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玩“剧本杀”宣教反诈 用心守护“银发族”的钱袋子

发布时间:2024-05-04 13:19:09 来源: sp20240504

原标题:养老金融|玩“剧本杀”宣教反诈,上海银行美好生活工作室服务再创新

玩“剧本杀”学反诈知识、导银志愿者“1+1”宣教、网点“火眼金睛”拦截诈骗……上海银行依托“美好生活工作室”,积极下沉社区,将“反诈课堂”送到家门口,用心守护“银发族”的钱袋子。

网点防诈“火眼金睛”

“我身在海外,遇到一点麻烦,能不能把我的财产给你保管!”“朋友,请你帮帮我,我马上就要回国了。”近日,市民陈阿姨连续两天来到上海银行江川路支行,想要给“外国网友”转账,帮助对方渡过难关。

在上海银行网点,陈阿姨要求办理8万元定期提前销户并转账。由于金额较大且涉及提前支取,银行工作人员当即仔细了解情况。原来,不久前陈阿姨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朋友”,聊天后发现非常投缘,并以兄妹相称。这位“兄长” 在国外当兵,有一笔外汇和一些贵重物品要快递给陈阿姨,请她帮忙保管。该笔汇款用于支付快递费,但实际收款人并非这位“兄长”,而是另有其人。

这一情况顿时引起网点工作人员警觉。经陈阿姨同意,工作人员浏览了聊天记录,发现“兄长”的聊天头像、言语等较为可疑,随即向闵行公安分局碧江路派出所报警。同时,网点工作人员协助客户关闭了手机Facetime功能。

民警接报来到现场后,与网点工作人员共同对客户进行了反诈教育,及时避免了陈阿姨的资金损失。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次日,陈阿姨再次来到网点,表示妹妹生了龙凤胎,要转6000元红包;并坚称这次不是电信诈骗,还主动拿出与“妹夫”的聊天记录。

“敏感”的网点工作人员发现,这位“妹夫”的头像也是个外国帅哥,其聊天的语气更是让人疑点重重,甚至教唆陈阿姨不要和银行工作人员过多交流,就说家里女儿要交学费。网点怀疑,陈阿姨是被诈骗团伙用多个QQ账号轮番诈骗,当即再次进行劝说并报警。

至此,网点累计帮陈阿姨成功拦截8.6万元电信诈骗资金。如梦初醒的陈阿姨也惊呼,如此多的破绽竟都被自己忽略了。她连连感谢上海银行,为自己时刻守牢“钱袋子”,更是特地写信表达谢意。

上海银行网点员工“火眼金睛”识骗的本事是如何练就的?“之前,分行专门邀请反诈专家黄奕警官开展专题培训‘以案说法’,黄警官提及的诈骗实例对本次反诈事件的快速识别和拦截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网点表示,平时的培训学习必不可少,此外还有对老年客户服务时的用心与关心,已经让“反诈”成为日常服务的一部分。

上海银行市南分行辖内各网点成功堵截多起电信诈骗,已累计为客户拦截资金近500万元,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守护好钱袋子”,得到客户及区反诈专班的充分肯定。

美好生活工作室玩起“剧本杀”

除了发放宣传折页、普及金融知识教育、讲解时下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例等多种宣教方式,上海银行还玩起“剧本杀”,用创新的活动,帮助老年居民筑牢反诈防火墙。

前不久,上海银行长宁支行再出“新招”,与周边对口的3个街道,开展多场《防范金融诈骗》剧本杀活动。结合时下“时髦”的娱乐方式和新型电诈案例,让老年居民通过角色扮演、剧情演绎的方式,沉浸式体验“被骗”的陷阱和套路,绕过反诈意识深入人心。

导银志愿者日常宣教“1+1”

上海银行以“美好生活工作室”进社区服务为落脚点,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月,进一步践行金融为民服务宗旨。为守护好银发一族的“钱袋子”,扩大老年人反诈“知识网”, 网点积极下沉社区,将“反诈课堂”送到家门口。

围绕银发一族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案件频发的风险焦点,上海银行制作反诈提示,把防诈知识总结成简单好记的口诀,制作成生动有趣的长图、视频和知识课件等,方便老年人理解,提高宣教精准度。

与此同时,还将风险提醒融入服务规范,导银志愿者日常落实“1+1”宣教动作——通过一张反诈折页,一句防范提醒,让消保宣教不停歇。

在各种宣教活动中,老人们联系生活中时常接到的电话、短信等“吃不准”的情况互动提问,增加反诈知识。

目前,上海银行“美好生活”工作室在申城已有百家。除了金融知识和反诈宣教安排,工作室还借助手机银行、pad银行、云网点等数字金融手段,让老年客户在“美好生活工作室”即可办理包括密码挂失、大额存单、理财产品购买等各类业务,努力为广大老年客户获取金融+非金融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服务到家”。

作为服务上海逾500万老年客户的金融国企,上海银行通过专门设施、专属产品、专享服务、专业队伍“四专”适老特色服务,传递“贴心、舒心、放心、开心、暖心“五心”体验;并持续宣导金融政策、提示金融风险,推进行业诚信文化建设,增强人民群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和获得感。(徐梓宁)

(责编:曹淼、李源)
人民来论:细数人民法院工作的三个“看得见”“走得远”“摸得着” - 多国央行行长热议控通胀:限制性货币政策需维持较长时间

人民来论:细数人民法院工作的三个“看得见”“走得远”“摸得着”

发布时间:2024-05-04 13:19:10 来源: sp20240504

“用心办好百姓身边案,用情断好百姓家务事。”“司法当好民营企业‘老娘舅’,重在真厚爱真严管!”“社会在发展,司法须前行。”……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金句频出。一句句新“法谚”铿锵有力,回应百姓关切,彰显担当作为。近年来,人民法院把握问题导向,树立需求意识,让司法为民“看得见”,公平正义“走得远”,便民惠民“摸得着”。

看得见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效显著。人民法院深入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要求部署,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能动司法,做实“公正与效率”,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专业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强条线指导,加强知识产权诉源治理,推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发布2023年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发布知识产权十大案件和五十个典型案例;发布电影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及司法建议;发布10件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一桩桩一件件,体现了人民法院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坚持能动司法,通过司法建议等推动重点领域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让法治为创新插上“翅膀”,引领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热爱创新创造。

走得远之——打击犯罪行稳致远。2023年,人民法院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权、财产权,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促进社会大局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发布危害药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四个最严”,有力震慑危害药品安全犯罪;与最高检共同印发《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对新形势下统一酒驾醉驾的司法标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供依据。在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道路上,人民法院一马当先,明确正当防卫、危险驾驶的适用情形,聚焦急需解决的法律适用,及时出台配套司法解释。人民法院让百姓真真正正感受打击犯罪的“保护力”,成为保障人权的“受益者”。

摸得着之——案例库建设硕果累累。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开放。案例库的上线,对于统一裁判思路、理念、规则的作用“多多”,是给全国法院法官的“止渴良药”,也是给人民群众看得懂、说得透的“诉讼良方”。打官司不再是件头疼麻烦的事,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以及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案例库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这背后,是减轻诉累的灼灼努力,更是司法为民的殷殷深情。一个案子胜过一打文件。多年来,人民法院用一件件鲜活的案例、一次次贴心的司法服务,用法治力量引导人民群众用法、尊法、守法、向法,真正实现了“法安天下,德润民心”。

(责编:尹深、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