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迎接仪式举行

发布时间:2024-04-28 16:39:15 来源: sp20240428

  新华社沈阳11月23日电  23日上午,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迎接仪式在沈阳举行,国务委员谌贻琴出席并讲话。上午9时,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运送烈士遗骸的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空军两架战斗机迎接护航。12时19分迎接仪式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正式开始。

  谌贻琴指出,70多年来,祖国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我们连续10年以隆重礼仪迎接938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让他们回到祖国怀抱。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

  谌贻琴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辽宁省、沈阳市和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以及社会各界一千多名代表参加迎接仪式。仪式结束后,烈士遗骸棺椁被护送至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沿途一万多名群众列队迎接英雄回家。24日10时,安葬仪式将在该陵园志愿军烈士纪念广场举行。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4日 04 版)

(责编:白宇、卫嘉)
“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原型机研制成功 - 辽宁检察机关依法对何泽华涉嫌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案提起公诉

“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原型机研制成功

发布时间:2024-04-28 16:39:16 来源: sp20240428

新华社上海12月15日电(记者张建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南极成为天文观测的理想之地。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原型机研制成功。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于2019年提出的“南极天目”项目,计划在南极地区布设由100台小口径大视场望远镜组成的光学望远镜阵,单个望远镜的视场约100平方度,覆盖地平高度30度以上的1万平方度天区,在每年极夜期间开展连续观测,力争在短时标时域天文学观测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据上海天文台“南极天目”原型机负责人、正高级工程师周丹介绍,在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南极天目”原型机于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期间运抵中山站。考察队员顺利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后,于2023年2月20日开始观测,至10月26日观测结束,连续进行无故障观测,在南极的极夜期间获得大量观测数据。

上海天文台团队对观测图像进行深入分析,初步结果表明原型机曝光30秒的图像中,亮于9等恒星的测光精度,可达到千分之一星等,这一测光精度达到“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的观测要求,表明原型机在设计创新性、环境适应性、漂移扫描CCD技术应用性和运行可靠性等方面合理可行,研制成功。

“随着技术进步,当代天文学已经从刻画静态宇宙发展到认识动态宇宙,通过长期多波段观测,揭示宇宙中各类天体的变化,并发现和探索各类新天体、新现象,这就是天文学中新兴的分支学科——时域天文学。”周丹介绍说,“时域天文学已成为天文学中引领性的重大前沿领域,‘南极天目’原型机是我国首台基于漂移扫描CCD技术的南极天文观测设备。”

漂移扫描CCD技术,是上海天文台持续攻关近20年的一项核心技术。该技术可使望远镜在没有驱动机构的情况下也能跟踪天体,同时可对一条赤纬带天区进行连续观测,能显著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巡天效率。

“在南极,原型机经受了最低气温零下37.3摄氏度、最高风速38.6米/秒的严峻挑战,设备运行稳定,观测像质优异,体现了基于漂移扫描CCD技术的一体式结构设计思路在极地天文领域应用优势,可望有效解决南极天文望远镜经常出现的故障问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表示,“南极天目”项目接下来将研制时域天文望远镜阵正样设备,力争分批布设在南极。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