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双方超9200人死亡 以总理称对哈马斯第二阶段作战已开始

发布时间:2024-04-30 05:48:58 来源: sp20240430

  自10月7日巴以爆发新一轮冲突以来,双方死伤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截至目前,新一轮冲突已致双方超过9200人死亡。

  当地时间10月28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表示,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已造成加沙地带7703人死亡。巴勒斯坦卫生部27日发布消息称,约旦河西岸110人死亡,超过1900人受伤。

  另据《耶路撒冷邮报》此前援引以色列卫生部数据,截至18日下午,以色列方面已有超过1400名以色列人和外国人死亡。

  以军轰炸加沙地带北部多个地区 哈马斯继续发射火箭弹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消息,当地时间10月28日晚,以色列军队再次轰炸了加沙地带北部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医院附近、拜特拉希亚地区以及加沙地带北部的其他地区。截至目前,暂未有人员伤亡报告。

  哈马斯28日继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一枚火箭弹击中以色列阿什凯隆的海岸。进入夜间,特拉维夫和阿什凯隆拉响防空警报。据《以色列时报》报道,28日晚,从加沙地带发射的一枚火箭弹落在以色列 阿什杜德的街道上,附近的汽车和房屋受损。另据塔斯社报道,针对27日晚以军展开的地面行动,哈马斯表示挫败了以军从三个方向发动地面进攻的企图,以军遭受重大损失。

  加沙地带经历迄今为止最严重轰炸 电力通信被切断 救援行动受阻

  28日,巴勒斯坦卫生部长马伊·凯拉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7日晚,加沙地带经历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轰炸,以色列当局切断了加沙的电力和所有通信线路,这阻碍了医疗救援行动的开展。

  凯拉表示,避难所缺乏干净的水,卫生条件极其恶劣,疾病迅速蔓延。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多个国际援助机构28日表示,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猛烈轰炸期间,当地通信和互联网服务中断,这些机构、组织仍然无法与加沙地带的团队进行沟通。

  以色列总理:对哈马斯的第二阶段作战已经开始

  28日晚,以色列战时内阁在特拉维夫举行新闻发布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随着27日晚更多以色列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针对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第二阶段作战已经开始。

  他表示,进行地面进攻是战时内阁和安全内阁一致做出的决定。

  内塔尼亚胡还表示,扩大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的地面行动不会妨碍解救被扣押人员。

  在发布会上,以色列国防部长约亚夫·加兰特表示,以色列国防军正在相关地点展开行动,正在打击哈马斯的地面和地下目标。他还表示,以方与哈马斯在加沙的冲突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此外,在发布会上,以色列战时内阁成员、反对党国家团结党领导人甘茨强调,以色列正在“尽一切努力”带回被扣押人员。

  当天稍早,《以色列时报》报道称,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赫尔齐·哈勒维当天发表声明表示,为了击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并让人质返回家园,以军必须在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双方冲突已经持续三周,今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另据《以色列时报》消息称,28日晚,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丹尼尔·赫格里表示,以色列军方正在慢慢加强在加沙地带的地面行动。

  哈马斯称已准备好立即释放以方被扣押人员 以方称其为“心理战”

  综合阿拉比亚电视台、《耶路撒冷邮报》等媒体消息,当地时间10月28日晚,哈马斯一位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发表声明表示,哈马斯“准备好”立即释放加沙地带所有以色列被扣押人员,以换取以色列监狱中的巴勒斯坦囚犯。

  据阿拉比亚电视台消息,以色列军方当晚对此表示,哈马斯关于交换被扣押人员的声明是一场向以方施压的“心理战”。

  以军称哈马斯成员证实该组织藏身加沙地带医院

  当地时间10月28日,以色列国防军在其社交账号上公布了两段审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成员的视频,以军称,在审讯过程中,两名哈马斯成员证实该组织藏身于加沙地带希法医院地下。

