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构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

发布时间:2024-05-01 12:43:34 来源: sp20240501

  10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纪念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提出10周年国际研讨会发表书面致辞,总结中国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理念的丰硕成果,阐明亲诚惠容的新内涵、新发展,擘画了中国同周边国家未来共同发展的新愿景,为新时期双方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亲诚惠容理念,与地区国家在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同行,将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为地区乃至全球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为亚洲地区繁荣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强调,10年来,中国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利益融合持续深化,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

  尼泊尔前副总理兼外长苏贾塔·柯伊拉腊对本报记者表示,致辞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亲诚惠容理念的重视和坚持。作为亚洲大国,中国一直平等对待周边国家,与周边国家共享发展红利,为亚洲繁荣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与亲诚惠容理念一脉相承,为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泽米尔·阿万表示,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中国同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意义重大,是地区之福、世界之福。“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亲诚惠容理念引领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稳定,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为亚洲地区繁荣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蒙古国前外长、国家大呼拉尔委员朝格特巴特尔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亲诚惠容理念,突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实现合作共赢的意愿。中国言必信、行必果,以实际行动向世界昭示,中国始终尊重周边国家,视其为朋友和伙伴。这都增强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信心。

  哈萨克斯坦总统下属国家库鲁尔泰成员卡兹别克·梅格尔季诺夫表示,中国在与周边国家交往中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在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的基础上开展互利合作,增进了与邻国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国际事务上加强对话与协作,比如哈中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信等多边机制内积极协作,为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给周边国家带来和平与发展的信心”

  习近平主席强调,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赋予亲诚惠容理念新的内涵,弘扬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为地区团结、开放和进步提供新的助力。我们将推动亲诚惠容理念新的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多惠及周边,共同推进亚洲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高质量发展与良好周边环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习近平主席致辞中提到的“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令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印象深刻。“这一论述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周边外交的最新思考。”他说,泰中一家亲,两国的友好关系和密切合作体现了亲诚惠容理念。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期待同中国继续发展友好关系和互利合作,希望中国式现代化更多惠及周边,一道推动亚洲现代化进程。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重申,中国将继续践行亲诚惠容理念,给周边国家带来和平与发展的信心。”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尤格纳丹表示,10年来,这一理念促进了周边国家和中国的友好合作,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很好地践行了亲诚惠容理念。“科伦坡港口城等一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促进了斯里兰卡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发展,‘富邻’这一美好愿景正在实现。斯里兰卡期待和中国继续携手共同发展。”

  菲律宾智库“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德权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致辞高瞻远瞩,“推动亲诚惠容理念新的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多惠及周边”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国致力于维护周边地区和平繁荣的真诚与善意。蔡德权说,过去10年,亲诚惠容理念促进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之路的现代化,中国的发展将为地区团结合作注入不竭动力。

  印度尼西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研究部负责人维罗妮卡表示,中国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印尼和中国在深化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也不断拓展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光伏等新兴产业合作,积极培育更多增长点。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真诚分享发展红利、开展务实合作,印尼等周边国家获益良多。相信在亲诚惠容理念的推动下,中国式现代化将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

  “推动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将继续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同地区国家携手构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共同谱写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国际人士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致辞为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信心和动力。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表示,作为亚洲大家庭一员和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首要位置,始终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中国继续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将进一步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金平说:“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为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柬埔寨人民更加相信,同中国合作将给他们带来发展的希望。”

  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表示,今年是亲诚惠容理念提出10周年,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意愿始终如一。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得以实现,众多“小而美”民生项目让东南亚国家广泛受益。习近平主席还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提升到更高层次。翁诗杰说:“亲诚惠容理念符合地区繁荣与和平的需要。通过发展追求持久和平和繁荣,中国为全球治理提出了新方案,将推动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柬埔寨亚洲愿景研究院湄公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林明和表示,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这进一步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柬中关系充分体现了亲诚惠容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该理念相辅相成。“金港高速公路、新金边国际机场、暹粒吴哥国际机场等一大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给柬埔寨增添发展动力。”

