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美国在穷兵黩武的老路上狂飙,早晚要“翻车”

发布时间:2024-04-27 19:19:06 来源: sp20240427

  美国总统拜登日前将“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签署成法,该法案包含涉华消极条款。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2月26日表示:“美方执意通过并签署包含涉华消极内容的‘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高达8860亿美元的军费再创历史新高,美国在穷兵黩武的老路上狂飙,早晚要“翻车”。

  这份法案暴露了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本性。一方面,通过这份国防授权法案,美方又妄图操弄台湾问题。据美媒报道,这份法案中包含“对台军售”等多项涉台内容。这些条款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也显然没有把拜登此前做出的“不支持‘台湾独立’”的承诺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这份法案中还有多项条款以所谓“国家安全”为借口,打压中国企业,限制中美正常经贸和人文交流。美方“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打压遏制中国发展”“不寻求同中国脱钩”等表态言犹在耳,这份国防授权法案就设置诸多涉华消极条款,将进一步侵蚀美国的政治和外交信用。

  美国一贯会为扩张军力找借口。美国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人迈克·罗杰斯12月14日曾表示,“国防授权法案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并妄称,美国及其盟友面临着来自中国等国家“前所未有的、迅速演变的威胁”。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在法案通过后也声称,法案将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资源投入,“以阻止来自中国的威胁”。不过,无论美国企图耍多少手段混淆视听,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美国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军费常年高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军费总开支约1/4,相当于其后9个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这不禁让人想问:究竟谁才是威胁?

  美国不断渲染“中国威胁”的背后,包藏着维系霸权的野心。根据五角大楼此前公布的预算报告细节,美军将花费300亿美元用于生产更多导弹,包括空对空导弹、反舰导弹以及远程防空区外发射导弹。美国国防部还寻求加快实现空中、太空和核武器的现代化,近380亿美元计划用于购买核潜艇、装备B-21隐形轰炸机以及生产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五角大楼还希望获得330亿美元以增强卫星通信抗干扰、抗攻击能力,并新部署一系列导弹预警系统。美国通过无限地增加军费开支追求霸权和绝对安全的做法,只会加剧全球军备竞赛风险,给世界带来安全威胁。

  热衷煽动安全焦虑的美国政客却看不见,美国真正的安全威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美国自身。近年来,美国国内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种族仇恨犯罪、政治暴力、枪支暴力等愈演愈烈,美国国内安全状况持续恶化。2022年9月11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马约卡斯在接受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采访时就表示,美国的“国家威胁”已经从国外恐怖主义转为国内暴力极端分子。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今年7月刊文称,“美国最黑暗力量正在被释放”。

  追求自身安全,忽视共同安全,将国家间的竞争合作视为简单的零和博弈,这是“美式安全观”根深蒂固的顽瘴痼疾。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奉行你输我赢、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样只会让各国陷入互不信任的“囚徒困境”,最终使美国自己变得更不安全。(聂舒翼)

  (海外网) 【编辑:付子豪】

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 阿根廷新总统米莱的休克疗法

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发布时间:2024-04-27 19:19:07 来源: sp20240427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

  曾经,雾霾频发、沙尘肆虐、河流黑臭、水土流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单位GDP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面对自然资源加速耗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银行”为储存和增值财富之地,与“绿色”相结合,象征着能够持续产生价值和效益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若要让子孙后代从这个“绿色银行”中持续获取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收益,则“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总书记这一生动的比喻,折射出为当代计、为万世谋的深远考量。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需要常抓不懈、日积月累。

  绿水青山虽是宝贵财富,但不能一蹴而就地兑换成“市场价值”,必须科学谋划,久久为功。

  在总书记的“绿色指挥棒”下,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面开展,《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体现系统治理环境的行动和措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建立健全。

  各地各部门也采取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快速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改造清洁取暖减少散煤污染等一系列切实举措,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曾被雾霾笼罩的天空逐渐被擦亮,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山川大地绿意愈发盎然。2023年,我国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5.5%,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实现“双增长”。

  有了绿色储值,才有绿色增值,“绿色银行”让生态绿色催生致富金色。

  2012年至2022年,我国依托国家储备林开展的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收入近100亿元。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向荣镇,贫困户拥有的薪炭扶贫林不仅能产生持续效益,还能提供护林岗位。在青海省西宁市边麻沟村,曾经沉睡的荒山摇身变为花海林海,旅游观光、林下经济等产业让群众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发展绿色产业不仅满足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了一门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生意”。面向未来,做大做强“绿色银行”还需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抢占未来市场竞争先机,让立体农业、生物技术、海洋科技、光伏发电等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只有建设好“绿色银行”,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王卓婕

  视 觉丨颜妮

  校 对丨李丹 蔡纯琳 宋春燕 李英卓 娄郝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