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清朝有哪些灵活多样的高端操作?

发布时间:2024-04-27 15:18:11 来源: sp20240427

  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清朝有哪些灵活多样的高端操作?

  |“大一统”的巅峰与西方的挑战之①(上)

  开栏的话:

  中华文明从夏商周开始,渐渐形成天下体系,王朝更替之上,有天下普遍秩序。

  清朝开疆辟土,撤长城之防,形成道统与政统合一、兼容华夷、江山空前统一的大一统格局。

  康乾盛世之期,清廷翦除三藩,改土归流,尊藏传佛教以治蒙藏,戡定西北,收复台湾,统合农耕与游牧社会,有效整合广袤疆域内的所有族群、文化和地域。有清一代,天下体系最终演变成广土众民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持续侵入中国,天下体系受到根本性冲击,清朝统治秩序遭遇全面危机,丧权失土,边患内乱纷起,社会反抗频仍。但恰恰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空前深化。面对外侮,“中国人”逐渐成为“天下子民”共享共有的身份归属。

  本专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用四篇文章梳理清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大一统”的历史巅峰。

  一、撤长城之防

  有清一代,中华文明传统形式的政治“大一统”达到历史巅峰。清朝兼承元明两季之王朝统绪,“继前统,受新命”“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此大一统,不只是传统“天下观”中那个只有中心而没有边界、礼仪之邦与蛮夷之地存在文化分野的“天下”,还是“华夷五方”共享外围政治边界,内部实现政治实体化,格局全新的“天下”。

  清朝崛起于长城之外。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称盛京,将西起山海关、东迄鸭绿江边的辽东边墙改称“盛京边墙”,并在其基础上,建立起另一套完备的长城防御体系,即后世所称辽东柳条边中的“老边”。

▲1820年清疆域图。(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清代柳条边遗址。(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长城不仅是一个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一个社会边界的象征。长城内外,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相互交流,也相互戒备。

  1636年,努尔哈赤去世10年之后,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改族称“女真”为“满洲”,争天下之志已不在柳边之内,甚至已不在长城之外。1644年,皇太极去世仅半年后,多尔衮率八旗军越长城而入,大清王朝一统江山的时刻终于到来。

  彼时长城之用,如清史专家戴逸所见,“皇太极称帝前后,数次入关侵扰,掠夺大批人畜财物,却不敢立足于内地,除了清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纷纷起来反抗外,其重要原因是明军仍然控制着山海关以及关卡锦州等地,所以清军不敢在内地多停留。”甲申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朝灭亡。旋即,多尔衮受吴三桂“乞师”,入山海关,一举击溃李自成军,长城破防。

  入主长城之内,清廷以“礼”服人。多尔衮出兵,理在“用是率仁义之师”,甫一进京,即“为崇祯帝发丧三日,具帝礼葬之。”顺治帝沿用明故宫,谕“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完全遵照皇太极对古圣王之成法“仿而行之”的成命,无丝毫夷蛮之气。清帝不仅派专人护卫明皇陵,康熙、乾隆皆亲自拜谒明孝陵,行三拜九叩大礼。

  清初“天下一家”最重要之象征,是康熙撤长城之防。

  1691年,康熙谕诸臣:“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认为“本朝不设边防,赖有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若有变动,或在中国,蒙古断无此虑。”“不修长城”之举,却充分展现出清代融通华夷的进取气象,一扫宋明以来动辄强辨华夷的防御心态。

▲万历十年(1582年)明朝形势图。(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康熙展边后柳条边示意图。(图片来源:明清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长城因险而御,帝都因德而强。康熙帝论帝都,“王畿乃四方之本,居重驭轻,当以形势为要。则伊古以来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险,则又巩金瓯之要道也。”其后,“在德不在险”之论亦为乾隆、嘉庆、道光等清帝反复提及。

  有清一代,长城的定位由“恃险”过渡为“恃德”,进攻/防御、农耕/游牧二分意义上的“长城”退场,转而以消解族群差异与社会隔阂的立场弃长城而不用,“大一统”价值观念重塑长城内外的社会空间,渐渐消损的长城由此成为大清天下“中外一体、内外一家”的具象呈现。