  现场与会的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表示,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更多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实现发展进步,建设亚洲家园,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各国应自发践行亲诚惠容理念,让发展成果惠及周边,推动全球发展进步,走向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

  (本报北京、伊斯兰堡、阿斯塔纳、雅加达10月24日电  记者杨讴、龚鸣、赵益普、郭梓云、程是颉、李强、李培松)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5日 02 版)

(责编:白宇、卫嘉)
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须增强 - “十四冬”开幕式丨甩巾踏步、红绸飘动 跟随安代舞感受来自草原的喜悦

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须增强

发布时间:2024-05-01 12:43:35 来源: sp20240501

原标题: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须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还首次列专章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下文简称“三个第一”)进行一体部署,这为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路径。

光明日报10月10日教育周刊刊发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的相关报道,聚焦“产教融合,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及时呼应、深刻阐发。

笔者对上述报道深有同感。今后,高等教育要时刻牢记“三个第一”,坚持创新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实现“三个第一”的最佳结合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实际中,三者之间还有一个如何转化的问题。只有将“人才第一资源”的能力有效地转化为创新这一“第一动力”,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也只有与创新这一“第一动力”、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才“第一资源”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如何实现这“三个第一”的有机结合?其最佳结合点正在于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将科技、人才、创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并通过相互融合,达成同时实现“三个第一”的目的;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将科技、人才、创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确保了“三个第一”之间的相互转换由可能走向现实;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将科技、人才、创新所涉及的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相关主体组成了一个新的系统,以系统的整体性推进“三个第一”的有机融合。

当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弱项和短板

当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弱项和短板,集中表现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产”的主体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有些企业不愿或被动地参加当地的产学研合作或技术创新联盟;有些企业对借助产学研合作获得技术突破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彰显,从而缺乏主导作用与话语权。

二是“学研”的主体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有些高校、科研机构将产学研合作项目简单地作为横向项目对待,在科研评价、人才评价中权重较低;尽管在职称评审方面,近年来新增了社会服务型的副教授、教授,待遇与学术型人才大体一致,但参评者和相关方总感觉这类副教授、教授的含金量不高。究其原因,在于有些高校、科研机构及其科研人员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于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的重要性还存在认识偏差。

三是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和机制所形成的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企业从中得益不多,甚至只有付出,而没有明显收益;高校、科研机构往往不愿意毫无保留地将知识或技术转让给企业,而企业在科研成果创效后也不愿意更多地与合作单位分享,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创新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尚不够明确,与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完整构建。这也是产学研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障碍。

以“三个第一”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

企业是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主战场,是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的用武之地,是产生创新第一动力的一大主体;与此相对应,高等教育是形成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是培养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力量,是产生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源泉。而正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将企业与高等教育有效地连接在了一起,将“三个第一”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进而以系统的方式形成科技、人才、创新互为循环、互为促进的巨大系统效应。因此,在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方面,必须坚持以“三个第一”为引领,引领企业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相匹配,增强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引领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加深对产学研深度融合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投身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体系的优化和改造,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所形成的内生动力。

坚持以“三个第一”引领企业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相匹配,增强企业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就是要站在“三个第一”的战略高度,不仅在思想上对企业的主体地位认识到位,而且在行动上对企业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做法落实到位,使两者完全相匹配。

坚持以“三个第一”引领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加深对产学研深度融合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投身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就是要从“三个第一”实现有效转换的深度、广度着手,深化各方对产学研深度融合重要性的认识,破除一切阻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体制障碍。

坚持以“三个第一”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体系的优化和改造,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所形成的内生动力,就是要深刻把握好“三个第一”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机理,从中寻找到优化和改造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体系的方法和路径。当务之急,就是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筛选机制、企业家介入机制、管理机制。

(作者:张坚强,系江苏科技大学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研究员;谢忠秋,系江苏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