  哈马斯对此暂无回应。

  而此前一天,哈马斯曾否认藏身于加沙地带医院,并表示目前已经有约4万名当地民众因以军空袭而流离失所,被迫在希法医院临时寻求庇护。

  以军再次要求加沙北部居民向南部撤离

  28日,以色列国防军发出紧急声明,再次要求居住在加沙地带北部和加沙城的巴勒斯坦居民立即向南部撤离。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丹尼尔·赫格里称,向南部撤离是暂时的行动,一旦双方激烈的敌对行动结束,这些居民就可以返回加沙地带北部。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已有57名员工丧生 加沙地带基本服务正在崩溃

  据《以色列时报》和天空电视台阿语频道报道,当地时间10月27日,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菲利普·拉扎里尼表示,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该机构已有57名员工丧生。

  他同时指出,加沙地带的基本服务正在“崩溃”,“药品、食品供应和水正被耗尽”。此外他警告称,加沙地带的人们正在死亡,他们不仅死于炸弹和袭击,很快还会有更多人死于对加沙地带实施的封锁。

  世卫组织:有约26吨医疗物资正在等待进入加沙

  据半岛电视台消息,当地时间10月28日晚,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谴责对加沙地带卫生设施进行袭击的行为。发言人表示,目前在加沙有数百名伤者正在无麻醉的情况下接受手术,还有约26吨的医疗物资正在等待进入加沙。

  黎以临时边界交火不断 以方发射白磷弹

  黎以临时边界的交火也仍旧持续不断。

  以色列国防军当地时间10月28日发布消息称,以军拦截了一枚从黎巴嫩发射的地对空导弹,并对导弹发射地点进行了打击。以军一架无人机对黎巴嫩境内试图向以色列发射反坦克导弹的武装人员实施了打击。

  黎巴嫩国家通讯社报道说,黎南部提尔地区的居民当天听到剧烈爆炸声,随后证实是一枚导弹在该地区上空爆炸。黎以临时边界西段黎方一侧的拉布内赫、埃玛沙阿布及其附近森林也遭到以军发射的超40枚包括白磷弹在内的炮弹袭击。以军还向西段黎方一侧的马尔瓦辛发射了燃烧弹。

  此外,以军向临时边界东段的马加勇地区上空发射了多枚照明弹。黎巴嫩真主党宣布,当晚18时用“适当的武器”袭击了以方一侧的扎里特军营。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刘星辰】

传统文脉的现代传承与光大 - 广西龙脊梯田金色“丰”景引客来

传统文脉的现代传承与光大

发布时间:2024-04-30 05:48:59 来源: sp20240430

原标题:传统文脉的现代传承与光大

学者孙郁在评述吕振的散文集《师门问学二十年》时写道:“学人们因为以知识与思想为业,承载着跨时空的精神遗产,且是这遗产的阐释者和继承者,会与各类思想相遇。……从他几代学生的文字里可以感到,现代文学里的清洁精神对于治学者的影响是大的,以至于在今天变为特殊的学林传统。”这说明,吕振的这部散文集在文脉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冯光廉与吕振两代学人跨越障碍和限制,催生出“新的智慧之树”,这不仅让治学作文之道薪火相传,而且还让传统文脉在当下获得现代传承并得以发扬光大。

作为长期从事大学文学教育工作的教师,冯光廉把文学研究和教育视为自我安身立命的根本,具有鲁迅所说的那种历史“中间物”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主体意识,形成鲜明的教育特色,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早在王富仁担任中学教师时,冯光廉就发现了他在鲁迅研究方面的优长之处,曾让王富仁在中学语文培训班上讲解自己的鲁迅研究。王富仁在获得学界赞许后依然尊称冯先生为“老师”,其中无不包含着对冯老师知遇之恩的感念。谭桂林作为冯先生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他在回忆性文章中曾经深情地写道:“冯先生这么多年来一直像父亲一样关怀着我,指点着我,为我的点点滴滴成绩而高兴。”正是基于对自我教师身份的确认,冯先生在教书过程中自觉地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并由此获得了学生的爱戴。他教过的学生把他的论文整理出版,或以散文笔法记录下他像春雨一般滋润学生心田的过程。品读《师门问学二十年》,我们切实地感知到,当老师无私地播撒下阳光雨露时,学生也会以寸草之心回报三春之晖。

