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贡献

发布时间:2024-04-28 10:49:08 来源: sp20240428

原标题: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贡献

 “从春节的历史与礼俗文化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其蕴蓄与传承的丰厚文化价值。”1月22日,“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40场举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作题为《春节的历史与文化》的演讲,引发热烈反响。

“听了今天的讲座,我进一步了解了春节习俗的由来和文化内涵,深受启发。”来自深圳市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高坛说,“春节习俗的美好寓意和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自豪和尊重。”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助理陈能军认为,春节承载了中华民族岁月轮回的时间智慧、家为国本的伦理诉求、美美与共的全球文明观。“我们要让‘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陈能军说。

深圳报业集团职工洪鹏辉表示,听完萧放教授的讲座,对春节的意义、历史、文化和当代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也对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更加期待:“忙碌了一年,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享受的是天伦之乐、生活之美。我们对春节的重视与传承,不仅在于节日的形式,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家’的价值,与巩固这种价值的礼俗。”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不断传承和弘扬春节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延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来自罗湖区文明办的龙彩怡说。(记者严圣禾)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榆林·陕北民歌展”亮相中国工美非遗馆 多媒体活态展演带来沉浸式体验 - 2024年元旦假期首日火车票今起发售

“榆林·陕北民歌展”亮相中国工美非遗馆 多媒体活态展演带来沉浸式体验

发布时间:2024-04-28 10:49:09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北京12月28日电 (记者 应妮)说起陕北民歌,人们常用“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来概括,这分别对应的是《东方红》《哀乐》和《春节序曲》。陕北民歌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榆林·陕北民歌展”28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以陕北经典民歌现场活态展演为主线,配合多种的展陈手段,力求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各类民间歌曲的统称。其品类丰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等共两万七千余首。陕北民歌直接产生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与当地人的语音腔调、地域性格、生存环境、生活情感等联系紧密。

开幕式现场表演。 主办方供图

  陕北人善于把他们在生产劳动、节日庙会、苦难、忧愤、爱情、婚姻中的种种感受用民歌表达出来,矢口即兴、随性而歌,它高亢粗犷、质朴率真而又委婉悠扬,展现出黄土高原独具的地域风格特点。因此陕北民歌也被誉为一部揭示陕北黄土高原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

  陕北民歌的蕴藏十分丰富,从1938年被鲁迅艺术学院的音乐家们发现以来,记录、整理活动从未停止。从现有资料可见,“陕北民歌”这一概念是在1939年正式出现;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成立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后,发表陕北民歌收集整理成果,文学系对民间文学材料加以整理,筛选出400多首陕北民歌编为《陕北民歌选》,标志着陕北民歌从口头传唱到书面记录的第一次转变,是陕北民歌发展历史的里程碑。

展览现场的沉浸式区域。 主办方供图

  此次展览展示内容分为序厅、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守望非遗留住根脉、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等篇章,展览面积约3200平方米。记者看到,展览现场有一处沉浸式展区,模拟了陕北地形地貌,在多媒体手段的运营下营造出瀑布的壮阔、高原的寂寥、窑洞的静谧,歌手、演员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放歌和表演,瞬间就把观众带入到情境之中。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人周庆富表示,展览以陕北经典民歌现场活态展演为主线,配合多种的展陈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将陕北民歌的“古与今”“形与魂”“人和物”“静与动”充分呈现出来。举办“榆林·陕北民歌展”是该馆展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重要探索,希望大家共同为非遗活态传承、讲好非遗故事、传播好非遗声音贡献力量。

嘉宾共同启动展览。 主办方供图

  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将持续展出至2024年6月27日,其间榆林市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将举行多场活动。(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