  二、统一疆域的最终形成

  清代“大一统”是有着较为明确地理界限的实际统治疆域。谭其骧将“历史上中国”的范围规定为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根据嘉庆《大清一统志》,到1820年,清朝统治疆域包括称为“本部”的十八省,称为“藩部”的内外蒙古、青海蒙古、唐努乌梁海、西藏、新疆等广大地区,北至恰克图,南至海南岛,西至葱岭巴尔喀什湖,东至黑龙江库页岛。这个“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基础。

  清代“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是一个从局部一统到全国统一的渐进过程,其中包含了多样化的政治策略和政治实践,逐次将东北、蒙古、中原、西域、青藏高原、台湾等地一一纳入大清王朝的疆域版图之中。

▲《大清一统志》书影。(图片来源:中华古籍资源库)

  统一中原、南方及西南地区。清问鼎中原亦非一日之功。清军自入关至南明永历帝在昆明受缢,历时18年,相继攻灭李自成大顺政权、南明弘光政权、张献忠大西政权、南明隆武政权及永历政权。这些统一战争,有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统一东北。清军入关之前,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的经营,东北女真、索伦、蒙古各部均降附,外兴安岭以南、贝加尔湖以东的广大地区,完全归清所有。

  统一蒙古诸部。“蒙古以瀚海为界画,其部落之大类有四:曰漠南蒙古,曰漠北蒙古,曰漠西厄鲁特蒙古,曰青海蒙古。清初,漠南蒙古臣服最先。至康熙初年,而漠北喀尔喀三次内欵。及亲征准格尔,而青海蒙古诸部来庭。惟漠西厄鲁特部,至乾隆年间始征定焉”。

  明末,继漠南蒙古并入清朝版图后,1638年漠北蒙古与清商定“九白之贡”。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在多伦与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札萨克图汗、车臣汗会盟,漠北蒙古正式纳入大清版图。终清二百余年,喀尔喀蒙古内部稳定,成为拱卫大清北部边疆的长城。

  漠西厄鲁特蒙古,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康熙初年,准噶尔部噶尔丹崛起,勾结沙俄,进攻喀尔喀三部。康熙帝三次亲征,历八年击败噶尔丹。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乘准噶尔部内乱,进军伊犁,俘获其首领达瓦齐。不久,和硕特部拉藏汗之孙阿睦尔撒纳举兵叛乱,攻陷伊犁。翌年清廷击败叛军,阿氏逃入俄境。次年春,叛乱平息。

▲乾隆御笔“京县郊南亲劳军”碑文拓片(正面)。(陈烨 供图)

  清入关前后,漠西和硕特部顾始汗结束青海各部割据局面,与清政府建立隶属关系。雍正六年(1728年),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作乱青海,挑起战端。清廷历经数月平定叛乱。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南疆)叶尔羌首领布拉尼敦、霍集占兄弟举兵叛乱。清军历时两年平定叛乱,就地处死霍集占兄弟。1762年,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辖境东到哈密和巴里坤、西到葱岭和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北到巴尔喀什湖和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南到昆仑山。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用兵西北,历时七十余年,清廷彻底荡除天山南北的分裂势力,完全统一西北蒙回诸部。

  统一西藏。清初,西藏即与清政府建立隶属关系。噶尔丹兵败而亡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一度控制漠西,并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占领西藏,烧杀劫掠。清廷发起“驱准保藏”之战,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兵分三路,挫败准部势力,平复西藏。此后清廷强化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除逆抚顺,绥众兴教”,利用藏传佛教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确保北部和西部广袤边疆的社会稳定,巩固清朝在蒙藏地区的统治权威。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夏,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筵宴班禅及其随行喇嘛、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杜尔伯特亲王,土尔扈特及回部贵族、喀什噶尔伯克、金川木坪土司等44人,这场盛宴成为清朝整合边疆政治成果的一次总体呈现。

  统一台湾。清初,郑成功军队驱逐荷兰殖民势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但郑氏奉明朝为正朔。康熙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设府置县,隶福建省。

  从世界史视角出发,大清王朝兴起之际,正是大航海时代到来,殖民主义开始扩张;欧洲“三十年战争”惨烈收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国家主权观念正式出现之时。此时,中国的边疆已被殖民势力觊觎。沙俄对北方领土虎视眈眈,西班牙、荷兰殖民者接踵而至台湾,廓尔喀两度侵入西藏。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福康安率军将廓尔喀军逐出西藏,各族人民从此开启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一种新的凝聚力,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这种力量,后世将称之为“中华民族凝聚力”。