《师门问学二十年》以散文的笔法表现出作者20年来师门问学的点滴经历。吕振溯流而上,追忆那些不为人知的师生故事,评述冯先生学术研究的特色,附录部分展现了冯先生学术人生的整体风貌。这种散点透视的写作方法,在看似漫不经心的铺排中凸显师生之间的动人故事。吕振曾坦言道:“我欣赏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那样的文章风格,像糖葫芦串一样一件事一件事地娓娓道来,平实温暖、生动传神、真情四溢。”通读《师门问学二十年》便会发现,作者何尝不是把自我与冯先生的师生情谊“一件事一件事”地向我们娓娓道来。从“初识吾师”到“登门求教”,从“四年亲炙”到“廿年问学”,作者把跨越20来年的师生交往的历史呈现给读者,情之深、意之切,无不让人动容。《师门问学二十年》所体现的正是那种秉承优秀传统教育文脉、克服人心浮躁,在平淡世俗生活中依然坚忍不拔的力量。

在梳理自我情感和思想的基础上,吕振注重书写那些带有自我深刻记忆的故事,并且追求融通与出新。作者把冯先生视为“唤醒我灵魂的人”,隐含了他对传统文脉进行传承与发扬的文化自觉。作者正是在灵魂被唤醒之后开启了文化自觉之旅。《师门问学二十年》的缘起来自作者阅读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并由此对代际文化传承产生无限向往之情。作者正是在这种文化自觉的引导下,将自己与冯先生的文脉传承视为对现代教育中经典师生关系的积极回应。如作者透过颜仲的画作,把自我与冯光廉的师生情谊置于历史的坐标,确立鲁迅和刘岘、刘岘与颜仲、刘岘与冯光廉之间的师生情谊。这种跨越了时空的师生情谊,恰是传统文脉绵延向前的一种真实写照。尤其值得赞许的是,作者把这种意象用平实且不乏诗化的语言表现出来。如作者把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比喻为“像一条大河滋养着两岸的庄稼,庄稼因河水而茁壮成长,但大河从来没有喧嚣,也不希冀庄稼的回报,它只是平静地流淌着、奉献着,日夜不息”。作者把师生情谊比喻成“和缓的流水”,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回应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传统文脉恰如流水一样,在一代代的传承与光大中获得诗意的呈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立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对于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怎样代代传承下来的,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脉络究竟是怎样得到延续的,人们对此关注得还不够。实际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托教育,尤其是那种言传身教、久久为功的终身教育。私塾或书院等传统教育形式曾经在文化传承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师生之间的那种紧密关系有所松散,呈现出散点发展的态势,这固然为学生走出教师所划定的疆域提供可能性,但也让师生之间的内在文脉传承不再清晰。这种情形尽管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兴起有所缓解,但在本科教育中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破解。《师门问学二十年》则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答案,那就是要让传统教育中所凸显的“传道授业解惑”贯穿于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进而让代际文化传承得以有效实现。吕振在大学时期,因为被冯先生的讲座所吸引而主动与冯先生建立联系,不仅开启大学四年的师生交往历程,而且还将这份情谊贯穿在此后工作和学习的整个过程,以至于“这么多年师生之间一直密切联系,互相深度参与对方的生活”。对于作者来说,冯先生成为学生心中的灯,让学生觉得温暖踏实,“就敢大步流星往前闯”。对于冯先生来说,吕振则由他的学生逐渐地成为合作者,并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将他的学术精神发扬光大。师生二人的交往,正是传统文脉仍然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清晰可辨的佐证。

“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作者的这种清醒认知使得他获得了精神的滋养、心灵的从容,“日子缓缓流淌,我和先生的情谊也一直在延续着,并且更加醇厚,更加浓烈”。我们期待着,作者以《师门问学二十年》为起点,将这种师生情谊变得更加醇厚和浓烈,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辨认出传统文脉在代际传承与光大中指向未来,从而为后人留下一幅珍贵的历史画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传统文脉在坚守者的身与心、学与道中得以传承和弘扬,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续写新时代的文化篇章!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师门问学二十年》恰是值得推介的一部饱含着真情的作品。

(作者:李宗刚,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