业来说,唯改革者进。改革之革,在于革新,直面深层次矛盾,总会触及利益、面临阻力,尤其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因此,把改革推向深入,就要以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求出“公约数”,以厚积薄发的文化底蕴画出“同心圆”。国资央企应自觉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贯穿到党的建设和治企兴企全过程各环节。总的来说就是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历史中吸取宝贵的精神实质,打造传承的长效机制和践行载体,对内激活先进的文化因子,实现文化资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外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守正创新地输出文化价值,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底色。

  钢箔越做越薄,产业越做越厚,底气越做越足,国力越做越强。国资央企还将继续厚植优势、厚筑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国资报告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润泽】
看快舟火箭的“创”与“闯” - 也门胡塞武装称在红海袭击美英船只

看快舟火箭的“创”与“闯”

发布时间:2024-04-28 00:04:24 来源: sp20240428

  【新亮点】

  ◎本报记者 付毅飞

  1月11日,“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天行一号02星”送入轨道。这是该型火箭在18天内连续第四次发射成功。

  记者从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箭公司)了解到,最近一年来,快舟系列火箭创造了“8战8捷”的发射佳绩、7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通过长程热试车考核、可重复使用技术试验箭完成垂直起降试验……“快舟”正在用“创”的思路和“闯”的势头加大发力商业航天产业,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2020年,入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快舟火箭产业园正式投产。面对我国日益旺盛的商业卫星发射需求,火箭公司充分发挥产业链中游角色,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速快舟火箭由“零售”向“批产”转型,用创新为区域航天产业发展“闯”出增量。

  该公司通过打造通用化、模块化批产制造方案,钻研轻量化、标准化星箭适配方案,用高性价比的“货架式”成熟供给模式,吸引了诸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逐步聚“链”成“群”。

  在快舟火箭近一年实施的8次发射任务中,有5次执行的是“天目一号”星座批量发射任务。该星座的总装集成单位就位于快舟火箭产业园对面的卫星产业园。相隔不到百米的距离,给任务沟通协调、星箭联合试验等带来了极大便利。这样的“群友”合作模式,成为区域航天产业发展的优质范本。

  分属孝感航天产业片区的江北公司、红峰公司等传统航天企业,也通过“结缘”快舟,纷纷开始在商业航天领域施展拳脚。

  在深耕固体火箭领域的同时,快舟火箭正跻身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新赛道。火箭公司与湖北省联合成立航天液体动力湖北工程研究中心,陆续打造液体发动机冷态试验和热试验能力,各项关键技术验证正稳步推进。

  在这一创新过程中,分属孝感航天产业片区的红阳公司和分属宜昌航天动力产业片区的江河公司、分别参试快舟液氧甲烷发动机、垂直起降演示验证等任务的系统热试车、关键系统配套等环节,逐步涉足液体火箭领域。传统航天企业通过“快舟方案”被赋能多元发展动力。

  立足固、液运载火箭技术,火箭公司正在结合区域内航天、船舶、机械制造和激光等资源,推进产业创新,建立多元、敏捷、垂直的产业链体系。

  2023年6月9日,“快舟·锐科激光”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和中国激光两大IP成功联手,激光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快舟多款新型号火箭研制。

  近年来,快舟火箭多型号研制任务并行,零部件、工装和工艺加工需求直线上升。对此,武昌船舶重工、华夏精冲等多家传统产业企业,纷纷以承揽工装加工、工艺焊接等工作的方式加入航天“朋友圈”,并通过完善航天质量文化和打造航天工业标准,推进自身产业升级。

  快舟火箭开放融合的产业思路正逐步辐射更大区域。湖北荆州、襄阳多家企业也承担起快舟部分新型号外协配套工作。河南省一家器械制造企业通过参与快舟某关键技术验证任务,如今已开始面向社会批量承揽某部组件制造任务,同时将航天质量精神作为重要企业文化。快舟火箭正在“以辐射带聚集”,推动更多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