  (待续)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监制 | 王翔宇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付子豪】
千年运河千里行收官:江南文化“满满一船”来北京 - 中使馆提醒:妥善办理坦桑尼亚入境签证

千年运河千里行收官:江南文化“满满一船”来北京

发布时间:2024-04-27 15:18:12 来源: sp20240427

   中新网 北京11月1日电 题:千年运河千里行收官:江南文化“满满一船”来北京

  记者 王题题

  为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大运河沿线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10月31日,作为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的重头戏之一,从大运河南端杭州码头扬帆的“千年运河千里行”采风团,历时三天,抵达北京通州漕运码头。

“千年运河千里行”采风团抵达北京通州漕运码头。   主办方 供图

  现场,大运河北端以知名画家——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纪晓岚七世孙纪清远为代表迎接采风团到来,并将其墨宝赠送给杭州“送花姑娘”陈喜悦,陈喜悦则赠其杭州龙井茶叶作为回礼。同时,陈喜悦还为北京民众送上杭州百年老店方回春的膏方香囊、网红书店晓风的文创丝巾以及运河画家吴理人的作品等,分享来自杭州的江南文化。

纪晓岚第七世孙纪清远与杭州“送花姑娘”陈喜悦互送礼物。  主办方 供图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国家文化名片和世界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大运河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传唱着中华民族浩荡奔腾的历史壮歌,也赠给了沿线一座座繁华的城市。

  此次“千年运河千里行”文化漕运活动,开启了一段新时代文化漕运之旅。

  为期三天的沿大运河北上行程中,采风团们乘坐杭州市商旅运河集团“运河”号客船从杭州拱墅出发,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途经浙江嘉兴,江苏镇江、扬州,北京通州等地,在运河沿线城市开展丰富的运河文化交流。

  其间,采风团成员们在塘栖古镇体验非遗糕点制作,品尝运河传统味道;在镇江坐船横渡万里长江,体验“京口瓜洲一水间”;在扬州开展的运河文化交流活动中,被誉为“西湖第十一景”的杭州西湖女子巡逻队亮相瘦西湖,与扬州民众同框送惊喜。而同时亮相的两位杭州市世界遗产金牌文化特使朱慧、董臻感叹,“大运河生生不息”“大运河是挖不完的宝藏”。

  当天抵达北京通州漕运码头后,作为此次“千年运河千里行”采风团成员代表,身着汉服,背着竹篓的国风博主杭州“送花姑娘”陈喜悦与挑着担子的伙伴“货郎一青”,一同将从杭州带来的百年老店方回春的膏方香囊、网红书店晓风的文创丝巾以及运河画家吴理人的作品等,赠送给北京市民游客,分享来自杭州的江南文化。

  收到杭州龙井茶叶的纪清远作为回馈,在现场挥毫写下“千年运河千里行”作为回礼相赠。

纪晓岚第七世孙纪清远挥毫写下“千年运河千里行”七个字。    主办方 供图

  同时,纪清远还分享了祖上纪晓岚曾随乾隆皇帝坐运河船下江南杭州的故事。他认为,千年大运河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此次活动也是将江南文化实实在在带到了北京,让京杭两地在新时代再续前缘。

  而在北京的后海,杭州“送花姑娘”陈喜悦与“货郎一青”吸引了北京市民游客的目光,还有来自广西艺术学院学生在现场献艺,清唱广西民歌,现场氛围可谓十分热闹。

杭州“送花姑娘”陈喜悦和“货郎一青”在北京后海吸引了到此旅游的广西艺术学院学生现场献艺及合影。     王题题  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千年运河千里行”文化漕运活动将实时拍摄成《千年运河千里行》纪录片,最终将在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开幕式现场播放。

  作为此次活动主办方之一,北京市委宣传部国际传播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张轶群介绍说,此次“千年运河千里行”活动是2023京杭对话的子活动之一。京杭对话旨在打造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开放平台、合作平台、传播平台、国际平台,已成功举办三届。本届活动突出文化性、合作性、国际性、引领性、群众性,聚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以运河为媒推动国际传播,推动运河沿岸城市在文脉流动中共建、在经济流通中共赢、在生活方式流行下共享,进一步提升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影响力、传播力。

杭州“送花姑娘”陈喜悦和“货郎一青”在北京后海为杭州市民游客送杭州特色文创产品。      王题题  摄

  据悉,本次活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主办,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扬州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新闻发展中心、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市商旅运河集团承办,并得到了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杭州水陆交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支持。(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