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作家同游浙江衢州 领略胜景共著中华文章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2:42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衢州11月16日电 (记者 张斌)“我们不妨循着常山江上、宋诗之河,体验千年前唐宋名家们身历其境而留下的隽永诗词;也可以沿着廿八都古镇的小径,感受这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相信参访的各位,都可以在这次采风与交流中,获得新的灵感,激荡出新的创作。”

  16日,在浙江省衢州市举行的首届“衢台两岸文学周”活动开幕式上,来自台湾的《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编卢美杏说。11月15日至20日,来自两岸的三十余位作家等人士将走进“南孔圣地”衢州,共同领略祖国大陆胜景,激发灵感一道创作。

两岸作家互赠书籍。张斌 摄

  衢州市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源头、浙皖闽赣四省边际,是一座有着9000多年文明史、18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美城,自然资源禀赋、文化底蕴深厚。

  当地是孔子后裔的世居地和第二故乡。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南孔文化对浙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围棋文化、江山清漾毛氏文化、根雕文化以及传承千年的宋词文化、鲜辣丰富的美食文化等,都是当地文化名片。

  “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更给卢美杏留下深刻印象。在她看来,这与深耕于台湾人民生活的中国传统礼节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瑰宝。“有礼行遍天下”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信念。

  “文化交流是两岸同胞增进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途径。”衢州市委常委张朝雄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相信两岸文学界人士一定能够当好两岸交流的桥梁和使者,通过这次文学周活动,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讲好两岸故事,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精神支撑。

两岸作家同游衢州江山廿八都古镇。吴炫霆 摄

  “衢台两岸文学周”期间,两岸作家将走进衢州江山廿八都古镇、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开化根宫佛国、常山“宋诗长廊”等地采风,此外还将参观两岸交流基地,开展文学研讨、创作经验交流、诗歌朗诵、驻点创作签约等活动,同时要求各位作家创作一批以“两岸一家亲”或衢州风土人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衢州市委台办主任、作协主席余风表示,加强海峡两岸作家的采风及文学交流,有助于使宝岛作家们真切感受到祖国大陆蓬勃的发展生机和举世瞩目的发展变化,以文学的方式增进两岸人民互相了解和理解。(完)

【编辑:房家梁】
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教育部给出这些鼓励政策 - 专访德国驻华大使傅融:从经贸到人文,德中合作前景广阔

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教育部给出这些鼓励政策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2:43 来源: sp20240429

  “第一个孩子,我们也是按照前辈们的经验走,但回过头发现,很多是掏了冤枉钱,所以二胎的兴趣班,只选他们自己喜欢的,坚持一个,不到处撒网撒钱,还有我们不会放弃工作,希望能把年假攒到寒暑假,能和孩子一起去旅行。”

  这是第一财经记者近日随机采访的90后二胎妈妈们给出的看法。

  从2021年实施“双减”以来,我国制订了一系列治理校外培训的规章。近期,教育部再发布《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共20条内容,聚焦校外培训管理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

  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遵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共同要求。校外培训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其主要任务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教育需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机构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从去年开始,我们不再对孩子学科类课外辅导进行投入。根据规定,我们也很难找到补课的老师。但现在不补课了,孩子学习积极性与自主管理能力迅速提升。省下来的钱,我可以去健身,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双减”政策落地、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等多重因素下,新慧(化名)已撕去“海淀鸡妈”的标签,“不是躺平,而是遵循了教育本质,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也尊重自己。”

  曾任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地方负责人表示,目前,除了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家长找她联系“私教”的情况较多,其他年级“私教”需求略有减少。

  当然,政策从发布到实施再到产生效果,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

  近日,由多位学术专家设立的“育娲人口研究”发布了《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提到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按城镇和农村区分:0~17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6.7万元;0~17岁农村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36.5万元。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18元。

  除经济成本以外,中国育龄家庭养育孩子,还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后发现,从2010年到2018年的这近十年时间里,小学生家长每周辅导作业的时长从3.67个小时,增加到了5.88个小时;初中生家长则是从每周1.56个小时增加到3.03个小时。

  此外,家长的心态除了上述90后二胎妈妈、前“海淀鸡妈”,仍有部分接受采访的家长选择在寒暑假进行旅行活动前先“鸡娃”。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一些培训机构转型变身为“素质成长中心”或者其他类别的中心,非教育部门管理;另外,仍有一些老师会在寒暑假通过租赁酒店房间等方式进行课业辅导,两周收费在每位5000元左右。

  显然,家长要真正找到“科学教育”的平衡点需要各方配合。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将2021年以来发布的规章进行制度化,进一步提高法律效应,促进校外机构规范发展。这是我国首次从行政法规层面对校外培训作出规定,具有里程碑意义。

  《征求意见稿》给校外培训统一了概念界定,解决了校外培训的“地位问题”。明确校外培训是指“学校教育体系外,面向社会开展的,以中小学生和3至6岁学龄前儿童为对象,以提高学业水平或者培养兴趣特长等为主要目的,有组织或系统性的教育培训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征求意见稿》还明确提到对校外培训的鼓励措施,包括“鼓励、支持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校外场馆(所)开展校外培训,丰富课程设置、扩大招生数量,满足合理校外培训需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引入质量高、信用好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等形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征询意见稿》有两大看点,一是巩固“双减”成果,对之前治理校外培训的规章进行进一步细化、完善;二是理性定位校外培训的下一步发展,通过治理让校外培训发挥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满足部分受教育者的差异化培训选择。

  “我们目前的业务是以精读和科技为主。所谓有媒体炒作‘教培业’有放开的迹象,纯属对政策的误读。”已转型一年之久的一家教育巨头的地方合伙人兴兴老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可以肯定的是,校外培训行业会更规范化发展。我们也是字斟句酌地学习分析每一条,哪些是可以改进的地方,哪些是我们新的机遇。”

  第一财经 作者:陈汉辞 【编辑: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